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容 王強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工作會、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相關論述,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所賦予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如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實效性是我們面臨的重大難題。要著力提高育人實效,還要繼續深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在教育部改革“大思路”的指導下,在教師、教材、教法上下功夫,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實現路徑
近些年隨著思政課改革不斷深入,相關的傾斜政策先后出臺,各種教改立項的支持也在不斷加大,但思政課教學卻一直未達到理想化的效果。精準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破解思政課教學難題的出路在于厘清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重點從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豐富思政課教材資源,優化思政課教學方法這幾個方面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
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為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許多強大的政策支持,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可視化的成效。但是當前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仍然面臨著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方面體現在部分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高校為了應付檢查,掩蓋思政課教師不足的現象,聘請部分轉崗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使其師資隊伍看似龐大,實則龐雜。“從學科背景、專業基礎、思政課教學經驗、投入時間精力等方面看,部分轉崗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思政課教學的要求,更難以勝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專業任務。”[1]部分思政課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面對優越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產生了惰性思維,依賴于在網上“吃現成”“吃快餐”。不去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理論素養較為缺乏。另一方面體現在部分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沒有充分發揮。當前制約思政課教師積極性發揮的根本原因在于“指揮棒”的問題,即考核評價和評價指標,思政課教師很難在“教學”與“教研”之間取得平衡。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資源有待進一步豐富
教材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三個基本因素之一,是保證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雖然思政課教材的編寫有嚴格的學術邏輯性,保證了政治性和思想性,但通用教材的編寫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全國各類院校以及學生的特殊性。因此,教材的問題意識和針對性不強,加之部分院校的思政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去豐富教材資源,更多的教材資源無法融入其中。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有待進一步優化
隨著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推進,在思政課教學方法方面的創新方興未艾,凝練出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探究法、實踐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但思政課教學方法實施過程中,部分思政課教師教學方法運用的形式化明顯,重形式輕內容。單純地追求教學方法的外在形式,一味強調“熱鬧程度”而不把控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與特定的教學目標、內容及學生生活實際相疏離。此外,部分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方法運用方面創新力不足,生搬硬套,沒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忽視了育人實效。
二、關于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一)建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專業化思政課教師隊伍是辦好思政課的關鍵。針對思政課教師數量較短的時間內的快速增長所帶來的“隱患”,必須要提前做好規劃,在健全思政課教師隊伍基礎上,思考如何建強這支隊伍。針對數量極具膨脹之后,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可能下滑問題,各高校院系要加強新進青年思政課教師的培訓,強化其主觀能動性,定期考核其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指導,幫助新進思政課教師盡快成長。針對思政課教師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要妥善解決好“教學”和“教研”之爭的問題,真正把與育人相關的工作納入對于思政課教師的考核體系之中。在引進教師時,就要兼顧善于承擔教學任務和有較強科研能力的人才,引導他們將主要的精力放置在教書育人,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上,讓破除“唯科研”“唯論文”。
(二)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資源
基于新時代背景下,思政課教師不能做教材內容的搬運工,而要依托教材,熟悉教材,立足教材,進而跳出教材。要注重加強理論學習,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最新理論和重要論述,從中挖掘豐富的思政課教學資源,把思政課講得既有政治上的高度,思想上的深度,也有理論上的力度,情感上的溫度。一方面,深刻認識“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以及社會主義發展史融進教材,展現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幫助大學生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然和應然,引領大學生真正領悟中國共產黨的“能”,馬克思主義的“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好”。另一方面科學運用網絡社交媒體中涌現出的熱點新聞資源,將愛國主義和“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等教育貫穿于思政課建設的全部過程。此外,還要以統編教材為基礎,因地制宜,結合各個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將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到教材體系中,使之符合大學生的接受特點,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教育資源。
(三)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
要以縮減思想政治理論的距離感、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時代感,進而提升大學生的獲得感為目標。堅持教師教學的主導性,發揮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開展問題鏈式教學、研究性教學、專題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以參與式討論、專題講座、典型案例分析、課堂辯論、現場情景模擬、情境重現等教學活動實現教學方式改革創新。要以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為主旨,從思政課的內容建設和教學形式上,改變只注重傳授知識而忽視價值引導的做法。將國家大事與大學生身邊事相結合,將大學生的注意力與社會熱點相對焦,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用大學生最歡迎的方式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馮秀軍.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難點及其突破[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01):17-22.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
李建容,女,四川宜賓人,1994.10出生,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教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通訊作者
王強,男,四川閬中人,1969.01出生,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教育;
基金項目
本文系西華大學教改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評價體系的重構與反思——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