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寶
(山東華宇工學院 山東 德州 253034)
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一詞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社會各界也紛紛回歸初心,探尋路徑,踐行工匠精神。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高校更應該創新理念,將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的培養過程。讓工匠精神在大學生的思想中扎根,提高他們對所學專業的興趣,主動去探索、求知,不斷錘煉職業技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素質。高校輔導員作為育人主體之一,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職業生涯規劃等工作,與學生接觸多,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因此,輔導員要發揮輔導員的主體作用,為“工匠型”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
輔導員身處大學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線,對于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價值觀、專業技術等情況較為了解,而輔導員的工作基本上都與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密切相關。職業道德教育是“工匠型”人才培養的保證,不具備職業道德的人,即使專業技能再優秀也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興趣。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中,輔導員結合大學生的特點,組織相關活動,可以使大學生逐漸加強自我認知,加強職業認知,在根據自身能力及興趣的基礎上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提高職業興趣,增強他們為實現職業目標而奮斗的決心。
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大學生群體比較活躍,對于新鮮事物接受比較快。輔導員指導學生社團文化建設,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指導學生社團開展活動要有新的創意和內涵,活動結束后要進行經驗總結。學生社團的創新活動,可以提高參與成員的創新能力。職業技能是大學生職業能力中最重要的技能,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拔時非常注重職業技能。職業技能的培養除了專業課程教師以外,輔導員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參與職業技能培養。輔導員可以指導大學生開展學科技能比賽,檢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學科競賽可以反映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促進教學方式的優化。[1]通過競賽,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彌補不足,加強對專業知識的掌握。
作為大學生培養的主體之一,輔導員對大學生有很重要的影響。培養“工匠型”應用人才,除了要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還要加強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培養大學生精益求精的態度,內化自身的價值取向。[2]因此,輔導員要具有敬業精神,要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在自我價值實現過程中做好本職工作,心無旁騖,專注于工作,才可以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榜樣。
“工匠型”實用人才的培養需要輔導員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創新工作內容和方式。當代大學生的自我個性強,獨立適應能力差;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但又不愿意為了目標奮斗。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特點,輔導員要做到與時俱進,創新理念,在工作過程中要不斷創新內容和方式,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工作,提高服務大學生的水平,滿足大學生發展需求。
民辦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性質依然是面對大學生群體,處理關于大學生的事務性工作。輔導員要想做好本職工作就要克服職業倦怠心理,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結合工作實際,把握好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不斷學習來提升自己。輔導員可以向經驗豐富的專家、教師請教,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結合學生工作中的問題,尋求思路和方法,總結經驗,指導以后的工作,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逐漸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民辦高校的輔導員多是處理學生工作及學校的一些事務性工作,需要輔導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耐心。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經常處于高負荷工作狀態,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做好應對“突發狀況”的準備。民辦高校輔導員管理的學生人數比較多,大學生的日常問題多樣,增加了輔導員的工作量。輔導員的工作任務量大、強度高,有些高校對于輔導員工作的重視度不足,晉升渠道不暢等因素,導致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較低,隊伍流動性較高,不利于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發展。[3]
高校輔導員的入職門檻較低,整體的學歷水平不高,與高校的專業課教師相比,輔導員數量不足。在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人數占比很少,不能很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多數輔導員不愿安心在本崗位上工作,只想以工作為跳板,工作幾年后轉崗或者跳槽。民辦高校輔導員兼職多種工作,多數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學生管理工作上,事務性工作讓其無暇進行專業研究。輔導員科研意識不足,專業化水平不高,這是影響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很多民辦高校會讓新入職的輔導員參與崗前培訓,有的高校也會不定期組織一些校內業務能力培訓,關于輔導員系統性的職業化培訓卻較少。多數輔導員平均每年接受校外培訓的次數為1—2次,有的沒有校外培訓經歷。究其原因是民辦高校認為輔導員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只要做好職能部門工作的傳達和落實,做好大學生的“看”和“管”就可以了。輔導員自身由于工作瑣碎繁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處理學生工作,很少參加專業培訓,自身學習的時間又比較少,導致輔導員職業素養不高,缺失職業成就感。[4]
民辦高校要結合本校實際,加強對輔導員隊伍的管理,建立一支政治素養高、綜合能力強、具有工匠情懷的育人隊伍。采取組織推薦和公開招聘的方式引進優秀人才,為輔導員隊伍發展注入新鮮活力。輔導員的工作應該是圍繞大學生開展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匠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明確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制定有效的工作目標。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加強思想政治素養、工作作風、指導活動等方面的考核,督促輔導員積極工作。采用平時與年終考核結合、定性與定量考核結合的形式,進行科學合理的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評先、晉升的重要依據。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由于民辦高校輔導員工作范圍廣、任務重,采用合理的激勵機制可以引導輔導員踏實做好本職工作。做到有先進就表彰,有楷模就弘揚,給輔導員以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根據本校發展實際,建立分層次的輔導員發展激勵保障機制,讓輔導員有努力的方向,有晉升的渠道,有持續的發展空間,保持輔導員隊伍穩定發展。
民辦高校輔導員在對學生的管理中扮演著工匠的角色,對學生管理的過程體現的是他們的付出和責任。通過培訓可以提高輔導員的綜合能力,激發工匠潛能。首先,加強思想理論教育。加強對輔導員的政治理論教育,使其掌握黨的方針政策,學會用正確的政治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確保輔導員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對待工作充滿熱情,更好地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其次,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其工作水平。集中進行崗前培訓,提高輔導員對崗位的適應能力,開展定期的職業培訓,提高輔導員的工作能力,使其優化工作方法。結合本校的辦學特色和輔導員的工作能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比如對于新帶新生的輔導員的培訓要加強工作制度、學生隊伍培養等方面的基礎工作培訓,帶畢業班的輔導員主要進行就業指導、企業實習等方面的與畢業生相關的業務培訓。[5]最后,利用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專業輔導和派送輔導員外出進修等形式,提高輔導員的工作能力,為其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逐步推動輔導員由事務型向研究型轉變,不斷提升職業技能,像工匠那樣不斷地琢磨,提高技術水平,潛心鉆研,更好地開展學生工作。
民辦高校要為輔導員的科研和教學實踐提供平臺。鼓勵輔導員承擔教學任務和科研項目的申報,提高輔導員的科研能力。讓輔導員承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業指導等方面的課程教學,更好地促進輔導員教學能力的提升,讓輔導員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詮釋工匠品質,鼓勵輔導員根據自身的專業及特長,以精益求精的態度來創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比如開展就業指導,需要輔導員把握本專業近年來的就業率及主要的就業方向;進行心理輔導,需要掌握大學生每個階段易發的心理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團體的、個體的輔導等。鼓勵輔導員參加職業能力比賽,提高其職業能力,讓輔導員感受到個人價值,愿意在工作中投入,增強其職業認同感。可以讓輔導員在學生處、心理咨詢中心、公寓管理中心等部門進行輪崗,通過輪崗實踐幫助輔導員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問題。[6]
輔導員工作既需要很強的理論素養,又要有較高的實踐能力。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都需要輔導員認同這份職業,愿意為了開展好學生工作而不斷提升自己。工匠精神不僅要愛崗敬業,更要具備精益求精鉆研的能力。輔導員的選聘需要其具備相應的學科專業背景,在實際工作中,只憑專業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工作要求。因此,要結合工作特點,加強學習,拓寬知識視野,掌握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提升專業知識儲備。同時要有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面對困難時要調整心態,積極地向同事、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尋求解決對策。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中要以學生為本,秉持細微之處見功夫的工匠精神,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此外,打造自己的專長,發揮職業優勢。結合自己的專業和學生工作要求,利用學術小組、輔導員協會等學習組織集中對某項專題進行研究,將研究成果用于工作實踐。[7]比如,心理學專業的輔導員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進行集中研究,成為心理學方面的專家;管理學專業的可以加強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等。集中抓住某項專長,進行深度研究,不斷提升職業能力,完善知識結構,保持職業能力發展性。
新時期“工匠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不斷探索實踐,創新教育內容和形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育人主體之一的輔導員,應該在“工匠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順應時代發展,結合大學生特點,把工匠精神的精髓融入人才培養中去,整合教育資源,為人才培養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