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強
摘要:數學作為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小學數學教育中,通過采用合理的教學手段,發揮教學評價作用,能夠在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入手,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育方法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思考能力培養
引言:
小學數學是學生形成數學思維,鑄牢數學基礎的重要階段,尤其在四五年級,知識難度逐漸增加,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要求進一步增加,僅通過“傳授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通過采用“引導式”、“啟發式”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促使學生數學綜合素養得到發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
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性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之間的邏輯性較強,并且學生需要從生活實際出發,了解生活現象背后的數學思維,通過學生的探索,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要確保小學生能夠掌握并靈活應用數學知識內容,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與啟發,帶領學生了解知識背后的底層邏輯,并通過結合生活實際,對知識內容進行鞏固,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而小學數學的特點,也促使小學數學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育方法
要充分發揮出小學數學教育的功能,提升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轉變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要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需要明確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需要起到引導輔助作用。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在關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形式的同時,還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以及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通過全面了解課堂情況,發現教學存在的問題。課堂參與度能夠有效反應出學生是否成為教學習主體,只有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確保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整體教學效率。而知識掌握程度,能夠從側面反應出學生思考的深度,教師可通過知識掌握程度,了解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程度,通過有針對性的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促使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入思考。
(二)注重教學環境的營造,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
小學生身心發育特點決定,小學生的注意力以及積極性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對教學環境的營造,通過營造教學環境,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確保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在對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的角的度量進行教學環境設計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通過播放與角相關的動畫,吸引學生的興趣,并通過要求學生模仿動畫中的形象,做出不同的角度,賦予教學趣味性,并鼓勵學生思考視頻內容與自身動作背后的知識關聯,通過營造教學環境,引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
(三)創新教學形式,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
教師需要注重對教學形式的創新,確保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適應性,以引導為主,全面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如在對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關于長方體與正方體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采用“思維教學”的方法,在帶領學生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模型進行認識后,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不同拼接情況下,正方體與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通過此種方式提升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并通過要求學生對不同接觸情況下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可能出現的變化進行總結,要求學生講解自身的探索思路,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1]。
(四)以引導為主,全面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全面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注重對知識內容的引導,通過采用提問法等,帶領學生找出正確的思路。教師還可通過帶領學生建立思維導圖的方式,對以往的知識內容進行梳理,在促進學生思考的同時,加強學生對學科知識內在聯系的理解,確保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出完善的思維圖示,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五)發揮評價作用,對學生回答進行正向反饋
教師需要重視評價的重要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及時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鼓勵,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的行為得到強化,并可適當采用批評等方式,消退學生負面行為,如擾亂課堂秩序,打斷其他學生思考等。提出發散性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多種回答,并對不同的回答方式予以肯定,促使學生敢于思考,樂于思考。
結語: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注重教學環境的營造,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創新教學形式,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以引導為主,全面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揮評價作用,對學生回答進行正向反饋等一系列辦法,能夠有效確保小學數學教學的功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有效提升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扈靜.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J].發明與創新·教育信息化,2020,000(005):109.
[2]吳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20(9):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