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鑫
我國的教育資源日益增長,但是體育教師還是不能滿足各大高校的需求;一所高校體育教師需要帶很多節課,學生的數量也分配的很不合理。高校專業課的采取小班授課,而體育選修課往往采用的是大班授課模式;另外體育課的授課內容大都是自由活動,學生很難在課堂上取得相關專項技能的訓練。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等因素,對高校體育課程的開展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學生上課態度懈怠,教師授課松散,這些隱藏的弊端可以通過大數據條件下新興的授課方式、授課理念進行改善。
大數據有著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數據冗余等特點。社會信息化的發展,5G時代的來臨,這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更是對人們獲取信息方式的改變。從以前的圖書館的文字檢索到現在網絡高效檢索,從以前的現金購買到現在微信支付寶,從以前教師面授的教學方式到現在慕課網站的出現,網絡信息化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然而滿天飛的數據信息也摻雜著無用信息,應用得當會使我們的教學變得輕松自如,運用不當則會接收到許多無用的垃圾信息甚至會造成信息泄露。
信息化時代所衍生多樣的授課方式,比如“翻轉課堂”、“慕課”等教育方式,這樣的創新教學不僅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授課不再受制于時間空間,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一方面,與傳統面授課相比,教學方式的創新,不僅僅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3D投影、動畫模擬、動態圖畫的加入也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體育科目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很好地解決了教師資源短缺的問題,教師需上傳自己的授課視頻或者與個高校之間相互合作,共同制作品質優良的授課視頻,將教師資源發揮到最大化。這不僅改變了教師的授課方式,也改變著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
此外,短視頻app的興起,也給學生提供了另外一個學習平臺,相比于傳統教材偏于系統化,短視頻教學將各技術動作零碎化,再加上視頻講解教學,更有利于技術動作的學習掌握。
耗散結構理論是在1969年的一次“理論物理學和生物學”的國際會議上,由比利時科學家伊里亞·普里戈津(I.Prigogine)首次正式提出。耗散結構理論是指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物理、化學、生物乃至社會、經濟和文化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耗散結構理論主要用于研究一個開放系統處于遠離平衡條件下,系統與外部環境不斷交換物質和能量,形成負熵流,由于系統內部諸要素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使系統實現熱力學分支向耗散結構分支轉化,形成一種新的有序結構。
大數據背景下,耗散結構理論與體育教學的結合,必須滿足以下四點:
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給傳統體育教學提供了多種發展新模式。在傳統教育理念下,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幾千年的教育背景和方式下,學生逐漸形成對教師“權威”得信服。即使遇到疑問,也不敢提出質疑或怯于表達自己的看法。慕課系統的提出,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學習,實現各大院校資源共享;學生也可以在“留言板”模塊,提出自己的疑問,方便與教師、同學之間的交流。
“翻轉課堂”在大數據背景下應運而生,這種開放式的新思路、新方法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課下準備過程使他們不得不仔細鉆研課程,查閱各種資料精心制作教案和課件,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學生消化了課本知識,也能獲得汲取知識的興趣及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互換,教師不僅能體會到學生的苦與樂,也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在知識方面有所欠缺,更喜歡哪種授課方式、授課風格及表達方式。這些對于教師提高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益也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系統的開放性,使得各種教學方式競相出現;自媒體的發展,教師同學通過微信小程序、抖音短視頻進行專項技術動作的學習。短視頻相比于傳統的教材系統教學,有著針對性以及多角度展示效果,使觀看者能掌握問題的關鍵。另外,移動網絡的發展,提升了體育類影視推廣的速度和范圍。《摔跤吧,爸爸》宣傳了父愛的偉大,也讓更多的人看到印度婦女真是的地位,并且從新認識到摔跤這項競技體育;《李宗偉:敗者為王》講述羽壇巨星李宗偉的永不言棄的勵志故事;這些體育類題材讓我們感嘆競技體育特有魅力的同時,也體會到大數據背景下影視傳播對現代生活的注入了更多的色彩。
一門體育課程的開設,從學校的管理者到授課者再到最后的學生,其中的關系絕不應是簡單的線性關系。首先學校應根據《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任課教師下達課程要求;其次教師要以學生的具體情況包括興趣愛好、身體素質、個人能力等進行課件設計與課程教學。打破傳統系統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通過模擬動畫了解場地分布,技術動作,使同學從多角度體會到該課程。
目前,羽毛球教學模式不管是中小學、高校主要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羽毛球場地上進行教與學,在體育課堂上采用多媒體設備的都很少,80%左右的沒有使用任何創新手段。高校的體育教師資源匱乏并且分配不均衡。教師的授課方式也比較死板,基本上就是準備活動、簡單的技術動作示范到最后的自由活動。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帶領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專項技能有所提升。就羽毛球課程而言,所教授的僅僅是正反手發球、高遠球揮拍,很少在課堂上加入戰術訓練、配合訓練、心理訓練等趨于專項的訓練。
教師在課程設計上,可以改變以往的簡單的自由練習,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訓練。根據學生的技術掌握程度進行分組對抗練習,這樣的授課形式可以形成一定的情境性,讓學生置身于實戰環境中,而不是簡單毫無目的的自由練習。教學的方式的改變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專項技術動作技術、場地空間的感知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對專項的自主探討,同學之間的場上對抗練習,有利于學生發現訓練中理論與實踐中的差距,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大學生生活相對于高中顯得輕松自由,無需去面對就業競爭壓力。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這種安逸的條件下,很容易變得懶散、懈怠。這樣平衡狀態下的我們,成為知識的“接收者”,思辨能力、自主學習逐漸下降,對知識的默然,只是一味接受。任課教師按照一成不變的老套教案就行授課,沒有變動和創新。同時在對體育專項技術的考核方式上,以往的專項技術考核內容大都是體測成績與簡單的技術動作考核為標準。以羽毛球為例,期末考試常以高遠球回球和正手發球為主要評分依據。羽毛球作為一項以技術性強的對抗運動,涉及的技術要點遠不止是高遠球和發球。羽毛球技術包括持拍動作、網前技術、后場球技術、步伐等多項技能,僅僅通過正反手發球很難評判一個學生的掌握情況。考核內容形式的簡單,也容易讓教師形成松散的教學理念,很難調動學生對羽毛球的積極性,缺少了羽毛球最基本的趣味性和對抗性。羽毛球是一項集速度、力量、靈敏、協調為一身的競技運動,僅僅憑借簡單的發球很難評判一個學生的掌握能力。這樣單一的標準和要求,很難體現出其對抗性運動的特點,缺乏了對抗性的考核,很難滿足學生對競技運動專項技能追求需求。
“鯰魚效應”是管理學中一個經典的案例。故事講的是挪威人愛吃鮮活的沙丁魚,但是由于沙丁魚生性懶散沉悶,很難存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漁民往往會往裝滿沙丁魚的魚箱里放一條鯰魚。沙丁魚在面對自己的天敵——鯰魚時,會瘋狂地四處游動,這樣沙丁魚就能被鮮活的運到目的地。
“鯰魚效應”帶給我們最基本的啟示是:一個安逸、靜態的環境往往會造成人們工作墨守成規、缺乏創新,久而久之則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相反,若給予適當的壓力能夠激發人的動力和創造力。
因此對于高校的體育課堂,一方面學校從外面聘請學歷高、科研能力強的學者,采用優勝劣汰等機制,對教師形成一定的工作壓力,促進任課教師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更進一步提升學校的影響力,這樣也有助于學校申請國家各種項目課題,以解決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教師也應在體育課堂采取“鯰魚效應”這種競爭模式進行考核,打破以發球為標準、要求的簡單形式;以打比賽這種新的標準進行考核,結合學生在比賽過程中準備姿勢、持拍姿勢、擊球特點、移動步伐等綜合標準進行打分。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僅體現出羽毛球競技、對抗的特點,迫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去練習去運動以鞏固技術要點,還達到教學目標,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普利高津認為,復雜系統在保持開放性和不斷遠離平衡態的前提下,通過非線性相互作用不斷演化,而在演化的臨界點上,需要獲得某種幫助來實現質的變化。這種幫助就是“漲落”,這也正是“通過波動達到有序”的原理。
高校的體育課堂同樣也存在“漲落”機制,高校開設多種多樣的球類課程,任課教師根據學校規劃執行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反饋情況。學生在選修體育課程時,經常會出現羽毛球、乒乓球被秒選,而籃球、足球其他課程最后只是“被迫”選修。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體育教師團隊教資缺乏、設備落后,不能滿足學生對場地硬件設施的需求。許多院校,就羽毛球而言,場地數量過少,很難滿足教學要求;其次高校師資團隊也很缺乏,羽毛球課、網球課、排球課只是簡單的講解,之后的時間則為自由活動。很難讓學生體會到球類競技的核心知識,只限于娛樂鍛煉。
另一方面課程設置不合理,體育選修課的學生個人能力、運動天賦、肢體的協調性都有所不同,許多教師授課形式都是統一授課,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基礎好的學生覺得這樣的課程可有可無,剛接觸球類運動的同學可能會感覺學習有些吃力。這樣課程不僅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也很難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競技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因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及時收集學生的學習效果。每個人的運動能力、接受能力、協調能力都有著差別。同樣的技術動作對于不同的學生,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師在打破“平衡性”的同時,應該注意到學生的掌握程度、學生的學習反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案的調整。在大數據背景互聯網的作用下,學生可以通過網上學習,來體會同一個技術動作的不同講解方式,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自己的競技能力。另外,對于運動天賦較強的學生,教師應及時抓住學生心理情緒、身體變化情況以及技術特點的這些變化,通過學生細微的變化,對學生的教學的方式及時做出調整。對于天賦較好的學生可以推送到球隊進行針對性訓練,將學生的競技能力開發對最大。
大數據背景下,給高校的體育教學提供了更廣闊多樣的發展空間。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把握住現代科技帶來的便捷。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多媒體功能,從更多角度探究技術動作要領;另一方面,任課教師不僅通過大數據網絡搜集、了解高校大學生普遍的興趣愛好以及受歡迎的教學方式;也可以學習和借鑒各個高校的教學方式,國外新進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耗散結構理論中的開放性、非線性機制、遠離平衡狀態以及漲落機制,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進行課程改動,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以及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