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國內兒童書籍市場發展迅速,兒童繪本銷量不斷創新高。兒童繪本作為學校及家庭教育的重要讀物,在兒童早期的智力啟蒙與情商培養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今,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從事兒童繪本的創作,童書作家和插圖創作者借助繪本,為兒童搭建想象的空間,通過擬人化、象征、夸張等繪畫表現手法,讓一個個活潑有趣的形象躍然紙上,特別是對于不識字或剛剛識字的兒童,繪本中的插圖形象扮演著更重要的交流角色。本文以兒童心理學角度探究兒童繪本插圖創作與兒童心理學之間的聯系和作用,是對兒童繪本插圖實踐創作的前期理論研究。
關鍵詞:兒童發展心理學、兒童繪本、插圖
一、繪本閱讀對于兒童成長的積極影響
(一)繪本閱讀對于兒童成長的作用
繪本又稱之為圖畫書,由圖畫和文字構成,但又與兼具圖畫與文字的普通圖書有所差異,其書中的圖畫與文字相輔相成、完整結合,相互補充和支撐。不僅具有功能性,更具有藝術性,讀者在翻閱過程中獲得文字知識和情感體驗,并能直觀的感受藝術之美。其中不乏一些無任何文字純圖畫形式的繪本形式,完全由書籍中的插圖傳遞故事信息,圖畫的重要性和文字同等重要甚至重于文字。在繪本中,通常需要在短小的篇幅中用準確的畫面和視覺語言傳遞內容和主題,強調書籍內容的連續性和感情共鳴,兒童繪本實際上是插圖藝術與多種學科結合形成的產物。
閱讀對于人生的成長作用之重要,是超乎想象的,特別是對于兒童而言,可以潛移默化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豐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文字的敘述和圖像的引導,構建獨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從嬰兒時期對于簡單圖形、色彩的認知開始,再到學前期3-6歲兒童的閱讀啟蒙培養,不同階段的兒童書籍對兒童的情感和心理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
(二)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
兒童時期是一個人從出生(新生兒)到成熟(青年初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和形成的時期,通過跟成人的交際與系統的學習,去掌握人類已有的社會經驗,并逐漸成長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其次,由于兒童的腦結構和各項機能還不夠成熟,其思維和勞動能力不等同于成人的思維,兒童的發展是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長發育的時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時期,因而也是接受教育、學習知識的最好時期。在這個特殊的成長過程中,通過父母引導、學校教育的方式,培養兒童認知和了解世界,為今后更好地獨立思考、學習和成長打下基礎。
二、基于心理學視角下的兒童繪本插圖研究
(一)兒童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
藝術創作并非空穴來風,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結構與社會閱歷之上,兒童繪本的創作也不例外,好的繪本會讓孩子們看了之后有所思考,有些繪本甚至在孩子們成年以后依然記憶深刻,是童年時期美好的回憶。而對于兒童繪本的創作者,不管是內容或者是插圖創作者來說,需要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和興趣所在,以及對于每個階段兒童心理和生理的發展也有客觀的理解和研究,為兒童繪本插圖的創作提供理論依據及現實經驗。
兒童從出生到成熟經歷了六個重要時期,即乳兒期、嬰兒期、學前期、學齡初期、青少年、青年初期。這些階段相互連續又有著各自的區別,新的階段代替著舊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著較為典型的、普遍的特征。
1.乳兒期
出生后直至大約1年的時間,也是兒童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這時期的兒童在成人的陪伴和影響下,可產生一些動作、跟成人進行交往、獲得對簡單事物的初步的認知,但這個階段最大的變化是生理上的變化,例如從懷抱中躺臥的小嬰兒過渡到可以獨立行走,可以叫爸爸、媽媽等簡單詞語。處于乳兒期的兒童在神經系統發展上已經有一定的條件反射形成,例如看到發光發亮或動態的事物會產生反應,會對成人的各種表情產生反應等,會對喜歡的色彩或者事物產生觸摸或探索欲望,在這個過程中有自身對客觀事物的初步認識。
隨著月齡的不斷增長,乳兒期的兒童探索與求知欲也越來越強,這時期的繪本,適宜以較為簡單的圖像為主,鮮艷的色彩易于成人幫助兒童建立對色彩早期的識別,鮮艷的色彩較為容易吸引小寶寶的注意力,例如黑白卡、色彩卡、布藝書籍為主。在插圖的繪制和故事情節的撰寫上不可過于復雜,可繪制一些形象較為簡單、平面化的易于識別的圖形,并在后期印刷中適當考慮插圖局部是否可結合互動,以及特殊印刷材料的運用。處于這時期的兒童,會通過手部的動作感知外界事物的某些屬性,如軟、硬、聲響等。例如布藝繪本書《祖利寶寶》系列,內置發聲器、搖鈴、響紙等小機關,插圖繪制可愛,色彩鮮艷,在翻閱過程中通過手的觸摸發出聲響,并有一些翻翻書的設置增加互動,同時鍛煉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
2.嬰兒期
嬰兒時期處于兒童觸覺感知階段,思維伴隨著動作中開始產生,最主要的思維特點是直接行動思維。據研究,1歲多時期的小嬰兒已經能夠觀察到一定距離和方向的物體,2歲時已經能對周圍的情況變化和影響有了表示,因還不具備畫畫能力,他們可以模仿大人的某些動作,可以模仿一些聲音,在大人的引導下可以畫線、畫圓圈等簡單的線條,同時也可以辨別出一些基本的色彩,例如紅、黃、蘭、黑、白等簡單的色彩。同時,1-3歲也是進行引入早期閱讀的時期,如一些帶有聲響和觸感的觸摸書,洞洞書,語言簡短甚至無文字,給予孩子更多自我感知和觀察的空間,同時帶有豐富的觸覺肌理和鮮明的色彩,從視覺、觸覺、聽覺上可以滿足孩子的探索欲。
如圖一,該書為《奇妙洞洞書》系列繪本,由意大利作者G.曼泰加扎創作,全書以簡短的文字加以色彩艷麗、形象可愛的插圖貫穿其中,符合這時期兒童的思維發展,可以在借助家長閱讀的情景之下,幫助孩子認識動植物及建立對周邊事物的識別。
3.學前期
學前期是指兒童從3歲到6或者7歲這一階段,是兒童正式進入小學之前的一個階段,故而稱之為學前期,這時兒童進入到幼兒園,同時又叫幼兒期。兒童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教育條件下,經過幾年時間,從一個幼小的個體發展到能夠獨立行走,進行初期的語言交際,并能從事一些初步的游戲操作,個性逐步形成。學前期的兒童對于色彩較為敏感,5-6歲已經可以很好地辨別各種主要顏色,并掌握每種色彩的名稱,學前期是教育齊蒙的時機,具體形象思維開始發展,通過在幼兒園的生活,有了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以及有一定的初步抽象概括能力和觀察能力。這個時期的兒童,小手已經可以拿畫筆書寫畫畫。如英國著名繪本《我爸爸》、《我媽媽》,由安東尼·布朗編繪,作者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父母的形象,用孩子自身的視角敘述父母的各種超能力,比如爸爸像“大猩猩一樣強壯”、“是個了不起的歌唱家”等等,結合畫出想象的各式超現實主義場景,表達了對父母的愛。這種情感是夸張的,被放大的,是創造力的展現,卻又是貼近生活又充滿溫情的,人物的形象較為客觀地反映現實生活,易于和讀者產生情感共鳴。
4.學齡初期
6或7歲到11或12歲這一階段,時間上相當于小學階段,這時期的教育和要求會促使孩子的心理不斷地向前發展,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自覺性都在飛速的發展和形成,并掌握讀書、寫字、數學等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時期的兒童想象力豐富,創造力日益增多,記憶力強,可以自主進行閱讀和學習,并有一定的目的性,可以系統地進行觀察。入學之后,學校教學對這個時期的兒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高度,與學前期不同,兒童要學會除了在課堂之外獲取更豐富的知識經驗,如地理和自然等間接的知識內容。而閱讀對于這時期的兒童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隨著自我意識的提高,這個時期的繪本,簡單故事情節和插圖已不能滿足其智力發展的要求,他們的想象力在迅速增長,想象也更富于現實性。如《安徒生童話》系列繪本圖畫書是精選安徒生童話重新繪制插圖選編的系列繪本,對學齡初期兒童的成長和閱讀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繪本中的圖畫繪制精美,耐人尋味。對于故事情節較強又帶有連續性的繪本來說,插圖最重要的是將核心內容進行提煉和概括,例如用插圖形式再現某一個情節中重要的事件和瞬間,用插圖的視覺形式記錄下來展現給讀者,對文字內容建立輔助,幫助讀者構筑想象的空間[1]。
5.少年期
12歲到14或15歲這一時期,又稱學齡中期,少年期是從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一個階段,從較為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少年期之前的時期是真正的兒童期,這一時期的兒童更多的是依靠成人的保護和照顧,少年期是個人發展開始走向成熟的時期期,標志著個體真正開始成為獨立的社會成員。少年的時期的抽象邏輯思維占主要地位,因為學習的內容更多更廣泛,一些簡單的知識已不能滿足這個時期的需求,這個時期的閱讀也更加深入,更有獨立性和自覺性,并有著較為強烈的主動探索的學習動機。例如這本制作精美的科普類繪本《人體立體書:解剖探索身體運轉奧秘》,采用立體書形式,讓孩子在翻閱過程中手動剖析人體結構,并與課堂所授的生物學知識緊密契合,成為課堂知識更直觀和全面的延續。而在此類科普類繪本的插圖繪制中,因所服務的對象和內容決定了插圖作者需要以客觀、寫實的形態展示人體的各種器官和工作原理,故而需要以遵照現實的方式呈現視覺效果,讓孩子們學到更深度的科學知識。
6.青年初期
青年初期是指從14歲左右至18歲之間這一時期,青年時期與以往時期不同,是走向獨立個體的時期,這時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更加深遠和穩定,已經可以自覺地追求知識,能夠對事物有著較為客觀地評價。因這個時期已具有更高的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因而敘事性強、內容深刻、邏輯思維性更強的讀物較為符合青年初期的閱讀喜好。如《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繪本,因題材為科幻類讀物,由英國著名藝術家JimKay繪制全書插圖,插圖繪制奇妙絕美,生動描繪了哈利波特的世界和大氣磅礴的故事場景,用超現實主義手法再現書中情節,是文字和插圖結合的完美范例[2]。
(二)兒童繪本插圖創作展望
兒童繪本插圖的創作從來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文字作者與插圖作者的相互配合,兩者相互合作相互成就,才能誕生出一本高質量的繪本。尤其是在學齡前的階段,更多的是借助父母的閱讀和陪伴,在共讀繪本的過程中,為孩子們打開一扇通往另一個神奇世界的大門。繪本插圖創作者在這個過程中利用繪畫媒介最大限度地展現故事,同時將繪畫、設計等視覺形式用具有想象力的表現手法展示給讀者,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兒童繪本的創作需要在契合兒童生理及心理發展的基礎之上,不僅僅需要體現教育觀念,更多地開發想象、情感熏陶以及美育的提升,在插圖的創作之初就明確設計的方向,例如色彩的配置、人物的設定以及圖案的構思,只有在明確了目標群體、掌握了目標群體的喜好、確定構思之后,創意才能變得更加明確,兒童繪本創意的基礎即服務于兒童[3]。
有很多插圖作者甚至身兼寫作與插圖雙重身份,如對于故事的撰寫、插圖的設計自己后期的書籍印刷完全由一人主導,這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兒童繪本的創作絕不僅僅是創作者個人愛好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對于信息的傳遞和引導,對于美的傳播。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前輩們創作出版的這些優秀的繪本作品,他們忠于讀者,能創作出目標年齡段孩子們容易理解的故事和畫面,使孩子們享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這些繪本被多次印刷出版,受到人們的喜愛,才鼓勵著越來越多童書創作者們加入繪本的創作行列,并憑借著自己的才華與熱情,創作出更多高質量的各類繪本,為兒童繪本的創作和出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結語
兒童是一個國家的希望,他們從小接觸優秀的高質量的繪本書籍,不僅僅可以豐富知識,更能帶來藝術的享受和情感的培養。繪本形式的書籍是兒童獲取知識、情感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其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本兼顧文字和圖畫的飽含豐富情感和內涵的書。也許這些從小讀著繪本長大的孩子,待他們長大后還可以翻閱出當年父母為他們所買的繪本,驕傲地說:在我很小的時候,讀過這些書!
孩子們在閱讀過程中通過看、讀甚至是觸摸等方式,享受繪本的藝術之美及設計之美,獲得美感啟蒙,增加孩子們對美的感知能力,獲得聽覺、視覺、觸覺甚至是嗅覺的滿足。而隨著國內親子閱讀的普及,國內兒童繪本出版市場逐漸開始發展成熟,好的兒童繪本,對于兒童心靈的成長、想象力的開發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繪本的世界:兒童繪本及創作》伏倩倩編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2]《兒童心理學》朱智賢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畫里畫外——顏色與兒童的感覺》阿甲等,南京:[M]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
項目基金
該論文為廣西藝術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課題《插圖設計在國內外兒童繪本書籍中的應用研究》結項成果,項目編號YB201820。
作者簡介
馬汀,(1983年12月出生),女,漢族,河南許昌人,碩士,現為廣西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