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婷婷
(黃河交通學院,河南 焦作 454950)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了要積極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在“雙創”的背景下,政府也積極籌備了創業基金以為創業人士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和咨詢服務。伴隨著社會潮流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融入創業的時代浪潮之中,大學生已經成為現階段的創業主體之一。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法律風險逐漸暴露。尤其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而言,需要提高重視程度,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評估,學校應提供相應的法律課程和教育,社會需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為大學生創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提高大學生創業效率。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浪潮中,學校、社會和政府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各種資金或教育支持,目前來看,大學生創業已經走入大學課堂教育之中。基于此,有不少創業成功收獲頗豐的成功者,但也存在盲目跟風創業、毫無目的、最終負債累累甚至犯下違法行為,最終以失敗告終的學生。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從創業初期組織管理到后期運行經營,每個環節背后都隱藏著不可估量的法律風險。由于大學生較為年輕,社會經驗不足,在創業初期對經營主體和運行模式并沒有深入地了解,更沒有認識到不同商業主體承擔著不同程度的法律責任和風險[1],因此在創業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諸多高風險違法行為,例如:因拖欠貸款造成違約失信違法行為、侵犯他人名譽權等人格權造成的違法行為、偷稅漏稅造成的行政違法行為等和一系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由于學生缺乏對專門法律知識的了解、高校相關教育缺失、社會環境魚龍混雜等原因,大學生觸犯法律風險的可能性極大。
首先,大學生群體缺乏對于法律風險的預測和評估能力,更缺乏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經驗。在大學生群體中,多數人由于自身教育水平和專業背景的局限,缺乏應有的系統的法律知識,面對實際經營中出現的問題,往往忽視其中有觸及法律底線的可能,在與他人的糾紛中,也難以利用法律武器維權或爭取屬于自己的正當權益,這是大學生群體中容易出現法律風險的主要原因。其次,高校中缺乏相關法律課程的開設,其課程大多數與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市場運營、組織管理有關,對于創業法律知識則涉及甚少。再次,也缺乏匹配的師資力量。高校中的教師團隊多數由輔導員和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師組成,嚴重缺少從事法律專業的人士,也難以讓學生對民法、商法有進一步了解。最后法律條文體系中與大學生創業相關的法律制度仍然不完善,社會上創業門檻低,創業環境魚龍混雜,缺少良好的創業氛圍。這幾種原因共同作用,導致了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高的結果[2]。
在不同的創業階段,大學生所面臨的風險各不相同。例如,在創業籌備階段中,許多大學生跟風從事海外代購的創業項目,但其中很容易涉及逃稅漏稅的法律問題,在未明確相關法律體系的前提下,許多大學生在從業過程中觸及法律底線,引發一系列法律問題。在運營階段中也存在相似的情況。例如,有同學與同伴籌備共同在網上開店,發現某家女裝店衣服設計新穎獨特,符合當下潮流趨勢,就在其現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并在自己創立的店鋪中進行出售。這樣的行為既違反了法律規定,又侵害了他人的知識產權,將被罰款相應數額。除此之外,部分學生大局意識淡薄,例如仍有一定數量學生不能區分繳稅納稅的情境,甚至認為在網絡上出售的產品不必納稅。法律意識的缺失是導致大學生創業風險的直接原因。最后,還有大學生由于對創業內容的不了解,在未知情況下違反了法律規定。例如有同學根據目前階段判斷民宿發展態勢良好,預備租賃民宿進行營利。但營業前忽略了需要辦理多種手續和許可證來保證民宿合理運營,這就在無形之中觸犯了法律底線[3]。
現階段,高校教育是大學生接受法律教育的主要平臺,但多數高校往往只支持大學生創業,卻缺少相關法律課程的設立,為減少大學生創業中可能觸及的法律風險,高校應完善相關課程的開設,全方位培養學生創業過程中的法律知識,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規范。例如,在創新創業的課程板塊中可以添加法律類別、風險評估及防范的有關課程。這些課程中要包括對專業法律條文的系統性學習,例如對我國《知識產權法》《合伙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條文的學習,也要涉及相關的實踐課程,例如財務稅收風險評估,合同簽署及風險防范等,最終使學生全方位地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學校也要注意對教師隊伍的擴充,應引進相關專業法律人士走入課堂,為學生帶來更專業更全面且具有權威性的法律課。
除了學校應該提供相應法律課程,社會也應承擔責任,為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專業的服務與咨詢平臺以及全面的法律服務。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組織大學生建立法律援助的組織或團體,積極宣傳新頒布的有關創業內容的法律條文或法律法規,也可以成立專門的社會組織來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法律咨詢服務,以讓大學生更充分地獲悉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從而在不觸犯法律底線的前提下進行創業。除此之外,還應做好對大學生創業行為和過程的規范和監督,從組織、生產、分銷到運營各個環節都要在社會監督下嚴格進行,以保障各項環節公開透明,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實施。例如社會可以安排省級或市級相關從事法律行業的專業人士走進高校,為大學生開展創業法律知識的普及,針對相關法律條文作案例講解宣傳,既能讓大學生了解到創業中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也能樹立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準則。這樣的服務也為學生提供了法律咨詢的平臺,讓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詢問[4]。
目前階段,政府已經意識到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可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風險,即使沒有明確的條文對大學生進行保護和支持,但面臨一些法律問題時對大部分大學生采取寬松政策,如果沒有嚴重違法行為,政府基本采用口頭警告和教育的手段。但總體而言,為了保障法律秩序和社會平穩運行,國家或地方應該為大學生創造相對良好的創業環境,一方面鼓勵大學生積極尋求創新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出臺頒布相關法律條文。針對一些學生創業團體,政府應從管理企業角度出發,保證各個環節合理有序開展。在發生大學生違法亂紀行為時應該明確制止并且教育糾正,對大學生做出科學合理的指導,促使其創業成功。除此之外,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對學生組織或企業進行行為規范的明確規定,建立健全管理條例和規章制度,讓企業明確權利責任義務,有明確的法律遵循。在此基礎上,政府組織也可以考慮制定與大學生創業相關的法律文件,例如我國《針對大學生創業規避風險的相關意見》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法制平臺。
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會遇見諸多問題,從創業籌備階段到最終的運營管理中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法律風險,這些風險不僅打擊了大學生的創業信心,降低了創業成功率,也會造成法律問題,對社會風氣有多種負面影響。為解決大學生創業中的法律風險問題,高校、社會、政府應該多方合力,提供相應的法律服務和資金制度支持,建立健全法律風險防控體系,讓大學生在各種完備的規章制度下開展法律允許的創業活動,促進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提升,響應國家號召,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