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波 潘曉陽
摘要:以學生為代表的群體則是互聯網媒介的應用主體,他們能夠主觀接受、積極探索新鮮事物,能夠以“探索者”和“應用者”的姿態,推動我國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在微時代背景下,碎片化則逐漸成為我國網民獲取信息、提升能力,發表想法的重要方式和特征。其能夠以靈活、高效、便捷的碎片化學習方式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開拓自身的眼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章對“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的特征、問題與優化策略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的特征、問題與優化策略
引言
現階段,教育工作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受到網絡平臺大量信息內容沖擊,學生的學習模式發生顯著變化,這對學生學習能力與信息甄別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一,碎片化時間促使學生學習與生活時間形成零散、不完整以及互相之間無明顯關聯的特征。其二,諸多系統化知識被拆分為各個小知識點,學生若不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則無法以辯證思維準確認知。所以,更多學者致力于如何有效使用碎片化時間推動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研究。
一、“互聯網+”時代下碎片化學習的內涵和特征
(一)學習內容碎片化
傳統的教學內容主要以教材為主,知識體系完整、邏輯體系嚴密。以英語這門課為例,英語教材一般包括視聽說和讀寫譯兩個系列,讀寫譯教材每單元有兩篇文章,還會設計有相應的習題進行配套練習。視聽說教材有對應的聽力和口語表達內容。課堂信息量大,學生需要整體理解、消化。而學習內容碎片化將整體、系統的知識以點切割,學習者能夠根據個人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有效地幫助學生規避了“囫圇吞棗”現象的累計發生,有助于對知識進行“細嚼慢咽”式的消化、吸收。“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學生可以借助各種移動終端通過網絡微課、慕課學習一些碎片化的知識。
(二)習方式的線上化
電子學習,即分散學習,是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屬于電子學習的范疇。分散式學習具有前瞻、分散化、針對性、可用性、個性化和效率等特點,是互聯網時代學生的重要手段+。
(三)學習計劃碎片化
傳統的教學由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制定系統、完整的教學計劃,然后按部就班地實施教學。但這種計劃是針對全體學生的,碎片化學習由學生根據個人需要和情況制定適當、明確、具體的學習計劃。比如將每天的固定時間做學習計劃。可以在每天早上清醒后的半個小時內朗讀,晚上泡腳的十幾分鐘內就早上朗讀的文章寫讀后感或者一段簡短的總結。學習計劃碎片化要求學生具備很好的整合能力,各個碎片計劃看似分離,實則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拓展。
二、“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的問題
(一)無法形成較為系統的學習體系
碎片化知識能夠被劃分為多個零散的、中斷的、獨立的知識模塊,每個模塊又獨立于整個知識架構,因此學生在碎片化學習中,容易忽視知識模塊和知識體系的銜接性,難以將微觀知識與宏觀知識聯系起來,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知識體系的理解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只能是低效的、部分的知識個體,在實際生活中,難以發揮出真正的功能和作用。此外,碎片化學習擁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和短暫性問題,致使學生難以將多個獨立的知識模塊銜接起來,無法形成較為合理的知識結構,繼而影響到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記憶和學習。譬如在不確定性層面,學生可能在初次學習碎片化知識后的三天或更長時間后,開始另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忘記之前的知識內容和理論內涵,難以幫助學生繼續開展后續的學習工作,影響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碎片化網絡學習資源的負面影響
關于研究人員重復使用和使用電子學習資源的統計數據顯示,由于學習內容分散,知識分散。主觀和偏倚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尋找某一類信息,不斷加強這一類而不考慮他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的看法往往是主觀的,與客觀事實存在差距。不利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成體系的知識被用來學習,任何獲得的知識都是不成體系的,在各個方面都是不可見的,因此無法更好地思考和加深理解。一個無意識的有趣的學習過程可能會降低學習成績臨時吸收不成體系知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和獲取文件的習慣。
三、“互聯網+”時代碎片化學習的優化策略
(一)發揮移動工具的優勢,實現個體按需學習
信息時代對于知識形態帶來巨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微知識的不斷涌現。此種借助微小形態進行廣泛傳輸的信息單元,既可以為短視頻與音頻片段、小文本,亦可以為網頁鏈接與小動畫。這些微知識普遍源自微信、新聞報道、微博、郵件以及短信等平臺。在學校教學課余時間,每名在校生所具備的碎片化時間數量與長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同時每名在校生針對知識學習的需求偏向亦存在一定的差異。伴隨無線寬帶與手機網絡的迅猛發展和普及,諸多應用軟件工具誕生,并被社會群體廣泛運用,這促使學生碎片化時間學習具有較強的現實性與可能性。手機由傳統單一的通信工具,漸漸轉變為個體進行智能學習的工具以及信息接受的終端。任何用戶只要具有一定的主觀意愿,均可運用自身時間碎片在大量微知識當中進行提煉、加工,并整合為個體所需知識內容,展開突破時空桎梏的泛在式與移動式碎片化時間學習。
(二)依據學生心理認知規律,構建反饋機制
在“互聯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必須以網絡的思維來分析學生的碎片化學習方式,建構出切合學生心理認知規律的網絡反饋機制。首先,要求學生在完成碎片化學習任務后,錄制學習感想及感受視頻,并及時將所錄制的視頻發送到教師指定的郵箱或平臺中。其次,根據學生的性格差異,制定分層教學體系,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表現,開展在線交流活動,并及時詢問學生學習情況、所掌握的知識點或提出相應的實際問題,進而根據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情況,調整碎片化學習內容或形式。最后,學校應研發出全新的碎片化學習平臺,將人工智能、神經網絡、專家系統融入碎片化學習的過程中,使其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制定出相應的在線試卷,并通過攝像頭監控的方式,明確學生是否存在“冒名頂替”及“弄虛作假”的問題。
(三)推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分散式學習是網上學習,雖然隨著在線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上學習已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但從整體學習活動的角度來看,它仍然是輔助性的。因此,強調電子學習和離線學習之間的互動已成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客觀需要,而混合教學則是兩者之間互動的主要形式。混合教學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的教學模式,即把離線課堂教學與電子教學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是其出發點和出發點,而利用信息技術將l混合教學可以采取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以電子教學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例如以多媒體教學、微型視頻等形式進行課堂教學。;第二個是網上教學,重點是課外學生,如網上課程基于網上平臺。前者創新和開發了課堂教學工具,而后者改變了學校課程中的教學形式。混合學習比正規和在線學習具有更大的優勢,因為它能夠產生在線和離線學習的協同作用,并提高整體學習效率。
結束語
鑒于上述情況,零敲碎打的電子學習方法極大地抵消了教學內容有限的當前商業課堂教學模式的短板。通過將多樣性與分散學習相結合,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合理利用分散的資源,可以在因特網+的背景下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目標,并利用專用資源擴大和加強學習體驗和情況意識。
參考文獻
[1]李葆萍,張賢茹,陳秋雨,張麗峰,周穎.碎片化學習真的會影響學習效果嗎?——基于在線學習的分散學習效應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32(06):104-111.
[2]史桂湘.新時代背景下碎片化學習在開放教育中的應用策略[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32):65-66.
[3]羅憶,唐艷華,那仁.探究學習的碎片化與教育的沉浸化[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4(03):1-5.
[4]陳兵來.以碎片化學習構建“新知識體系”[N].東方煙草報,2020-09-08(003).
[5]李亭松,張洪泰,呂林海.讓碎片化學習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J].福建教育,2020(36):61.
課題來源:山東政法學院2020年校級科研項目“科研育人”專項項目
課題名稱:《碎片化學習視角下微視頻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計算機專業為例》
課題編號:2020KQ1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