王佳悅 劉暢 史元



【摘要】多元化經營作為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受到學者與管理者的廣泛關注。 早期的棄農經營行為折價效應顯著, 飽受社會與學者的批評, 但隨著多元化戰略的調整和經營環境復雜性的增強, 同時出現了折價效應、溢價效應、無關論、非線性相關等研究成果, 而關于多元化經營下財務風險、經營風險的研究也日益豐富。 通過梳理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動因和經濟后果的相關文獻, 發現農業企業會基于分散風險、優化資源配置、經濟利益最大化等主觀動因而開展多元化經營, 并在實施過程中受產業環境、公司治理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最終作用于企業的績效和風險。 基于文獻研究, 建議未來的研究可從豐富研究視角、拓寬研究范圍和完善研究方法三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農業上市公司; 多元化經營; 企業績效; 風險
【中圖分類號】 F272.3?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1)22-0122-8
一、引言
由于農業行業具有不可抗力因素多、產業風險高、盈利空間小等特點, 農業上市公司會進行一定程度的多元化經營, 以達到分散風險、增加收益等目的。 20世紀90年代上市的不少農業企業,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有機會享受國家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 因此借機尋求相關及不相關的多元化發展而淡出了農業企業, 使它們在進行多元化經營時遭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批評。 時至今日, 這批“特殊”的企業已大幅減少, 但多元化經營方式依然普遍存在于農業上市公司, 截至2019年底, 全國44家農業上市公司(采用證監會2020年第三季度上市公司行業分類)已有逾30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經營, 并且其多元化的戰略選擇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相比于無關多元化業務, 更傾向于相關多元化業務; 相比于橫向多元化經營, 更熱衷于縱向多元化經營[1] 。 可見, 多元化經營的方式處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之中。 那么, 這種變化的多元化經營方式能否帶來經濟后果的變化? 抑或是多元化經營方式本身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后果就是既定不變的? 國內外現有的關于多元化經營的研究大多以總體作為研究對象, 但多元化經營的績效應該放到不同的行業中檢驗, 而不僅僅是放在總體上[2] 。 除此之外, 農業多元化經營是我國特殊制度和農業經濟發展的產物, 基于中國國情下的農業行業環境特殊性的考量, 回答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戰略給農業企業、農業產業帶來的經濟后果等問題, 對完善我國農業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布局、實現農業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可能的貢獻在于以下二點: 第一, 緊跟多元化經營戰略研究現狀與理論基礎的發展, 對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動因、產生的經濟后果及其形成機制進行歸納和評述; 第二, 在闡述現有研究局限性的基礎上, 從豐富研究視角、拓寬研究范圍、完善研究方法三個方面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以期為豐富多元化經營領域的理論研究、規范農業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經營和促進農業產業的升級提供借鑒。
二、多元化經營的概念、類型及測度研究
(一)多元化經營的概念與類型
現有研究是從多元化的程度及與主業的相關性兩個維度來定義多元化經營的, 前者為經營業務范圍的廣度, 后者為共享主業資源但業務性質背離主業的程度。 Ansoff[3] 最早以企業經營產品的數量多寡定義多元化, 重點強調其與原有市場和產品的差異。 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的多元化經營的定義主要是劉冀生[4] 、康榮平和柯銀斌[5] 提出的觀點。 劉冀生[4] 認為, 多元化是企業同時生產并對外出售兩種及以上經濟用途不同的產品或勞務的行為, 即側重于產品的差異化。 康榮平、柯銀斌[5] 則認為, 多元化是企業跨多個行業開展一系列經營活動的行為, 即側重于行業的差異化。 對于農業上市公司而言, 表現為: 一部分基于現有市場橫向擴展生產經營的領域, 或進入原核心產業的上、下游產業, 或圍繞原有的業務增添相關新業務, 采用“農業+農業相關”經營模式; 一部分涉足了與原主營業務完全不相關的經營領域, 如金融、房地產等行業, 采用“農業+非農業”經營模式; 還有一部分則多元化兼營相關與不相關業務。 表1列示了具有代表性的多元化經營概念和類型[3-8] 。
(二)多元化經營的測度
基于多元化經營的定義, 其度量同樣需要綜合考慮多元化的程度與類型兩個方面。 現有研究采用的度量指標主要有業務單元數、赫芬達爾指數、熵指數、中心指數以及按專業化率進行的多元化經營程度的劃分。 既有文獻多使用赫芬達爾指數與熵指數, 其中: 赫芬達爾指數通過各業務占總業務量的比重反映企業經營范圍的廣度, 是多元化程度的反向指標, 根據指數范圍將多元化分為高度多元化、中度多元化以及低度多元化; 熵指數最早由Berry[9] 提出, 該指數與企業多元化的程度正相關。 前者為平方和的形式, 會放大不同多元化經營程度之間的差異, 而后者需要使用對數函數, 對占比較小的業務更加敏感。 為了進行更細分的研究, Jacquemin和Berry[10] 將多元化的類型納入公式中, 按照多元化經營領域與主業的相關性將多元化分解為相關多元化與非相關多元化, 從而能夠綜合度量多元化經營的程度。
三、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影響因素研究
關于多元化經營的動因, 國內外的研究發現企業會基于協同效應理論、委托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風險分散理論、政府政策理論和社會制度理論六個方面制定多元化經營戰略[11] 。 根據對既往文獻的梳理, 風險分散理論、協同效應理論與委托代理理論在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動因的研究中受到廣泛認同。 上述動因均可概括為多元化經營的主觀動機, 而上市年限、股權結構、企業規模及所在行業等客觀因素也顯著影響了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戰略選擇及其實施程度[12] 。
(一)主觀動機
1. 基于風險分散理論。 凱夫斯和斯蒂文斯認為, 多樣化的投資行為可以減少單一性投資帶來的風險, 降低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對于農業行業來說, 農產品的產出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自然環境的約束, 加之市場因素的影響, 產品的收益波動較大[13] 。 部分農產品能夠享受國家價格保護政策, 如果制定最高定價, 將更不利于企業盈利, 使企業面臨更大的經營風險。 鑒于此, 部分農業企業的管理者會將資產投入農業相關行業甚至非農行業以分散農業投資的非系統性風險[14] 。 劉曉云、應瑞瑤等[15] 將36家農業上市公司與91家非農業上市公司對比后發現, 前者多元化經營程度更高但背離主業的程度更低, 且其非相關多元化經營的動因并不是比較利益偏低, 而是基于行業高風險的考量。 實證研究方面, 部分學者通過研究企業風險對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程度的影響證實了企業具有規避風險的動機[16] 。
2. 基于協同效應理論。 1976年赫爾曼·哈肯提出的協同效應理論認為, 經營者若能有效利用資源, 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實現規模經濟, 降低成本并提升收益。 而多元化經營作為尋求公司特質最優配置的動態搜尋與匹配過程, 能夠促進企業資源投入產出效率的提高從而實現協同效應[17] 。 基于協同效應理論, 部分農業上市公司為利用公司的剩余資源和要素而將其投資到其他新的行業, 以期擴大經營規模和經營范圍, 進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獲得超額利潤。
3. 基于委托代理理論。 Berle和Means[18] 于1932年基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研究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論。 他們研究發現, 管理者會將企業的剩余資源投入其他行業, 以迅速擴大業務規模和提高經營業績, 從而提升自己的聲譽和薪酬, 即企業走上多元化道路受管理者謀求個人利益動機的影響。 這一點更能夠體現在經營周期長、盈利能力差的農業上市公司中[14,19] 。 于新利[20] 、余鵬翼等[21] 同樣得出了多元化經營有利于提升企業短期財務績效的結論, 進而從某種角度驗證了管理層的短期主義目標。
(二)客觀條件
根據對既有文獻的梳理, 部分關于多元化經營實施效果的研究將多元化視為外生變量, 但企業外部的行業環境、市場機制等因素, 以及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結構、企業上市年限等因素均會影響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實施[22-24] 。 周琴[16] 、衛龍寶等[25] 研究發現, 上市年限長的企業其多元化經營的傾向更大。 熊風華、彭玨[22] 認為, 行業環境主要通過影響企業經營效率和行業增長機會來引導管理者的多元化經營決策, 而農業行業的收益比較低下, 資本投入產出效率也較低, 行業發展緩慢, 使得農業上市公司紛紛采取多元化經營的戰略。 完善的市場機制能提升市場的有效性, 使企業的經營更理性, 選擇多元化經營戰略會更符合市場的要求。 此外, 股權結構作為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企業多元化經營的傾向。 現有研究主要從股權集中度、國有股比例及管理層持股比例三個方面研究股權結構對多元化經營的影響。 表2列示了部分研究成果。
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方面, 現有研究多認可高股權集中度對管理層謹慎實施多元化經營的控制作用, 即高股權集中度使大股東自身利益與公司利益趨同, 促進其對管理層進行監管, 降低了公司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代理成本, 從而做出更加穩健、謹慎的多元化經營決策。 部分研究則認為二者呈倒“U”型關系, 即只有當第一大股東股權比例達到一定程度以后, 多元化經營決策才會受到制約。 然而對于管理層持股比例方面的研究結論差異較大, 這種分歧主要產生于持股政策是促進管理層經營的謹慎性, 還是促使管理者進行盲目多元化經營以獲取短期收益、提升個人地位與薪酬, 而其差異可能是由不同年份所選樣本的管理層持股比例、企業內部監管機制的差異造成。
四、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經濟后果研究
企業會出于各種動機進行多元化經營, 但其效果如何或者會引發哪些問題需要通過其產生的經濟后果加以驗證。 現有研究多從企業績效、綜合風險兩個方面研究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經濟后果。 國內外學者對企業績效的界定主要包括企業的經營業績與資源利用效率。 既有文獻對企業績效的研究多采用會計財務方法, 即采用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及每股收益指標或構建財務指標分析體系進行主成分分析用以評價企業的績效; 極少有學者采用市場法如超額價值法、托賓Q值或市盈率、市凈率指標, 原因在于受我國資本市場體制機制有效性的制約, 市場法指標不能客觀反映企業真實的盈利能力。 在綜合風險方面, 學者們主要研究多元化經營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一)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綜合國內外學者們對多元化和企業績效關系的研究, 主要有多元化經營折價、多元化經營溢價、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無關和二者非線性相關四種觀點。 觀點不統一的原因在于, 多元化經營戰略會同時產生正向、反向兩方面的作用, 最終體現為凈效應, 而在不同的多元化經營環境下兩種作用發揮的程度不同, 加之數據、模型等方面的差異, 導致有關多元化經營戰略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至今尚未得出一致結論。 一方面, 根據協同效應理論, 經營者對企業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實現規模經濟, 降低成本和提升收益。 而多元化經營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進而實現協同效應。 另一方面, 基于組織理論的觀點, 公司采用多元化經營戰略后, 多元化的經營環境會使組織結構復雜化, 導致內部協調成本、管理成本升高, 企業績效降低。 此外, 基于委托代理理論, 多元化經營的復雜性會引發大股東與管理人員間的信息不對稱、財務控制、交叉補貼等問題, 導致內部資本市場資本配置效率降低。 因此, 多元化經營對企業績效會同時產生促進作用與抑制作用, 具體作用機制如圖1所示。
根據對文獻的梳理, 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折價效應最受認同。 一方面, 基于農業行業的特質, 農業上市公司實施的多元化經營使其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無法發揮協同作用, 并且進入其他行業需要突破行業壁壘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原主營業務資源, 協調成本、管理成本均會升高, 投入產出難以配比從而損害企業績效; 另一方面, 多元化經營的復雜性會引發大股東與管理層間的信息不對稱、內部資本市場資本配置效率偏低和激化代理成本等問題, 從而導致多元化折價[28-34] 。 之后, 為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部分學者對多元化類型進行了細分并分組建模。 例如: 孫立慰、余國新[35] 實證研究得出, 企業績效與其整體多元化程度負相關, 但與相關多元化程度和非相關多元化程度的相關性不顯著。 王穎、劉劭春[36] 基于產業鏈的角度研究發現: 總體上企業績效與多元化經營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具體來看, 企業績效與單一型和非相關多元化經營顯著負相關, 而與主導型和相關多元化經營并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但在多元化經營折價效應觀點層出不窮并持續多年的同時, 也有學者發現了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的溢價效應, 如吳曉芬[37] 發現多元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上市公司企業績效的上升, 但在多元化過程中應保持較高的去杠桿化。 劉克春等[38] 以江西農業龍頭企業作為研究對象, 發現多元化經營戰略能夠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 但前提是適度規模的非農多元化經營。 上述研究證明了多元化經營有助于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
除純粹的折溢價說外, 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在多元化經營初期, 獲益渠道的增加會對企業績效產生促進作用, 但隨著多元化經營程度的進一步提高, 企業要對抗行業進入壁壘并承擔各項成本費用增加帶來的資金壓力和管理風險, 導致企業績效不增反降, 例如: 柴斌鋒[39] 得出二者大致呈倒“U”型關系的結論; 雷翔宇[40] 則發現在企業多元化程度較低時, 多元化經營會促進企業績效的增長, 當多元化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 多元化經營反而與企業績效負相關。 周芹[16] 研究得出, 相關多元化經營會帶來企業績效的降低, 但從事相關多元化經營后又進行非相關多元化經營時, 企業績效會呈現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 即一定程度的非相關多元化經營會帶來企業績效的提升。 與倒“U”型關系結論相反, 部分學者基于協同效應理論得出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呈“U”型關系: 農業資產專用性強, 資源稟賦有限, 企業會因為盲目投資而逐漸進入“陷阱”底部, 但隨著多元化的推進, “干中學”使企業管理成本不斷降低、產業資源充分配置, 在度過“陷阱”底部之后, 將會顯著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 [26,41] 。 根據既有文獻, 也有部分研究認為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程度與財務績效無關聯關系[1,28] , 原因在于多元化是一個內生變量, 其作為一種經營與管理的方式本身并無優劣之分, 因此多元化折價與實施的多元化戰略無關, 而是由多元化產生的原因所致[22,42,43] , 而二者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的結論在眾多非農業企業的研究中同樣得到了驗證[44,45] 。 企業所處的行業、業務類型、規模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多元化經營決策, 因此在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時應考慮多元化的內生性問題[46] 。
(二)基于不同視角的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對績效的影響研究
由于多元化經營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本就是“多元”的, 且各種機制的作用程度取決于多元化經營的環境, 部分學者開始求證某些因素是否會影響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間關系的強度或方向, 具體如圖2所示。
1. 多元化經營與政府補貼對企業績效的交互作用。 基于政府支持視角的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間關系的研究, 源于政府補貼對多元化經營的驅動作用。 有研究認為, 政策與資金支持有助于改善多元化經營的實施條件、拓寬經營渠道進而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 例如鄧新明[47] 研究發現, 相比于不具備政治關聯的企業, 具有政治關聯的企業若采取多元化經營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 進而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
在農業領域的相關研究中, 學者多肯定政府支持本身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 但認為其與多元化的交互作用并不會促進企業績效提升, 反而使多元化經營的折價效應更加明顯。 例如范黎波、馬聰聰等[48] 基于權變視角研究得出, 政府補助在促進農業企業績效提升的同時, 會與多元化程度產生交互影響: 企業的專業化經營會促進政府補貼帶來農業企業績效的提升, 而隨著企業政府補貼水平的提高, 多元化經營對農業企業績效的負面影響更加凸顯。 劉云芬、陳礪[49] 基于協調成本視角研究發現, 政府支持會促進農業上市公司企業績效的提升, 同時政府支持與多元化經營對企業績效產生交互影響, 且隨著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 總體多元化和非相關多元化與公司績效之間的負向關系會加強。 夏寧、王元芳[50] 研究發現, 政治關聯能夠促進農業上市公司績效的提升, 但多元化經營企業的績效不會因政府的幫助而得到改善。
2. 環境動態性對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間關系的調節作用。 環境的動態性會對企業戰略和企業績效間關系的強度或方向產生影響, 當組織戰略與環境相匹配時, 戰略才能使組織的競爭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由于多元化經營戰略是組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研究其產生的經濟后果時應當考慮外部環境動態性產生的影響[51] 。 陳兵、姚忠智[51] 研究發現, 環境動態性的增強會進一步增加多元化經營產生的協調成本, 進而使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對企業績效的負向影響逐漸增強。 孫戈兵[52] 發現, 多元化與專業化的戰略選擇存在臨界曲線, 由于環境的復雜性, 多元化或專業化選擇總是圍繞最優選擇臨界值上下波動, 而兩種戰略選擇的交替出現與循環往復正是導致多元化折價或專業化溢價產生的內生性因素, 而針對農業行業多元化的研究, 也應考慮到企業在環境變化下對兩種戰略的動態選擇。 根據對現有文獻的梳理, 該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少, 如果不考察企業所處外部環境的影響, 將導致這些模型只限于分析企業內部資源的配置, 而沒有考慮企業如何實現資源、環境、戰略多維匹配的動態過程。
3. 企業規模對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間關系的調節作用。 企業規模如何調節多元化經營與農業上市公司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 主要取決于企業規模的擴大是促進了多元化經營的規模效應、范圍經濟, 還是導致了管理成本、協調成本的增加。 范黎波、馬聰聰等[48] 研究發現, 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程度會對企業績效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 多元化經營對企業績效的負面影響會減弱, 即企業規模產生了負向調節作用, 弱化了多元化的折價效應。 柴斌鋒[39] 研究發現, 農業上市公司的企業績效與多元化經營程度呈倒U型關系, 且企業規模對二者間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但其調節速度是不斷減緩的。 在門檻效應研究方面, 李曉陽、魏彰迪等[53] 研究發現, 引起多元化經營對農業上市公司企業績效影響發生改變的規模門檻值為1862899533元, 當農業上市公司緩慢成長且規模小于門檻值時, 范圍經濟和協同效應將難以實現, 多元化經營對企業績效無顯著影響; 當其快速成長且規模突破門檻值后, 范圍經濟和協同效應得以實現, 多元化經營對企業績效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4. 多元化經營對股權結構影響企業績效的中介效應。 股權結構既會對企業績效產生直接影響, 也會通過利益制衡和決策效率兩個層面對企業績效產生間接影響, 而根據前文的梳理可知, 企業股權結構會影響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實施, 那么多元化經營是否是實現這一過程的重要手段呢?股權結構對企業績效的直接影響與通過多元化作用的間接影響結果是否一致, 以及在該過程中多元化起到了怎樣的中介作用? 權慧芳[54] 研究提出: 擁有一定控制權的股東會通過參與公司治理影響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布局及相應決策的制定, 最終作用于企業績效; 當公司管理層持股比例較高時, 其個人利益與企業目標和股東利益趨同, 實施多元化戰略時會更加謹慎、穩健, 因此也會通過多元化這一中介指標影響企業績效。 于新利[21] 研究認為, 企業股權集中度越高, 多元化經營對農業上市公司長期財務績效的折價效應越顯著。 這表明, 多元化折價部分來自控股股東的利益攫取行為。 此外, 鐘李晗、俞靜[35] 分別對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進行分組回歸發現, 民營企業在選擇多元化經營策略時易出現為追求短期收益盲目投資、置企業的風險和可持續發展于不顧的行為, 相比之下, 國有企業進行多元化經營往往更為謹慎而不是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因此多元化經營對民營企業的負向影響更明顯。
五、多元化經營對農業上市公司風險的影響研究
明確多元化戰略是否具有分散風險的作用, 對農業上市公司風險管控、科學決策具有指導意義。 研究發現, 多元化經營的程度、類型對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均會產生不同影響。 關于相關多元化經營對企業風險的分散作用, 已有文獻基本達成共識, 因為選擇農業相關領域進行多元化經營的企業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企業剩余資源, 市場和技術壁壘低, 更容易產生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 從而降低企業風險, 但關于總體多元化、非相關多元化對企業風險的影響仍存在分歧。 馬文麗[55] 對非相關多元化的程度進行分組回歸后發現, 高水平的非相關多元化經營會使財務風險增加、經營風險降低; 中等水平的非相關多元化不會對財務風險及經營風險產生顯著影響, 而低水平的非相關多元化會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閆迪、鄭少鋒[56] 研究發現, 總體多元化會導致財務風險上升, 且不能緩解經營風險, 而相關多元化可以降低公司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 非相關多元化則不會對二者產生顯著影響。 張華青、張敏[57] 發現, 主導業務型企業和相關業務型企業分散財務風險的能力均較弱, 且隨著時間的發展主導業務型企業的財務風險逐漸高于相關業務型企業, 而非相關業務型企業分散財務風險的能力僅在發展初期時較強, 而后其財務風險會隨著多元化業務的變化發生改變。
此外, 不同生命周期下多元化經營對農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影響也具有異質性。 處于成長期的企業采取多元化經營戰略不僅不會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 還會增加經營失敗的風險, 而成熟期是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突破成長極限、轉移風險的最佳時機[58] 。 朱楠、王曉麗等[59] 進行了更細分的研究并證實了上述觀點, 她們通過將樣本按所處生命周期分組建模研究發現, 財務風險與總體多元化經營程度和非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正相關、與相關多元化經營程度負相關, 且與成長期相比, 上述作用效果在成熟期更加顯著。
六、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研究述評與展望
(一)多元化經營作用機制復雜, 仍需進一步豐富研究視角
目前, 關于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多以測度二者的相關關系為主, 這種直接分析的研究方式只能大致估計出一個平均結果, 而不能揭示多元化經營對企業績效的全面影響。 然而, 多元化經營會通過多個環節作用于企業績效, 而每個環節上的多元化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也可能存在差異, 因此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時會基于各種前提條件, 將各種因素作為調節變量或中介變量納入模型中。 并且, 基于環境變動的多元化經營的現有研究較少, 未來研究應多關注外部動態環境、企業生命周期等因素對多元化經營戰略與其實施效果間關系的調節作用, 并深入挖掘多元化與專業化戰略基于環境變化的動態轉換過程, 畢竟企業的多元化與專業化經營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是彼此關聯、相互作用的, 采用孤立、分割的研究方法將產生內生性偏差[60] 。 管理者必須關注環境的動態波動性, 提升企業應對環境變動的能力, 適時調整經營戰略。
(二)多元化經營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有待進一步拓寬研究范圍
現有的關于多元化經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績效、企業風險層面, 而多元化經營產生的經濟后果同樣是“多元”的, 面臨日益復雜的多元化經營環境, 未來研究者應該進一步拓寬研究范圍, 探索多元化經營對農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風險、現金流等方面的影響。 并且, 關于多元化的研究多是針對行業的多元化, 缺少對地域多元化以及地域多元化與行業、產品多元化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 此外, 對多元化經營產生的經濟后果的研究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企業績效和企業風險的靜態結果, 而是應該擴展到成長性、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等動態趨勢方面。
(三)多元化經營研究的結論仍有分歧, 需要不斷完善研究方法
既有研究關于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后果的結論仍未達成共識, 可能有如下三個方面原因: 第一, 研究對象和數據來源方面的差異。 關于對農業上市公司的界定, 有些研究剔除了農業相關產業或上下游行業而有些并未剔除, 加之樣本篩選方式不同等原因, 導致樣本范圍劃分出現差別; 在數據方面, 不同年份同一指標的數值、選用截面數據或面板數據以及樣本的時間跨度等不同, 可能會影響檢驗結果及其顯著性。 第二, 解釋變量測度、控制變量選取與模型構建方面的差異。 赫芬達爾指數的平方計算方式會放大多元化經營程度之間的差異, 而熵指數需要使用對數函數, 對占比較小的業務更加敏感, 加之不同時期企業多元化狀況有別, 最終導致研究結論存在差異。 在模型構建方面, 現有研究多以線性關系為主, 而鑒于多元化經營作用機制的復雜性和經營環境動態變化的特點, 二者之間的關系可能并非單一線性相關, 可通過構建門檻模型、引入高次項等方式深入挖掘多元化經營的作用機制, 對不同股權結構、資本結構、企業規模、行業環境下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 發掘各種作用機制占據主導地位的邊界條件。 第三, 多元化的內生性問題造成的差異。 企業收益穩定性、盈利狀況等原因均可能影響企業多元化經營程度, 因此多元化具有內生性特征。 鑒于此, 構建的模型是否存在內生性偏誤問題會直接影響研究的科學性, 有必要在研究中選取合適的工具變量檢驗多元化經營的內生性。 綜上, 未來應不斷完善多元化經營的研究方法。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1] 李熠翔.中國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與績效的實證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9.
[2] Saptarshi Purkayastha.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Indian Manufacturing Firms[ J].Global Business Review,2013(1):1 ~ 23.
[3] Ansoff H. I.. Strategies for Diversific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7(5):113 ~ 124.
[4] 劉冀生.企業經營戰略[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169.
[5] 康榮平,柯銀斌.企業多元化經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321.
[6] L. Wrigley. Divisional Autonomy and Diversification[D].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1970.
[7] Rumelt R. P.. 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74:1 ~ 189.
[8] Rumelt R. P.. Diversifcation Strategy and Profitability[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4):359 ~ 369.
[9] Berry C. H.. Corporate Growth and Diversification[ 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5(14):371 ~ 383.
[10] Jacquemin A., Berry C.. Entropy Measure of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Growth[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9(4):359 ~ 369.
[11] 賈良定,張君君,錢海燕等.企業多元化的動機、時機和產業選擇——西方理論和中國企業認識的異同研究[ J].管理世界, 2005(8):94 ~ 104+172.
[12] 姜付秀.我國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決定因素研究[ J].管理世界,2006(5):128 ~ 135.
[13] 劉鈺辰,羅華偉,張黎.專用性資產投資對農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 J].農村經濟,2007(9):57 ~ 59.
[14] 楊赟濤,丁麗萍.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動因分析[ 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113 ~ 114.
[15] 劉曉云,應瑞瑤,李明.新業務、多元化與公司績效——基于農業上市公司與非農業上市公司的比較[ J].中國農村經濟,2013(6):60 ~ 73.
[16] 周芹.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及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5.
[17] 金曉斌,陳代云,路穎等.公司特質、市場激勵與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 J].經濟研究,2002(9):67 ~ 73+95.
[18] Berle,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32:1 ~ 22.
[19] 劉驥.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企業績效的實證分析——基于農業產業化視角的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
[20] 于新利.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對農業上市公司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7.
[21] 余鵬翼,李善民,張曉斌.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公司績效問題研究[ J].管理科學,2005(1):79 ~ 83.
[22] 熊風華,彭玨.產業環境、公司治理與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 J].財會月刊,2011(9):15 ~ 19.
[23] 彭熠,姚耀軍,邵桂榮.我國農業上市公司非農化經營成因分析[ 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2):116 ~ 122.
[24] 徐雪高,沈杰,季牧青.農業上市公司“棄農”行為及其成因分析[ J].農村經濟,2008(2):84 ~ 87.
[25] 衛龍寶,方師樂,吳建等.中國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 J].農業經濟問題,2017(12):62 ~ 72+111 ~ 112.
[26] 趙景芬.農業上市公司股權特征對多元化經營的影響研究[ J].財會月刊,2015(27):14 ~ 18.
[27] 彭艷霞.農業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與企業績效[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5.
[28] 林樂芬.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績效的實證分析[ J].中國農村觀察,2004(6):66 ~ 70.
[29] 王瑩,施銳敏.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程度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 J].金融經濟,2006(2):87 ~ 88.
[30] 彭熠,黃祖輝,邵桂榮.非農化經營與農業上市公司企業績效——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 J].財經研究,2007(10):117 ~ 130.
[31] 熊風華,彭玨.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對其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 J].財會月刊,2009(27):17 ~ 20.
[32] 夏顯力,張興龍,任健華.多元化經營對農業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 J].財會月刊,2011(21):28 ~ 30.
[33] 趙景芬,戴蓬軍.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能否提高綜合業績[ J].財會月刊,2013(18):22 ~ 25.
[34] 鐘李晗,俞靜.多元化經營對農業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 J].農業工程,2017(3):187 ~ 188.
[35] 孫立慰,余國新.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對績效的影響分析[ J].現代商貿工業,2008(9):192 ~ 194.
[36] 王穎,劉劭春.多元化經營對農業上市公司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 J].上海管理科學,2019(1):107 ~ 112.
[37] 吳曉芬.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PVAR模型[ J].長春大學學報,2019(5):15 ~ 19.
[38] 劉克春,張明林,包麗.多元化非農經營戰略對農業龍頭企業產出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江西省農業龍頭企業的經驗數據[ J].中國農村經濟,2011(12):25 ~ 34.
[39] 柴斌鋒.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對其企業價值影響的實證研究[ 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 ~ 11.
[40] 雷翔宇.多元化經營行為對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41] 崔迎科.農業上市公司非農化經營“陷阱”的實證研究——基于74家農業上市公司面板數據[ J].農業技術經濟,2013(7): 118 ~ 127.
[42] Belen Villalonga, Raphael Amit. How Do Family Ownership,Control and Management Affect Firm Valu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4(2):385 ~ 417.
[43] John R. Graham, Michael L. Lemmon, Jack G. Wolf. Does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Destroy Value?[ 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2(2):695 ~ 720.
[44] 袁玲.大股東控制、多元化經營與公司價值[ J].經濟經緯,2012(6):112 ~ 116.
[45] 肖仲云.企業多元化戰略與企業績效測度及實證[ J].統計與決策,2013(19):171 ~ 174.
[46] 洪道麟,熊德華.中國上市公司多元化與公司績效分析——基于內生性的考察[ J].金融研究,2006(11):33 ~ 43.
[47] 鄧新明.我國民營企業政治關聯、多元化戰略與公司績效[ J].南開管理評論,2011(4):4 ~ 15+68.
[48] 范黎波,馬聰聰,馬曉婕.多元化、政府補貼與農業企業績效——基于A股農業上市企業的實證研究[ 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83 ~ 90+112.
[49] 劉云芬,陳礪.多元化、政府支持與公司績效——基于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 J].農業技術經濟,2015(2):118 ~ 128.
[50] 夏寧,王元芳.農業企業政治關聯、多元化與績效實證研究[ 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5(4):102 ~ 110.
[51] 陳兵,姚忠智.中國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戰略與績效的關系——基于環境動態性調節效應[ J].江蘇農業科學,2018(9):341 ~ 346.
[52] 孫戈兵.多元化、歸核化與公司績效的關聯性研究:動態一致性觀點[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
[53] 李曉陽,魏彰迪,趙宏磊.多元化經營對公司績效影響的門檻效應——以中國34家農業上市公司為例[ J].農業技術經濟,2018(5):93 ~ 103.
[54] 權慧芳.股權結構、多元化經營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
[55] 馬文麗.非相關多元化經營的風險分散作用——基于農業上市公司的實證[ J].財會通訊,2019(8):40 ~ 45.
[56] 閆迪,鄭少鋒.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風險分析[ J].財會通訊,2018(8):43 ~ 46.
[57] 張華青,張敏.農業上市公司多元化經營的財務風險實證分析[ J].財會月刊,2014(24):18 ~ 22.
[58] 趙小蕓.企業生命周期與多元化發展戰略——基于資源、能力和市場機會動態匹配的視角[ J].上海經濟研究,2008(7):90 ~ 94.
[59] 朱楠,王曉麗,石道金.多元化經營對農業類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的影響——從企業生命周期視角[ 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69 ~ 76.
[60] 孫戈兵,胡培.多元化與歸核化戰略轉換及其價值效應[ J].財經問題研究,2013(5):16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