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娟娟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實驗小學東校區 湖南 長沙 410006)
1.1 傳統文化的熱潮。2017年故宮博物院進行的一項活動——博物館里過大年取得了非常完美的成功。這項活動成功的背后,反映出現代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一種渴求。人們渴求對歷史的求真、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渴求對于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認同。人們熱烈追捧傳統文化是有著必然的原因,傳統文化熱得正當時。
1.2 傳統文化與傳統節日文化。當“文化自信”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時,“尋根”是我們每個人都在探索的。筆者認為我們的“根”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通過代代傳承最歷久彌新而不消亡的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如節日文化、服裝文化、飲食文化等。大多與美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為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提供了諸多素材。因此選取傳統文化中比較具象的傳統節日文化來進行融合,將傳統節日文化進行可視化。
1.3 多元課堂的興起。當今美術課堂,正在經歷著歷史的變革。從當初最原始的老師畫學生抄的“臨摹式教學”到如今的鼓勵孩子“大膽表達式”教學。創新一直是美術課堂中最活躍的分子。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融入多種元素,使課堂變得有趣而生動,促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具有主動性和參與性,從而達到課堂的有效,這是小學美術多元課堂興起的原因。
傳統節日歷史源遠流長,被人們不斷傳承與創新。也被大眾普遍的認同,孩子能夠在融洽的節日迎接氛圍中,更具象的了解到傳統文化的由來及傳承方式,為課程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礎。同時,在2017年,中國文化研究團體進行了7大重要傳統節日LOGO的設計,故筆者選取了具有代表行性的七種傳統節日作為融合元素。并著重以傳統節日文化的中秋節為例進行了幾種形式的初探。
3.1 校內學科內的課程融合——從常規課堂來說。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筆者選取了湘美版一年級上冊教材中與中秋節的節日元素有重疊的課目《與月亮做朋友》進行常規課堂的融合探究,根據孩子們的年齡段特性采取了情境式的教學方式:
(情境導入):月亮最近有一件發愁的事情,馬上要過中秋節了,人們都需要去觀賞它,如何能夠將她打扮得美美的被人觀賞呢?
(重難點突破):在發型卡、五官卡、服裝卡、動作卡,中選擇你喜歡的搭配,明確裝飾重點和裝飾難點。
(作業要求):在畫面中為月亮裝扮美麗,并且添加月餅小人來豐富畫面更具有中秋味道。
(拓展):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聽歌同時尋找不同姿勢的月亮——月牙,滿月等。
通過課堂學習,孩子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認識到傳統節日及其由來,還能在迎接節日的儀式上給予自己的創新方式和表達方式,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繪畫技能。
3.2 校內學科內的課程融合——從社團課堂來說。在對于傳統節日文化有著一定認知的基礎上,筆者將中年級孩子的傳統節日課目選取在社團課程中進行。《泥繪中秋》是一堂彩泥泥塑校本課例。學生在此堂80分鐘的社團課程中,理性的從了解中秋習俗為入手——填寫生活中的過節形式表格——畫一畫傳統節日飲食造型——捏一捏你腦海中的創新月餅——包裝一下進行分享。學生通過此次課堂活動,不但深入了解到中秋節日文化,也參與到了節日文化物品的創作中,增強了孩子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同時也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將節日文化學習進行了落地。
3.3 校內學科間的課程融合——與古詩詞的跨學科融合。學習傳統節日文化,除去在美術課堂中給予故事等由來的元素,還可以嘗試給予孩子節日詩詞的元素,首先了解節日的文化——再感知詩詞意境——接著運用美術的手法將節日詩詞進行意向表達。《奇妙的撕紙》是一堂典型的校內跨學科融合的傳統節日文化美術課例。通過此堂“像語文課”的美術課,將節日文化融入湘美版教材課目——《奇妙的撕紙》。孩子們不但能具象的了解節日文化中的“團聚”這個元素,還能更深層次的感知“團聚”這個元素的意義。通過撕紙的技法傳授,通過感知撕紙的奇妙造型,將《靜夜思》詩詞意境運用拼貼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同的美術表達方式使孩子們在有趣的多元課堂中,感知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將傳統節日文化作為課程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能夠更好的形成“學生為主”的課堂,也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此過程鍛煉自身對于知識的融合能力和獨立創新的能力。不僅體現了當代美育工作的傳承與創新,也為小學美術課堂找到了“根”,雙向促進師生雙方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及表達方式,也為新時代下的美術課堂提供的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