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霞 孫千惠 宋玉國
摘要:長期以來,我們環境監測機構形成了一套完備的質量控制體系。每年的年初都制定了本單位的質量保證計劃方案,年底要編制質量控制總結報告。日常工作中,每一項監測任務的下達,都制定了細致的質量控制手段,最后編制監測報告前必須統計質量控制手段完成情況,對各項措施落實情況要做個小結。社會環境檢測公司對質量控制手段也不理解,要么下達監測任務時不下達質量控制措施,要么籠統地說按照監測技術規范做好質量控制,讓具體從事檢驗檢測的人員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具體操作。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人們對環境監測中的質量控制手段認識不到位,理解不深入。
關鍵詞: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控制手段;質保計劃;
1生態環境保護中環境監測的作用
1.1提供一手資料
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基礎的環節為環境評價。環境評價能夠將目前自然生態環境現狀客觀反映出來,依托相應數據、指標等對環境狀況進行真實展示,幫助人們對大氣、水體等環境污染種類、污染嚴重性等充分了解。而通過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利用相關技術與設備可準確、直接的獲取需求的環境數據,從資料層面保障生態環境保護評價工作的順利實施。
1.2明確生態環境治理目標
受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過去在人類活動、經濟發展過程中嚴重污染、破壞到自然生態環境。為保障自然生態安全,需科學治理與修復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促使過去所造成的污染問題得到消除。而通過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能夠對環境污染類型、污染原因、污染程度等內容充分掌握,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治理和修復方法,明確治理和修復的目標,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成效。
1.3輔助制定法律法規
為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質量,我國正在逐步加快生態環境保護的法治化進程。在制定各項管理政策、法律法規時,需嚴格依據相應的量化數據來開展,這樣能夠有效克服主觀因素的影響,保證法律政策的科學性與可行性。而通過環境監測的實施,能夠對自然生態環境質量的現狀數據進行全面性獲取,相關人員深入整合、分析這些數據之后,即可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管理制度、量刑標準等科學制定出來,進而有效指導各項工作的規范化開展。
1.4及時了解突發性污染情況
大部分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皆為突發出現,且具有較快的擴散速度,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針對這種情況,工作人員需及時發現與應對突發的污染問題,對污染擴散趨勢進行高效遏制,最大程度上降低污染問題所造成的危害。而在環境監測過程中,需將大量的環境監測儀器設備運用過來,工作人員能夠對環境質量實時情況進行動態掌握,如果部分監測指標出現異常情況,工作人員能夠及時發現,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高效控制突發性環境污染問題。
2.質量控制的細節要點
2.1場所環境的質量控制
檢測機構的檢測場所環境條件應滿足檢測技術規范的要求,起碼應采取措施確保實驗室的內務良好,必要時制定專門的工作程序。對影響分析檢測質量的區域加以控制,限制人員隨意出入或使用上述區域。將不相容活動的相鄰區域進行有效隔離,將不同機理的大型儀器分開房間放置,防止污染源的帶入或相互間的干擾。
化學分析、試樣制備及前處理等場所應具有采光良好、有效通風和適宜的室內溫度,應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濺出物或揮發物引起的交叉污染。分析樣品、標準物質、化學試劑存放區應滿足其所需的保存條件,在冷藏和冷凍區域保存時,應定期對溫度進行監控并做好記錄。當需要在實驗室外部場所進行取樣或檢測時,要特別注意操作環境條件,并以作業指導書的形式做好現場相關的記錄規范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痕量分析與常量分析必須分別在獨立的房間進行,使用完全獨立的實驗室設施。
2.2設備器具的質量控制
量值溯源是保證監測數據質量的有效手段。在選擇儀器設備檢定或校準的機構時,要結合對方的資質、信譽、能力進行綜合考評,決不能只考慮報價不考慮質量。對于檢定或校準證書,檢測還應當進行確認,以核查其檢定或校準的結果是否滿足給定分析方法的要求。
儀器設備在2次檢定或校準期間,必須制定檢定或校準儀器的期間核查程序,保持儀器處于良好狀態。實驗室應根據儀器設備的特性、使用頻率和操作環境,制定儀器設備的期間核查周期,一般3個月或6個月要做一次期間核查。
定容器具重復使用前必須徹底清洗。如果條件允許,標準品和樣品提取用的玻璃容器應分開使用,避免交叉污染;避免使用過度刮擦或者蝕刻的玻璃容器;所有的玻璃器具、試劑、溶劑和試驗用水都應通過空白實驗來檢查是否受污染。
2.3采樣現場的質量控制
在開展現場采樣或測試前,必須根據該項任務的要求,制定本項目的監測方案或采樣計劃,明確各個監測點位、需要監測的項目、所用的分析方法、現場監測頻次等內容。檢測機構往往認為采樣最簡單,派出去采樣的也往往是單位內部技術水平低的人。殊不知,采樣現場的技術含量并不低。
2.4樣品流轉中的質量控制
現場采集到的樣品,應該根據不同種類、不同項目采用合適的保存方式,需要低溫冷藏的必須加帶車載冰箱,泡沫箱中加裝幾場冰的做法只能應急,不合規范。時間一長,泡沫箱中的冰就化了,溫度很難保持在需要的刻度。應采用適當的運輸工具和運輸條件運送現場采樣的樣品,要有足夠的防碰撞、防破碎、防光照、防變質的措施,運輸的起止時間要記錄到幾點幾分。送樣數量應視檢測項目的具體情況而定,應不少于檢測用量的3倍。樣品管理員在接收樣品時,應認真檢查樣品的包裝和狀態,若發現異常,應與檢測客戶達成處理決定。如若樣品已經超過保存期限,應拒收樣品,并在樣品流轉單據上注明原因。
2.5編制報告中的質量控制
報告編制人員收到實驗室的原始記錄后,首先應對各個項目的測試值進行比較,看看是否合乎測試數據之間的邏輯,因為畢竟實驗室每一個具體的人所做的分析項目是單個或少數幾個,編制報告時拿到的則是所有的監測數據,既有前期采樣現場測試的,也有后期實驗室測試的。其次是檢查各類原始記錄的有效性,不合規范的要退回給分析測試人員。再次是檢查從采樣到分析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措施是否落實到位。最后是編制質控數據統計表,對本項目的質控情況作個小結。
2.6簽發報告時的質量控制
環境監測報告是由授權簽字人最后把關的,重點要審核報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數據邏輯有無問題,尤其是對畸高、畸低的數據要重新復核一遍。當客戶提出要對監測數據是否符合某個環境質量或污染物排放標準作出明確判定時,要重點審查實驗室所用的分析測試方法與環境質量或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給定的方法是否一致,檢測項目是否完全覆蓋標準中給定的監測因子。如果監測因子沒有完全覆蓋,只能做出本次監測的因子與標準中限值是否符合的判定。
3.結語
生態環境監測中的質量控制方法既有內部質量控制,也有外部質量控制,具體的質量控制方法也較多。基層監測站、社會環境檢測機構的質控人員,習慣上只會用質控樣、平行樣,質控手段單一。只有靈活運用多種質量控制方法,才能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保證數據準確可信。
參考文獻
[1]董道明.質量控制圖的原理及其在環境監測分析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導刊,2007,26(5):82.
[2]汪洋.淺析環境監測采樣質量管理控制[J].能源與環境,2015,22(3):78.
[3]潘春龍.論環境監測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工作[J].環境科學導刊,2012,31(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