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素琴
【摘要】中國傳統民歌是指不同民族的傳統歌曲,千百年來代代相傳,時間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也讓中國經歷了風風雨雨的艱辛考驗。新時代,尤其是網絡技術更新換代日新月異,各種音樂層出不窮。人們逐漸忘記了民歌特有的藝術魅力,尤其是青年人對民歌藝術缺乏了解和重視,這是對新時代民歌藝術傳承和發展的考驗。我們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促進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的中國傳統民歌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民歌;發展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要求,特別是黨中央提出“文化自信”概念并賦予新時代內涵后,各種藝術形式不斷涌現。包括中國傳統民歌在內,以其獨特的魅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它仍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不容樂觀,最重要的是它的傳承和發展。
一、中國傳統民歌的特質
(一)中國傳統民歌的民族性
顧名思義,中國傳統民歌的民族性賦予了民歌的主要特征,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本質標志,是一種民族記憶,是一種與民族生活息息相關的特色。56個民族各有各的民歌,雖然在不同民族的長期融合中有些相似,但仍保留著自己民族的獨特特色,民歌是民族特色的象征。它與民族語言和長期工作、生產和生活的標志密切相關。有的民族沒有文字卻有語言,這些語言包含在自己的民歌中,代代相傳代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和發展脈絡。可以說一些民歌在自己的民族中是“歷史”和“基因庫”。
(二)中國傳統民歌的地域性
文化具有地域特色。所謂“隔山難通語,過河不同俗”是文化地域主義的通俗表現。中國傳統民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亦是如此。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由于地理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歌曲文化形式。同一個民族雖然位于不同的地區,但其民歌也有很大的不同,都是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
(三)中國傳統民歌的風格多樣性
風格是中國傳統民歌的最大特色,是中國傳統民歌最豐富的內涵。由于語言、發音、服飾、形式和表演的差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歌文化和情感表達方式,有別于其他民族,是這個民族獨特的音樂風格、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的綜合體。有的民歌旋律相同,但歌詞不同;有的歌詞相同,旋律不同;有的民歌歌詞與旋律、節奏和速度不同,有些民歌名稱相同,但在不同地區和音調上卻有所不同,這使得民歌所表達的藝術感悟和感覺不同。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今天看到的許多不同的民歌。
二、當下民歌發展現狀
很多年輕學生在接觸音樂時更喜歡時代氣息濃厚的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缺乏了解。大多數學生喜歡流行歌曲,只有少部分學生喜歡交響樂,很少有人喜歡民歌。互聯網信息技術拓寬了我們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信息的爆炸式發展也讓人們對感官刺激的追求更加盲目。一味的外國音樂,就會忽視自己民族獨特的音樂,忽視文化的根基。
在有關青年學生民歌欣賞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半數以上的學生只是在電視或網絡上偶然出現民歌內容時才知道,只有少數學生主動申請民歌聽歌欣賞。目前的音樂觀眾只要有手機和耳機就可以聽歌,但大多數聽流行歌曲或抖音歌曲,對民歌缺乏關注和重視歌曲。所以說音樂類型缺乏受眾群體,逐漸失去市場。有的學生認為聽民歌沒用,浪費時間。大部分學生不認為民歌對他們的吸引力,這直接關系到青年學生的娛樂和視聽習慣。
鑒于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民俗文化的侵蝕,教育者有必要認識到在教育階段加強民樂教育和民樂傳播對于個人審美意識的發展是多么重要。民歌的傳授和欣賞在很多形式的教學中尤其被忽視。很少有學生會學民歌,這些數據應該是深入考慮的。
三、民歌在新時代的發展建議
首先,更新教學理念,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教育者應認清現實,加強傳統音樂的影響,讓學生以民族音樂為立足點,建立自己的音樂知識,改變傳統音樂的誤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許多民歌講述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故事,因此教師需要強調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的培養。針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有必要加強教師的投入,使音樂教育能夠更好地突出中華民族的音樂特色,改變學生片面的認知。
其次,要注意利用現有資源發展和傳承民間藝術,目前流行音樂平臺多于流行傳播平臺。音樂工作者應該敞開心扉,創造性地將民歌藝術與現代音樂結合起來。例如電子音樂中應該使用民歌素材,讓民歌元素成為歌曲中的亮點。這種過渡資源利用方案,可以快速抓住年輕觀眾的興趣,讓他們體會民歌的魅力,愛上民謠音樂。
最后,要完善制度,在民歌傳承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相關的制度支持,國家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避免通過廣告宣傳文化流失。和保護民間藝術,為音樂藝術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為民間藝術的發展提供更多沃土,積極引導農村文化,讓優秀的民歌藝術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人。文化部門還應加強對本地區文化保護領域歌唱藝術的挖掘,定期開展民歌文化藝術活動,讓群眾融入感受、傳承民歌,為民歌建設提供支持。
結束語
中國傳統民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融合和發展,既沒有放棄民族的基本特征,也沒有放棄對民族語言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沒有文字,有語言,有口音,有自己的語言審美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嚴格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否則將對傳統民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造成不可預知的損失。
參考文獻:
[1]李志坤,鄭月圓.淺談近代中國民歌的發展及現狀[J].戲劇之家,2019(14):68.
[2]孔明霞.淺析中國民歌流變[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1):130-132.
[3]楊春.中國民歌唱法的現狀及發展初論[J].明日風尚,2018(1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