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國瑞
(西安外國語大學漢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1]為提升高校預科課程思政教學工作指明前進方向,給出了根本目標。少數民族預科教育是國家培養少數民族人才、促進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預科教學的基礎性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實踐的有效載體,通過提煉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授課中融入道德、品格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真正做到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2016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在“教書育人”的語境之下,“育人”體現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不論是思政課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所有課程的知識體系都應體現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學活動都肩負起立德樹人的功能,全體教師都應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職責。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此背景之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這一理念要貫穿所有學科。2020年6月1日,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及工作重點。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其學習內容以國內外優秀文學作品為重點,這些作品蘊藏著豐富的政治、社會、歷史、自然等方面的知識,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然而,在許多高校的預科教學中,很少將語文課程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系統、有機的結合。事實上,預科語文憑借其教材的深厚底蘊及豐富的傳統道德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實際教學中,應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將思政教育融入預科語文教學,深度挖掘、提煉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增加課程的人文性、時代性,利用教材包含的豐富文化資源,引導學生掌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幫助預科學生在補充基礎知識的同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預科大學語文課程從教學內容上看,與高中語文存在一定的重合。“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漢語課程的首要性質是工具性,通知兼顧人文性。”[3]根據這一特點,可以體現出母語是非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確定了大學語文課程的基本定位,即基礎性、工具性的課程定位。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不難發現,通過解讀古今中外各類經典,除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寫作鑒賞能力之外,對于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也有著重要作用。目前,高校預科語文教學使用的教材主要以人民出版社出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材編寫組編寫的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教材《大學語文》(人民出版社)為主,教材分上、下兩冊,分別供預科班學生上、下學期使用。教材選材豐富,涵蓋了古代和現當代的詩詞、散文、小說、戲劇共96篇課文,并在每章節后附錄中國文學史及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幫助學生了解文學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社會意義。
與思政課相比,專業課所蘊含的德育元素是隱性的,教師應探尋課程中潛在的思政育人素材、愛國情懷、優秀傳統文化等內涵,以時代背景、作品內涵為切入點,延伸至實際的情境中,將隱性的德育元素與顯性的專業知識有機融合,有效發揮大學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中國文學經典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對中國文學經典的講解,帶領學生了解中國文學的基本知識,提升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力求將對經典文學的解讀轉化為人文素質教育。要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漢語應用能力為專業目標,以漢語、文學、中華文化體現的人文精神和優秀傳統熏陶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培育家國情懷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化于心,外化與行,把對漢語的認知及運用能力的培養融入對中華文化的鑒賞中。
為實現課程目標、整合教學內容,教師在選擇每節課的思政映射與融入點時,要提前了解課程的相關歷史背景,特別是涉及愛國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相關聯的文學作品時,要注意把握知識點與德育元素有機融合的領域,避免出現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存在“兩層皮”的現象。如在講到以《論語》《孟子》為代表的先秦散文時,可以通過對課文的閱讀鑒賞,帶領學生深刻了解認識中華傳統思想的精華,從“為政以德”“仁者愛人”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不體現了我國歷代文人學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在開展課堂活動時,結合時事,聯系現實,以“疫情”為教科書,師生共同討論戰“疫”時期所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通過講述疫情時期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例,發掘傳統優秀思想精華的時代價值,實現在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中鑄魂育人。
為了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教材選編了中國傳統文學經典,每個單元都加入了不同時期各民族作家的優秀文學作品,學生通過學習,能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進而加深理解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明確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講到維吾爾作家翦伯贊《內蒙訪古》游記散文時,帶領學生了解“胡服騎射”這一偉大的軍事改革,引申出現代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帶領學生思考漢代政府針對不同情況對匈奴采取的兩種完全不同的軍事手段的時代意義,最終引出不管時代如何發展,團結互助、友好往來是各民族人民共有的愿望,進而引申出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時期,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大學生,更應該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努力為促進民族團結,擁護祖國統一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以西安外國語大學為例,筆者執教班級為少數民族預科新疆雙語班與其他少數民族班。在基礎教育階段,大部分學生課上用語為其民族語言,后因考試需要,將知識重點直譯為漢語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許多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較差,有一部分學生甚至從未接觸過詩詞、古文等內容,班級整體語文素養基礎薄弱。從課堂表現來看,語音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因為擔心普通話不標準,許多學生對于課上開展的活動參與度不高,影響學習效率,容易產生挫敗感。
追溯課堂教學的歷史可以發現,自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倡班級授課制以來,這種在固定時間、空間進行師生教學互動的雙邊活動形式就一直擔任著教學形式的主力軍,充分發揮著有組織、有規劃的高效教學作用。[4]課堂教學作為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應對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及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與梳理,重新改造課程的授課方式,設計教學思路,改革教學手段,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不同課程的性質與側重點不同,開展課程思政的形式方法也不一樣。就預科大學語文來看,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色彩,在課堂教學中應突出體現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把教材中的知識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結合起來,將德育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
傳統教學觀念的核心是“輸入型”教學,也就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考試分數是衡量學生成績與教師教學的唯一標尺。為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鼓勵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預科語文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單向輸出型教學路徑,以情景式、任務式教學優化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啟發性、時效性。如在講授《詩經?采薇》一課時,以“戰爭與和平”為切入點,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引導學生思考“和平生活來之不易”,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在課下開展學習抗美援朝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邀請抗美援朝志愿老兵講述身邊的英雄事跡,帶領學生回顧那段崢嶸歲月。通過課上對詩歌的解讀,配合第二課堂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實現課上課下相融合,推進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協同育人,讓學生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史實,感悟抗美援朝重大戰略意義,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和信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將思政教育入耳入腦入心,消除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距離感,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推進第二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線上教育平臺上大量慕課資源,如中國大學慕課、愛課程等高質量網絡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在具體授課過程中,采用任務型教學法,提前布置課堂任務,學生通過自學慕課完成任務,教師在課堂中擔任“引路人”的角色。如在新學期課程導讀環節,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何謂經典?”“如何閱讀經典?”“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文學經典?”等問題,通過課下觀看學習慕課《何為經典》一章,激發學生對于文學經典的閱讀動機與興趣,幫助學生主動思考文學經典對于個人發展的作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評價是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一環。2020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要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堅決克服唯分數的頑瘴痼疾,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確保教育正確發展方向。[5]為檢驗課程思政視域中大學語文德育的融入程度及人才培養成效,課程評價體系既要體現教學效果,又要凸顯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發展情況。
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要深入貫徹《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的“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的要求,將課程評價與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有機融合,多維度、多層次開展評價工作。首先,評價體系一定要突出“過程性”這一特點,注重收集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提升的過程片段,強調教學全過程評價,避免評價時間單一化。其次,課程評價體系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全方位、多角度地構建評價體系。除了教師評價以外,可以將學生自評、互評納入階段性評價,真實反映課程思政對于學生的影響程度。同時,學生對于課堂的評價也可應用于課堂的教學反饋中。最后,評價的結果應體現“描述性”的特點,即著重描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反映課程思政教學對學生的思想啟發與價值引領。
理想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夠實現“一內一外”兩個目標。就預科大學語文課程而言,其外在目標體現為通過學習文學經典等課程專業知識,提高文化基礎知識,努力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少數民族建設者和接班人。內在目標則體現在引導學生將所學的人文歷史、文學常識轉化為深層次的情感認知與共鳴,使自身的人文素養獲得潛移默化的熏陶與滋養,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在“潤物細無聲”的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