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治理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突破了原有的鄉村治理模式,推動了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但從基礎設施、運營能力和參與機制等方面來看,新媒體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關鍵詞:鄉村治理現代化;新媒體;路徑
一、新媒體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背景
(一)新媒體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提出
鄉村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場域,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廣大農村地區的集中體現,是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新媒體技術深刻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隨著新媒體平臺的運營逐漸進入鄉村,鄉村治理也面臨著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新挑戰和新機遇。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要求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這表明利用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推動鄉村治理迫在眉睫。
(二)鄉村新媒體發展現狀
據2021年2月《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47次)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3.09億,占網民整體的31.3%,較2020年3月增長5471萬。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網絡傳媒、智能電視和手機媒體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也在快速發展,逐步由城市深入農村,迅速在基層鄉村普及開來。據《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2020年全國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8%,農村互聯網應用快速發展,農村寬帶接入用戶數達到1.39億戶。在鄉村人口數量極速下降,農村網民總規模仍穩步增長大環境下,利用網絡新媒體開展鄉村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融媒體、大數據等新技術給鄉村治理現代化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新媒體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意義與困境
(一)新媒體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積極意義
1.拓寬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渠道
媒體是政府和村民之間的良好溝通橋梁,但由于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傳播速度較慢、傳播過程單一,導致村民和政府管理者之間信息溝通不是特別順暢,只能一層一層的傳達,不時會發生“中斷”的現象,鄉村治理也就無法高效的集中民意進行真實有效的民主管理。隨著基層的新媒體逐漸普及,管理機構對它的使用以及農民對它的接受,通過其互動性和便捷性,基層村民可利用論壇留言、網絡舉報、“兩微一端”等多個途徑實現與上級管理者的及時交流,實現平等廣泛的政治參與,針對自身利益表達訴求、反饋意見。新媒體拓寬了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渠道,保障了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監督權、知情權和話語權,村民真正成了鄉村治理的主角。
2.調動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
隨著知識儲備的提升和經濟上的獨立富足,農民的主體意識也在覺醒,特別是新媒體不斷普及,村民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豐富而多樣的信息和資源,第一時間知曉國家的重要決策,漸漸從鄉村治理的被動聆聽者變成了主動參與的治理參與者。同時,新媒體具有實時交流、開放共享、傳播迅速等獨特優勢,其使用突破了參與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解決了外出人員參與鄉村治理“不在場”的問題,村民利用新媒體平臺發言時,可減少其身份顧慮,隨時隨地通過新媒體平臺表達自身真實訴求,并完成及時有效的互動。這樣就能有效激起村民的參與意識,提高村民的參與熱情,長此以往,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會逐步提高。
3.提升了鄉村治理的時效性和科學性
在新媒體普及開之前,鄉村治理存在政策發布慢、學習難,決策落實慢、執行難的問題,模式相對單一。新媒體的廣泛運用,則為各項政策訊息的傳遞提供了便捷條件,逐步改變了以往程序固化、層級繁多的信息傳遞模式。各個鄉村通過線上服務平臺的搭建,積極公開政務信息,給村民了解辦事流程、咨詢惠民政策帶來了很大便利,進一步提高村民的政治認知和對政府管理的認可度,也能最大程度的汲取民意,實現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并有效保證各項決策的執行落實,大大提升治理的時效性和科學性。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媒體為疫情防控做出巨大貢獻,通過微信、直播、視頻等新媒體,既能做好疫情防疫工作,又避免實質性的接觸,方便了村委會與村民、村民與村民之間的溝通,實現了相對穩定又安全的局面。
(二)新媒體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面臨的困境
1.新媒體的基礎設施有待加強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4G技術普及已經進入攻堅階段,據《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指出,當前我國農村的信息基礎設施正在加快建設,信息服務體系也在加快完善,但同時也存在頂層設計缺失、資源統籌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區域差異明顯等問題。這份報告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全國行政村4G覆蓋率超過98%,建成一批特色的鄉村文化數字資源庫,“互聯網+政務服務”在鄉村快速延伸。但現實情況是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廣大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新媒體運行的整體支撐環境還有待提升。
2.新媒體的運營能力有待提高
新媒體的對使用者有一定技術性和知識性要求,其看似簡單實則繁瑣,但大多數鄉鎮干部并不具備新媒體專業運營能力,多數沒有接受過新媒體運營等相關方面的技能培訓,無法快速適應新媒體帶來的工作方式的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轉變也不及時,缺少媒介素養、專業素養。在具體進行新媒體運營時,并未將農民心聲、掌上服務、監測環境、政務公開等內容結合新媒體的平臺特性進行結合,缺乏新媒體平臺運營創新意識、規范意識以及拓展平臺渠道的意識。還有許多鄉鎮新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管理等層面有一定的混亂性,存在著政務新媒體信息更新不及時、平臺不可用等情況,從而影響新媒體治理的動態性呈現。
3.新媒體的參與機制有待完善
政府、村民和社會組織作為鄉村治理的三大主體,在運用新媒體時也未構建好良好的協同運作機制。從政府層面而言,一些管理者仍抱有拖捂蓋瞞的陳舊思想,對新媒體的作用、影響認識不足,并未讓其成為監測環境、政務公開、吸納民意、接受監督的有效工具。從村民角度來看,許多農民因為基本知識、相關技能的缺乏或者貧困等因素,往往很難通過新媒體渠道有效的參與公共事務和社會治理。另外因為相關的宣傳教育不足,導致一些村民對新媒體還存在著一些不恰當認識,村民也不太積極主動的通過新媒體去參政議政。從社會組織角度來看,受鄉村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化程度等因素的限制,鄉村的社會組織本身并未發展壯大,當前的一些社會組織也并沒有將鄉村實際和村民較為熟悉的方式結合起來以構建新媒體應用平臺,從而顯得不那么“接地氣”,其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影響力和作用發揮十分有限。
三、新媒體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路徑
(一)加強新媒體基礎設施建設
1.豐富網絡基礎設施
網絡基礎設施是新媒體運行的基礎,豐富網絡基礎設施是新媒體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在發展智慧廣電網絡上發力,著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把廣電網絡最大限度地延伸下去,提高服務基層水平。堅持網絡村村通、戶戶用工程,形成覆蓋范圍廣、密度高的信息基礎網絡,形成有線無線、寬帶窄帶和物聯網融合覆蓋的智慧廣電網絡新體系。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今年3月24日發布了《“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要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全面覆蓋城市地區和有條件鄉鎮的“雙千兆”網絡基礎設施,推動現實/虛擬現實(AR/VR)、超高清視頻等高帶寬應用進一步融入生產生活,這就是新媒體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具體表現。
2.建設鄉村新媒體中心
基層群眾是黨和國家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新媒體就是打通這“最后一公里”的橋梁。媒介機構直接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是群眾了解國事、了解社會發展、了解周邊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基層群眾思想輿論的主要構建場所。新媒體在鄉村的運營離不開鄉村新媒體的建設,為此,鄉村需要融合縣級廣播電視臺、縣級政府開辦的網站、內部報刊、客戶端、微信、微博等縣域公共媒體資源,建立鄉村新媒體中心,包括微博、微信等微媒體,還有抖音、火山視頻等短視頻平臺,立足于鄉村實際和人民需求,打造集新聞宣傳、政務服務、民生服務、引領育人等功能為一體的融媒體平臺,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服務。
(二)優化新媒體平臺運營能力
1.加強新媒體運營隊伍建設
專業的運營隊伍是運營好新媒體平臺的核心,他們是平臺正常運轉的保障。鄉村新媒體運營隊伍不僅需要一定的媒介素養、專業素養,更要具備一定的鄉村治理知識。鄉鎮管理者要不斷完善鄉村治理的傳播體系,培養搭建能力過關的新媒體運營隊伍,推動農村利用新媒體做好鄉村治理工作。要加強對鄉村干部新媒體專業知識的教育培訓,調整和改變傳統鄉村社會治理的工作方法,提升政府工作人員的媒介素養和信息素養及運用新媒體的能力。要發揮好干部在鄉村社會治理中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提高新媒體在村民中的普及率,為鄉村治理工作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技術基礎。在此過程中,可發揮退休教師、老干部等群體的優勢,引導和鼓勵他們成為鄉村治理的“智囊團”,使其承擔鄉村治理工作中新媒體輿論“意見領袖”的角色,為鄉村治理貢獻一定力量。
2.創新新媒體平臺運營思維
新媒體運營者要積極創新平臺運營思維,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通過運營實踐摸索出村民易于理解的傳播形式,將網絡術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村言村語”,幫助村民掌握基本的新媒體使用技能。結合平臺的不斷更新,鄉村治理新媒體平臺的運營要進一步豐富發布內容和形式,以提高傳播信息的關注度和傳播力。同時,鄉村治理工作應結合農民關注度高、使用率高的新媒體平臺上多做文章。在發布形式上以視頻化、音頻化、圖片化、H5 互動頁面等農民易于讀取和接受的方式為主。在內容發布上可實時滾動播報、積極策劃鮮活的農村生活主題,建立答疑互動專欄等,讓農民能夠簡單高效地參與鄉村治理工作。可增設“鄉村治理有話說”等開放式欄目和話題,鼓勵農民參與,提升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主動性。
(三)構建新媒體多元參與機制
1.樹立良好參與治理理念
鄉鎮政府作為鄉村治理的主導者,必須摒棄傳統的管理和控制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加快在思想上從官本位到民本位、在理念上從管控到服務的轉變,加快有限型和服務型政府的構建,轉變對新媒體使用的觀念,充分發揮其表達、交流和引導功能,在積極建構公共話語空間的基礎上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公正性。作為鄉村治理主要主體的村民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媒介素養、法律意識,增強政治實踐認知和理性參與意識以及信息處理的能力,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不觸犯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為鄉村治理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鄉村的各個社會組織應強化其參與鄉村治理的政治站位、社會責任及主體意識,增強其在新媒體所呈現的各類信息中進行理性辨別、妥善處理的能力,使其在新媒體環境下能夠充分地發揮良好輿論導向等作用,并通過其發散式影響,及時彌補政府、村“兩委”在鄉村治理中的不足。
2.拓寬主體參與治理渠道
拓寬社會主體參與治理的渠道是形成政府、村民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鄉村治理的多元協同共治新格局的要求,同時還要求搭建一個良好的社會主體利益反饋和回應互動平臺。要完善外出群體在鄉村治理中參政議政的渠道,利用新媒體,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調動外出人員協同參與鄉村治理。而對于使用新媒體工具有困難的基層民眾,要融合傳統模式,通過易于接受、切實可行的方式保證他們對鄉村社會治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從而最大程度、最大范圍地促成基層共治局面形成。政府也可通過公共服務外包或委托代理等形式,引入有關專業組織或機構參與,從而基于新媒體運營建立政府與相關社會組織的合作共治。政府要提高對社會主體意見的重視度,暢通民眾的利益訴求渠道,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優化服務流程、推進數據共享,實現治理主體間線上和線下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 李樂.媒介變革視野中的當代中國鄉村治理結構轉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27(09).
[2] 孫倩.新媒體背景下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9(07).
[3] 單俊宇,單連春.新媒體環境下鄉村社會治理創新問題與對策[J].領導科學.2020(04).
作者簡介:史健橋(1997—),男,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