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輝
摘要:數學作業是數學課堂的補充和延伸,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教師自我發展,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隨著過去較長一段時間人們傳統教育觀念的滋長,導致學生作業負擔過重,基于此,雙減政策的落實無疑為作業設計的科學性、規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落實作業安排與設計的有效性,本文將以數學學科為例,闡述作業布置的具體實施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數學;作業布置;策略
前言:2021年7月,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教育改革之風以如火如荼之勢席卷各校。該政策意在“減負增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為更好地貫徹落實這一政策,各科教師應在深度理解政策要求的基礎上,打破傳統的、固有的思想,創新教學理念,從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好作業質量的提升,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1.作業布置目的明確,數量適量
歷年來,初中數學考試中題型變化多端,復雜多樣,很少出現教材或練習冊上的原題。因此,大多數師生都采取“題海戰術”,通過重復多次的訓練,以此來加強學生對某一個知識點的理解。這種重復低效且枯燥的戰術,很快便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扼殺,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反而占用了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鑒于此,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前,應先明確作業布置的意義:作業是課內教學與課外鞏固的有機結合,是為素質教育服務的。作業重質不重量,在精不在多。接著,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應先吃透教材知識,精心篩選同類題型及拓展練習,再自行試做這些篩選出來的題目,把控作業的難度和數量,最后將試做的結果進行整合,確保作業的高質量,真正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2.作業布置內容優化,形式多樣
傳統教學中,初中數學學科的作業大多以書面習題為主,重復單一的運算,學生在這種訓練方式下數學理論知識和計算能力確實能有所提高。然而數學學科本身并不是只有算數、幾何等理論知識,它還包含了許多調查、分析、推理、假設的內容,這一部分的內容能促進學生數學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發展,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僅靠單一的書面作業形式是無法得到鍛煉的,這便要求教師在發布作業任務時,注意布置方式的多樣化,合理安排鞏固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探究性作業等。
2.1探究性作業
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歸納、推理能力,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知識的遷移與內化。在學習了幾何圖形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布置一個課后作業: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制作長方體,并統計一共有幾種設計方案。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探索嘗試,將長方體的知識內化,同時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這種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的知識,更加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習印象。
2.2針對性作業
此外,鑒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教師在設計作業任務時不僅要注重班級整體基礎知識的考察,還要注重學生個體掌握情況的考察。鑒于此,教師可以適量布置1-2道訓練拔高的題目,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挑戰、沖刺,而對后進生不做硬性要求。這種有針對性的作業布置,不僅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還能讓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2.3實踐性作業
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通過安排與設計,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切實認識到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數學,感受數學的生活價值,使學生更多地去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而非數學知識本身。如,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透過該問題發現數學本質,再借助所學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去解決該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重視作業指導與監督
作業是檢測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作業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是大多負責批閱的角色。部分習題在缺乏教師點撥與指導的情況下,學生較難完成,這嚴重打擊了學生的作業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提升與發展。
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這一單元涉及到許多運算知識,教師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例題進行演示,或者在課堂作業設計時,有意識地點撥學生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該題,建立更加完整的數學模型。此外,教師還應就題目的講解指導學生答題時,規范書寫格式。當學生在課堂上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后,再進行課后訓練便能更加事半功倍。
作業質量的提高僅靠教師的努力還不夠,學校也應將其作為師德師風和教學效果考核的重要標準之一,并為此建立一條完整的監督評價體系,以此來激勵教師不斷地提高,實現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4.規范作業批改與講評
在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作業壓力大,教師教學任務重,為節省時間提高作業批改的速度,部分作業教師快速瀏覽一遍表示批閱后便將作業發放給學生,學生得不到真實的反饋,無法查漏補缺,實現自我提升。部分教師采用學生自評或互評作業的形式,該形式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但是教師自身對于班級學生學習情況了解不夠充分,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
在“雙減”政策下,學校應組織各學科教師集中進行教研,規范每一門學科的作業批改標準。初中數學教師在批改作業時,應采用統一的評級形式,規范學生的答題格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做題習慣。此外,對于學生上交的作業,教師需做到及時批改,及時反饋,及時講評;對于學生作業中的錯誤,教師應使用鼓勵性的批語,并督促學生早發現早改正,為后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束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背景下的作業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工作者應乘著“雙減”之風,明確作業布置的目的、嚴控作業數量、優化豐富作業內容、加強作業與生活的聯系、重視作業指導與監督、規范作業批改與講評,促進作業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喬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作業布置的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9(2):37.
[2]舒國蓮.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探析[J].名師在線,2018(2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