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琴
摘要:小學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和提高學生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課改以來,對小學生的閱讀提出了明確地的要求,《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課外閱讀總量低段不少于5萬字、中段不少于40萬字、高段不少于100萬字)。正確地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且可以成為他們人生成功的風帆。但在鄉鎮小學,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不容樂觀。因此,本文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根據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對策,以利于能在農村小學課外閱讀的開展中提供一點思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對策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強調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可以這樣說:“閱讀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價值”。而我們閱讀教學是語文的半壁河山,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與方法、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怎樣看待學生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提高學生語文水平,這是課改以來我們目前語文教學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
由于我校地處鄉鎮,小學生閱讀習慣較差,課外閱讀量少,閱讀能力低下。學生大多只重視學習那薄薄的一本教科書,知識面窄,閱讀能力差,寫作水平低下。嚴重影響語文教學工作,在以往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令人堪憂。比較嚴重地存在著幾種現象:
1.不想讀,也就是閱讀興趣不高。通過調查發現,有課外閱讀習慣的小學生不足10%,有偶爾閱讀的小學生也只有30%左右,大部分的學生根本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由于農村學生受家庭的影響,學生的課外閱讀環境差,家長也不會去指導孩子讀。家里的活動除了看電視,就是去外面玩,所以學生也就不想讀書了。
2.不能讀。一是沒有書來讀。這是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的最大區別。城區的學校基本都有圖書館,閱覽室,學生家中也或多或少有些藏書,家長們也大力支持。但農村卻很欠缺。在農村,有像樣的圖書館、閱覽室的學校不多,即使有,小學生喜聞樂見、高質量的、緊跟時代的課外書籍也是十分缺乏的。而且農村學生的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多半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監管,他們普遍對孩子的課外閱讀不重視,加上經濟拮據,他們也沒有太多的零花錢買書。大多數的家長也不支持孩子買課外書,他們認為,所謂的課外書無非是幾本作文書,教材輔導書,練習題等。沒有足夠的書源,課外閱讀無法展開。二是沒有時間讀。由于農村小學孩子基礎較弱,大部分老師在校都是鞏固基礎,給予閱讀的時間、閱讀的指導少之又少。放學回家家長又不會引導,使得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開展課外閱讀。
3.不會讀,也就是缺乏切實有效的閱讀方法。大部分學生閱讀時都是囫圇吞棗,只有極少部分同學能做讀書筆記,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好詞佳句的摘抄上,能寫讀后感的寥寥無幾。由此可見,閱讀方法也是學生的一大難題。
4.閱讀的層次低。在農村學校,大部分的學生把閱讀興趣都集中在卡通漫畫等消遣的書籍或者作文選之類的書籍上,對兒童文學、科普讀物等涉及較少,看書更多的關注故事情節。這些都與家庭環境和周圍環境有關,由此可反映出農村小學生閱讀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解決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對策
(一)、激發興趣,促成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首先,要經常性地為學生朗讀課外讀物。只要有時間就為學生讀一些課外閱讀書籍。慢慢地吸引孩子的閱讀注意力,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其次,在定期不定期安排的自由閱讀時間里,當孩子們開始他們的閱讀時,老師也要手捧著書,與學生一起閱讀,讀到得意處,師生之間可以展開交流。同時,老師也要經常關注學生的課外讀物,讀他們愛讀的書,在共同閱讀中了解學生們的思想,探求表達的技巧,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
(二)、營造氛圍,促進學生課外主動閱讀
“閱讀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書讀,形成“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閱讀”的觀念,構建閱讀的良好環境。具體的做法有:①建立班級圖書角。雖然這是個很老的辦法,但它同樣適應新時期。同學們可以把自己家的藏書放在圖書角,供大家交換閱讀,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家長的經濟壓力,還可以達到資源共享②保障閱讀時間。要讓學生讀書,時間必須要有保障。比如早晨的早自習、中午的午自習、住校生可以利用放學的時間以及晚自習的時間進行閱讀。沒有整塊的時間,就用零散的時間,讓學生學會擠時間讀書。
(三)、教給方法,指導閱讀
學生讀課外書,要解決“讀什么”的問題,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由課內向課外擴展,指導、介紹、引薦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讀物,詳細解讀“快樂讀書吧”,使得課內課外有機結合,摸索一條擴展閱讀的新路子。此外,定期開展好書推薦會,同學之間交流各自所讀之書。
對于“怎樣讀”這個問題,關鍵要注意課內課外的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并引導把這些方法遷移到日常的閱讀中去。其次也可利用晨會課、班隊課或自由閱讀時間和學生探討一些讀書方法,比如自己的書可以采取圈點、評注法;而借來的書,可以采取摘抄法;可以是略讀,可以是詳讀,甚至可以用摘錄好詞佳句、寫讀后感、讀書筆記的方法來促進讀書。更重要的是,每個同學都可以有自己特有的讀書法,我們也可班級里組織學生交流,相互借鑒。在學生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情感在其中交流,方法滲透其中,讀書的氛圍形成,這就是最好的讀書方法。
課外閱讀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更是學生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和趨勢。荀子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學生沉浸于這日積月累所匯聚的知識里,定能開花結果,在思想和學習上取得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