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平 張燕杏 梁萍 陳丹 潘翠蘭

摘要:以高職農學專業植物保護技術課程為例,圍繞農作物植保員的職業守則,確定教學目標和素質目標,深挖與植物保護技術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列出課程思政案例,形成課程思政矩陣,利用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把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融為一體,實現“三全育人”的終極目標,為相關學科的思政育人提供參考。
關鍵詞:植物保護;課程思政矩陣;教學方法;教學案例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三全育人”長效機制。涉農專業大學生作為我國農業知識的繼承者與傳播者,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基石,也是支撐未來我國農業發展的人才儲備,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直接關系到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還關系到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專業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巧妙地融人思政教育,既教書又育人,讓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涉農專業的學生,畢業前大部分要考取農作物植保員的技能等級工種證書,畢業后在一線從事農作物種植、技術服務或者農資銷售的工作,故涉農專業都統一開設植物保護技術這門專業核心課,本文結合植物保護技術課程特點,圍繞農作物植保員的職業守則,挖掘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思政教育,達到了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
一、課程教學總目標
(一)知識目標
具備植物有害生物識別的基礎知識;具備植物有害生物一般調查和預測預報的基本知識;具備植物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的知識;具備科學使用農藥和施藥器械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能運用植物有害生物的識別特征正確診斷植物病蟲害;在田間會調查并預測預報病蟲害的發生時期;能靈活運用所學防治知識制定可行的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案;能正確配制農藥并會使用各種施藥器械。
(三)素質目標
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知農、愛農的興農志向和愛國情懷;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規范意識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恪守職業道德;培養學生規范操作,樹立安全意識和生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二、課程思政矩陣設計
將思政元素融人植物保護技術課程的每個章節,設計課程思政矩陣(見表1)。
三、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教學有機融合
(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政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結合緒論的課程介紹,或者農藥(械)的使用介紹,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給學生觀看微視頻糧食問題的歷史與人類進化史;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中國雖然能解決溫飽,但玉米、大豆、大米等糧食每年仍有很多依靠進口。觀看完微視頻后引導學生發言討論:什么是愛國表現,結合專業特點,談談當下該如何愛國。亦可以在線上作業模塊讓學生寫下觀后感,教師線上小結或課堂總結:有糧無糧成為社會動蕩的晴雨表,國家要強大,農業須發達;激勵學生作為新時代的農業人,有責任“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在農藥(械)的使用這一章節中,介紹無人機施藥的發展歷程時,可介紹早期無人機依賴日本進口,后來日本政府以植保無人機可能被用于軍事用途為由禁止繼續將植保無人機銷售到中國。中國科學家奮發圖強,后經十多年的努力,自主研發了一系列的噴藥無人機,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借此激發學生專業自信和愛國情懷。
(二)培養學生知農、愛農、興農的遠大志向
結合緒論和項目三綜合防治方案的制訂,引入近幾年中央連續發布八個指導性的“一號文件”,從“農業科技創新”“增強農村發展活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態文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高頻詞匯釋放出諸多信號,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都說明了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政策扶持,農業農村從傳統向現代變革進程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產安全也有一定的改革與創新,隨處可見規模化種植、機械化生產越來越普遍,全國各地種植合作社如雨后春筍,現在農業技術催生了很多大棚蔬菜和瓜果,先進的水肥一體化管理、植保無人機噴藥等將逐步替代效率較低的農民手工勞作,將來的農民是具有高學歷、高素質、多技術、多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熱愛農業,從事種植、養殖、加工等生產活動,住著一流的農村,擁有一流的知識,建設一流的農業,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現代化而奉獻自己的光和熱。通過這些思政元素的融人,讓學生對職業農民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增強了學生知農、愛農的情感,堅定了掌握專業技能將來服務“三農”的崇高志向,從而提高了植物保護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在有害生物識別和農藥分類模塊教學中融人“釘釘子精神”
在有害生物識別和農藥分類模塊教學中,病蟲害種類繁多,知識瑣碎,農藥名錄多且抽象,學生學到這些章節時未免感覺枯燥乏味。可以通過啟發式教育以“釘釘子精神”引導學生分門別類扎扎實實地學,每天學習一部分,堅持下去,日積月累,才會學有所成。有效防治的前提是正確診斷病蟲害,以建房必須打地基為例,也可以通過角色模擬法錄制一個某技術員因專業技術不強,因田間病蟲害診斷錯誤而制定了錯誤的防治方案,導致防治無效的微視頻,放在大學慕課在線精品課程平臺給學生觀看,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重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
(四)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本課程通過大學慕課、專業教學資源庫、微助教平臺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線上學習微視頻和課件等相關知識,線下課堂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有害生物識別中的子項目一農業昆蟲識別為例,學生線上學習完9個目的昆蟲和害螨視頻后,在課堂上,分配小組任務,即把不同類型的昆蟲按照特征分類。在完成這個任務中,小組成員必須齊心協力,既要分工又要協作,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其他章節也可以按照此方法實施。
(五)在病蟲害調查和預測中強調實事求是,培養良好職業道德
在植物的病蟲害預測預報中,必須進行全面深人的田間調查,掌握病蟲害田間發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對其作出相對準確的預測。植保員國家職業標準中也明確提出“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職業守則。所以,在病蟲害的測報調查中,必須要做到實事求是,才會讓測報結果接近實際發生情況,對實際生產才有指導意義。反之,則會誤導病蟲害防治,造成難以估計的經濟損失。在田間實踐病蟲害調查與預測預報時,可把認真調查的同學數據和不認真調查的同學數據與老師調查的數據做比較,差距中就能看出,認真的同學,測報結果越接近實際發生情況,不認真調查的學生,數據較離譜。再融人國務院第725號令《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第二章第十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瞞報、謊報農作物病蟲害監測信息,從而引導學生恪守“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職業守則。
(六)在農藥使用中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保證糧食產量,需要依靠農藥來減少病蟲草害的發生,而農藥使用不當或者過量使用,甚至濫用又污染了環境,造成農業難以持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可列舉農藥使用對大氣、水體、土壤、生物等四大方面的污染",學習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辦法,讓學生實地調查農藥包裝回收情況,形成調查報告,反觀農民的環保意識。或播放農藥包裝隨地丟棄的微視頻,啟發學生重視農藥包裝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還可以列舉除草劑莠去津因藥效期長達16個月,對土壤會造成嚴重污染,下茬無法種植蔬菜、小麥等作物,借此教育學生,有害生物防治要充分考慮某些防治措施對環境的影響,采用綜合防控措施,盡可能將農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以實際行動保護好生態環境,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
(七)在技能實訓過程中規范操作,樹立安全意識
在學習科學使用農藥這些章節時,可節選大型科普紀錄片《農藥》中農藥對施藥者危害的片段放在資源庫供學生線上學習,課堂上可用案例教學法融人農藥使用致人畜中毒、作物藥害等安全事故,2013年山東濰坊因在鮮姜生產上非法使用高毒農藥涕滅威造成的“毒姜”事件,2017年山東省壽光地區的“毒蔥”毒死了農民飼養的127只羊5;還有玉米使用除草劑2、4-D丁酯因藥液飄移而導致在其范圍內蔬菜、果樹產生藥害間。這些慘痛事實,說明了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形勢非常嚴峻。在實訓教學中必須強調規范操作,培養學生安全生產意識",施藥過程不僅要保護自身的人身安全,同時也要考慮農藥對人畜、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
(八)在農藥施藥技術中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植保員國家職業標準的職業守則中提到:“勤奮好學,精益求精”。高職院校大學生主要側重技能學習,培養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因此,在項目四航空施藥技術、精準施藥技術這些章節中,要凸顯農藥減量增效、精準科學施藥的“工匠精神”。自農藥使用以來,農殘超標、環境污染、農藥施用不精準造成農藥利用率低,防治效果不好等一直都是植物保護技術的“瓶頸”8,如何使用最少的農藥并保證糧食高質高產,同時,把環境污染降到最低,是一名植保員應有的技術水平。課堂教學不僅傳授學生新技能,更要把精益求精的理念灌輸給學生,給學生樹立能工巧匠的標桿,培養精益求精的素養。
(九)在綜合防治、農藥使用中融入法律法規,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意識
國務院第725號令《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中明確了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組織職責與管理辦法,可把農藥糾紛案的微課視頻放到資源庫上讓學生觀看,教育學生銷售假冒偽劣、過期的農藥產品最終害人害己。也可以讓幾個同學扮演農民、農藥店老板、技術人員、農業局工作人員、老師扮演法官等角色,模擬某農藥店老板銷售過期農藥,導致防治無效,后經多部門協調,判定農藥店老板過失,賠償農民的損失的案例。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單純為了追求利益,不顧及對消費者的毒害,是嚴重喪失職業道德的行為,從而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意識。
四、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
(一)提高教師思想政治覺悟和素養
要落實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任務,教師是關鍵。為此,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疫情期間給教師舉辦了一系列有關課程思政的網絡培訓,后疫情期間,也邀請知名專家到學校開展線下講座。還舉辦了思政部和各教學部的教師結對指導活動,思政課的專任教師參與專業課程教學團隊的集體備課,深挖課程思政元素,設計課程思政矩陣,重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教學標準,再細化到教學計劃如何切人思政教育,完善教案等,還有職稱高的教師傳幫帶指導青年教師成長,通過這些措施,明顯提高了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和素養。
(二)積極探索新時代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植物保護技術課程教學團隊通過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建設在線精品課程,以及專業群的資源庫、微助教等途徑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把典型案例做成微課視頻,放到在線精品課程平臺,讓學生觀看后到線上討論區留言,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法進行思政育人。在線下教學中,分組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在田間實訓,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切身體會恪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育人更有力度。
(三)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和評價機制
黨中央提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那么也需要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用以衡量課程思政的效果和教學質量。課程思政考評機制可以分為評學和評教兩個方面。以前,植物保護技術課程考核方式通常是平時成績占10%,紀律成績占15%,技能考核占25%,期末考試占50%。主要是考核專業知識和技能,現在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作業、技能、模塊測評、期末考試等環節增加思政內容來考核育人效果。如可以在平時作業中布置農藥糾紛等相關資料搜集,在技能考核過程中檢測學生是不是規范操作,是否注意安全。甚至可以在期末考試中,以問答題考查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列舉病蟲害調查、農藥(械)的安全使用,環保與生態等相關案例。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學校在評價機制這方面,也以督導處定期檢查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教案等教學文件為依據;在聽課制度中,把教師是否落實思政教育作為評價指標之一,以確保把課程思政落實到教學的全過程,達到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廣大師生回信中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作為培養新時代新農人的教師,在傳道授業的同時也要給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結合專業課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本文對植物保護技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并初步實踐,今后努力深挖更多的思政元素和探索更好的教學方法,把“三全育人”落到實處,為國家農業生產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新型農業人才,助推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趙麗.我國涉農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研究——評《中國當代農業思想的演變與實踐——基于社會主義的視角》【J】.中國食用菌,2019,38(12):42.
【2】何雄奎.植保無人機與施藥技術【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19:56-58
【3】董海燕,何正東.農業職業教育發展70年:歷程、成就與展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6):34-41
【4】張巍,于宇,沈淑霞.農藥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與可持續治理對策【J】.價值工程,2020,39(19):103-104
【5】金鳳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及防治對策【J】.環境與發展,2018,30(01):49+51.【6】夏婉麗,張春苗,張素艷,等.從“毒蔥”事件看農藥使用與農產品食用安全問題的嚴峻性【J】.遼寧農業科學,2017(05):79-81.
【7】魯繼紅,湯軍,肖新華.思政教育在高職《植物保護技術》教學中的探索【J】.吉林農業,2019(21):85-86.
【8】丁偉,周紅.植物醫學的新概念——精準用藥【J】.植物醫生,2019,32
(04):1-8.
【9】劉迪,王宇,齊昆.立德樹人理念下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以“集裝箱運輸與多式聯運”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1(04):167-170.
基金項目: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改課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廣西農類高職院校愛農教育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YJJ1903。
作者簡介:寧平(1983-),女,廣西玉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植物病害防治;潘翠蘭(1981-),女,廣西南寧人,通訊作者,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馮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