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瑩
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向現代農業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關系到這一目標的順利實現。近些年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變化,通過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能夠從制度、政策等角度保障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因此,要切實發揮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作用,深入調研地區資源優勢、發展現狀等,從資金、人才、產業等多個角度著手,持續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和模式,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速度。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經濟;存在問題;發展策略;
1.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1.1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體制基礎
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本條件,實行雙層經營機制。因此,應堅持包容各種生產資料,采取綜合性的共同勞動、共享成果的形式,讓集體統一管理和家庭承包經營能夠發揮互動作用。特別是家庭責任制度改革后,實行了“家庭生產”政策。這次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有效地解決了溫飽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村集體經濟逐漸退出現代市場的發展環境,導致統一管理和發展的深化。因此,只有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才能為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和實現雙層管理體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1.2鄉村振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
在各項農業和經濟發展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下,我國農業和經濟發展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績。在當前的社會和經濟增長勢頭下,發展優勢明顯,城鎮化步伐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也有所提高。由于目前我國制度和農村地區經濟增長政策,農村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遠遠不如城市發展快,"三農"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點。推進鄉村經濟振興發展目標,制定一套有利于促進農村和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只要這些政策落實得當,鄉村經濟振興的目標和任務就一定能順利完成,就一定會有效地解決困擾我們黨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三農”問題。
2.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經濟發展策略
2.1科學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不僅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抓手,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新時期要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科學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先要規范土地流轉,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規?;?、機械化生產的土地需求。其次要堅持按需培訓的原則,優化、細化培育內容,豐富培育形式,在提高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管理能力的同時,促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均衡、全面發展。
2.2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實效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還需農業技術的大力支持,因此基于農業發展和農民綜合素質的實際情況,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實效至關重要。首先,要積極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因地制宜地制定推廣策略、優化推廣流程,努力形成“一主多元”的農業技術推廣新格局。其次,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電視、網絡等大力宣傳農業技術的重要性,使廣大農民群眾和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認識到新型農業技術的優越性,樹立自覺學習農業技術的意識。再次,要組建、優化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整體素質,使其有能力因材施教,為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高質量培育儲備綜合素質達標的優秀人力資源,從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益。
2.3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
農田水利工程、公共園林綠化、道路交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其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基于農民和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統籌規劃、精準發力,促使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服務于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不斷提高廣大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幸福指數。首先,要建立健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法律法規,確保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杜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有建無管及重建輕管現象的發生。其次,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優先建設農民迫切需要的生產生活設施。如積極開展農田灌溉高效節水工程建設及其配套設施建設,使得各類高效節水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在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同時,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生產效益的最大化。
2.4推進協調發展
通過不斷推動和促進我國的城鄉融合與協調的發展,我國的農村經濟也才能得到快速的發展。通過這種方式,城鄉經濟結構系統可以轉化為城鄉一體化的方向。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也針對農村特別是大中型農村企業,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或補貼制度。通過大規模的產品升級,鄉鎮企業將充分發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要努力解決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困難問題,根據當地形勢調整了政策和實施細則,鼓勵更多的農村居民積極組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農村企業,構建了三位一體的政府扶助模式,為這些企業和經濟社會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撐,實現了農村振興
2.5探索金融服務“三農”新路,保障支農資金供給
切實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和綜合國家財政支持能力,拓寬農村融資途徑和渠道,引導農業金融機構正確配置信貸資源,增加農村中小企業的生產和資金有效供應,激發和促進農村資金的回流。實現了城鄉財政和社會資源的充分合理配置,增加了農民收入。在進一步加強監管和風險防范工作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發展小額信貸,農業合作社等創辦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著力于發展創辦新型農業金融服務模式。互聯網金融+現代農業可以滿足各個規模、多樣化的農業運營者對金融服務的需要。完善農業信用擔保服務體系,探索建立專門的農業擔保服務機構、農民互助擔保服務機構和農業金融資本作為支撐性擔保服務機構,努力適應農村地區實體經濟增長對于信用擔保服務的合理要求,解決大企業擔保問題,建立健康有序的“三農”金融生態系統。
2.6深化結構改革
當前,在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要拓寬經濟發展道路,就要深化農業供給結構改革,切實調整經濟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綠色發展,促進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優化和完善區域內的種植和生產區,遵循因地制宜的種植原則,采取現代農業建設的思路,對區域建設進行整體規劃和合理設計,從而產生更多的生產效益。特色農業,利用區域優勢資源,整合現代新技術,建設特色農村產業,形成標準化生產體系,促進產業升級優化,形成一體化發展格局。適應市場供求關系,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建立互聯網產業發展模式,通過電子商務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指導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也為農業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因此,相關部門需全面總結地區資源特色、發展優勢,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轉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切實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偉澤.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分析[J].山西農經,2019(22):72-73.
[2]梁昊,呂若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集體經濟發展困境與路徑分析[J].世紀橋,2019(6):83-85.
[3]楊靜秋.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機遇和對策[J].中國市場,2021(08):36-37.
[4]孫宜杰,郭麗.基于鄉村振興的農業經濟管理問題與出路研究[J].中國產經,2021(02):47-48.
[5]霍玉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探析——以信陽市發展毛尖茶產業為例[J].農業經濟,2020(05):24-2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