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小艷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指出課堂教學的關鍵性作用,即各類課程(包括外語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并駕而行,達到“1+1>2”的效應,就要必須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因此,從理論上系統地研究和探討各專業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間的關系與問題,特別是對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研究,不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推動有進一步促進作用,而且滿足了外語專業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的期待。以前人的研究結果為基礎,本研究從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相關概念入手,提出了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課程思政是鑄就教育之魂的教學理念,它并不是一門簡單的“專業+思政”的課程,它使得學校各類學科與思想政治課程并駕而行,達到“1+1>2”的效應。“課程思政”能力,從狹義上是指教師的育人能力,從廣義上是指“專業+思政”教育教學的綜合能力。外語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發展表現為對學科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內容的整合、變革外語教學方法及手段和轉變外語教學理念等方面。
一些研究者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內容進行了闡述。如劉清生(2018)指出,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首先要從理念的角度出發進行育人,其次是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高度濃縮和升華的能力,最后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方式要具有創新性。[1]陳始發等(2020)認為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要遵循樹牢一個意識,增強與健全兩個能力的原則,即樹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專業+思政”的意識,增強其執行能力,健全其支撐能力。[2]肖瓊等(2020)認為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前提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同時也指出了這是“課程思政”建設的落腳點。[3]三位學者在此都著重指明了教師教學理念意識、教學能力和方法應該是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關注點。另外,高國希(2020)認為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發展是反思后的漸次提升,是有效促進教學的教師集體協同備課方式,這也指明了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是教學全過程的反思與合作。[4]因此,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內容不僅包含了理念與意識、能力與方法,還包含了反思與合作這兩個要素。
從上述學者的概述中,筆者認為外語教師和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內容有著相同之處。如劉正光(2020)等認為落實外語課程思政和重構外語教學內容,外語教師要從人才培養、教師能力、教學路徑等方面轉變理念。外語課程思政的特殊之處在于外語是一門語言,它作為文化的載體,是價值觀念和文化理念的不同。[5]成矯林(2020)認為外語教師要深度提煉、整合、加工進一步拓展和開發課程內容的思政元素,進一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同時,改革教學方式,在教育全過程因勢利導,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探討。[6]
綜上所述,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離不開轉變教育理念、革新教學內容、變革教學方式。外語教師要意識到課程思政能力發展內容所在,并對自身“專業+思政”能力發展提出要求。基于此,本研究對外語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發展提出了其可能性和必要性。
我國當前“大思政”格局的不斷發展和外語教育的不斷大眾化的趨勢為發展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大思政”格局的不斷發展為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實現提供了方向和前提保障。“大思政”格局是指通過各類教學活動將教育教學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元素以不同的形態表現出來的一種教育現象。它的發展歷經了一個逐步豐富、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首先,“三育人”理論的提出是“大思政”格局的雛形。其次,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提出的開拓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新格局、新局面的發展的講話推動著“大思政”格局不斷調整和落實。隨后,2017年2月27日,《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印發是對“大思政”格局的重大調整,這使得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有了制度性、法制化的指導。最后,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使得“大思政”格局有了基本的定型。因此,“大思政”格局的演變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指不同時期對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提出的不同要求。
外語教育的不斷大眾化為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提供了現實依據。學校及社會學習外語的人數不斷增多是我國進入外語教育大眾化階段的一個表現。目前在學校教育領域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接觸并學習英語。到了初中之后,英語作為一門基礎教育科目與語文、數學成為三大主要學科,學校教育對英語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高中教育階段的學校幾乎都會開設英語課程,此階段的學生對外語的學習有了深入了解。高等教育階段的外語學習對大多數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必須學的課程,如英語;以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為例,在修好本門專業課之外還需選修一門外語來學習,如法語。同時,社會上外語培訓機構為廣大社會人士提供了學習外語的場所,也為學生課外提高外語成績創造了機會。
這些恰恰為外語教育的大眾化提供了有利的契機,也促使了外語教育領域對外語師資的需求。隨著教育界對課程思政在不同領域的不斷研究與探討,促使外語教師對自身在這一方面的能力提高了重視,因此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成為廣大外語教師重點考慮的發展方向。
外語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發展受到重視并得以廣泛開展,在于其顯著的實踐價值通過影響學生個體發展而影響國家人才培養的素質和質量等,進而影響了國家的人才建設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因此,教師的教育理念、外語的教學價值以及學生的本民族文化自信對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發展提出了需求。
“立德樹人”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反映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因而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我國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貫徹與落實應體現在外語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即外語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科育人功能的作用,包括教師本身高尚的師德師風、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首先,外語教師要做“德”的模范者和示范者,要認真踐行師德規范準則。外語教師要以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以及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其次,外語教學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學生觀,著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強調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中只是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在外語課堂中,外語教師要把課堂歸還于學生,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激勵、自我喚醒和自我建構的地方。在外語教學課堂中體現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把學生看成發展的、個性的和具有獨立意義的個體,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這需要外語教師深刻領悟和學習,在素質教育中落實新課程理念。
外語教學是一項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的教育活動,外語教學實則是社會發展“走出去,引進來”背景下的產物,同時社會發展也給予了外語教學特定的價值。外語教學價值是外語教育中對人和社會所產生的功效,即有用性。外語教學價值包括工具性價值和人文性價值,工具性價值是指語言作為一個思維與交流的工具,體現了語言作為一個符號系統的作用;人文性價值是指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情感及思維對學生所產生的作用及影響。外語教學價值是外語教學的指南針,是課堂外語教學的活力來源,外語教學價值控制著整個教學活動的走向,因此重新定位外語教學價值尤為必要。
重新定位外語教學價值可以體現在外語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這包括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在外語教學內容分析上,分解外語教學知識點,進行工具性知識和人文性知識的區分,并厘清它們之間的關系。確定外語教學內容的屬性,對知識點的類別進行劃分。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根據,依據課程標準中確定的工具性知識和人文性知識的重難點進行調整。在教學目標分析方面,根據21世紀新發展的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可知,高中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可以分四個方面,即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體現為對工具性知識的運用,而文化品格和思維品質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對人文性知識的傳授,因此高中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需要從其核心素養出發進行確定。在教學對象分析上,學習者的能力起點和學習動機等分析是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因此,外語教師只有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認識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才能更好地進行外語學科各方面知識的傳授。
外語作為一門語言是溝通與交流的工具,又是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質反映了一個民族語言的特性。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髓,也是一個民族的自信。在外語教學中,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學校里的課堂教學是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可以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課堂教學教育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夯實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首先,在教學內容上,革新外語教學內容,添加文化元素,并引入我國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文明成果。教師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外語教學內容中,這能夠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理解與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感性認識。對于教師來說,文化元素融入外語教學中能夠提升其自身的中西方文化貫通能力。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外語教師要創造性地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提高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并使其融入外語教材、外語教學課堂和學生頭腦中。最后,課堂教學在外語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自發地產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對本民族文化充滿信心。這讓學生成為既扎根本民族文化,又放眼世界文化的交流者,同時又是具有跨文化思辨意識的傳播者。
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意義在于使外語教師的教學緊跟教育改革與發展,進而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的探索,將會帶來外語教育事業的又一大變革。現在乃至將來,如何使外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發展得到突破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未來外語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發展對我國課程思政建設有重大的推進意義,這也對基于我國國情的人才培養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