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以公立偏遠農村初中富陽區富春中學某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提高自信力的實踐探究。依據多元智能理論,按照“勇敢發聲”“響亮發聲”“展示聲音”三大模塊,引領學生邁進“自信學習、陽光生活”的門檻。通過多種班級文化建設活動,讓每個學生自信地發出聲音,提振自信力。
[關鍵詞] 自信心;外來建設者子女;發聲;班級文化;課程德育
一、學生不自信的表現及不良影響
我校是一所兼收本地學生和外來建設者子女的公立偏遠農村初中,外來學生約占三分之二。經過多年實踐體悟,我們發現外來學生普遍在自信心方面存在較大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業自信、人際自信、能力自信、外表自信、品德自信等方面,女生的自信度更低于男生。
缺乏自信造成的不良影響:
1.自我否定
經常用的詞就是“不”,最常用的句式就是“否定句”:“我不會”“我不行”“我不能”“我學不好”“我讀不好”。
2.姿態過低
與人交往,不敢抬頭挺胸,而是低著頭看著腳尖;遇到問題,不敢尋求幫助,而是直接放棄。
3.班級“三心”不足
學生上課被動回答問題,回答時聲音過輕,不敢表達,學習氛圍較差,導致班級向心力不足,上進心不夠,凝聚力不強。
為提振學生的自信力,筆者以發出“響亮的聲音”為突破口,將班級取名為“發聲者聯盟”。通過多種班級文化建設活動,讓每個學生在行為上自信地發出聲音,從認知上重新認識自己,從情緒上接受焦慮、壓力等不良因素,從而戰勝挫折,最后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
二、“發聲者聯盟”班級文化建設活動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所思、所感、所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他們處在一個動態的循環中。只要干預所思、所感、所為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就可能提升自信。充分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外來學生缺乏自信的共同特點,筆者從所思、所感、所為三個維度進行活動設計。
模塊一:教學與活動讓學生勇敢發聲
目標:能在日常課堂教學或班級活動中發出聲音,從被動發聲到主動發聲,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
1.微班會課
微班會課以游戲為主,主要在正確認識自信、自我認知、正確看待焦慮等情感和提升自信的方法上做指導。一般流程:選擇游戲內容、開展游戲、談游戲感受。
例1:報紙搭塔
原因:考試成績落后,有部分同學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
活動規則:每小組6張報紙,搭6個高塔,看哪個小組搭得高,并且不倒塌。高塔的形狀由小組自己來決定;不得使用報紙以外的材料。高塔能獨立矗立,不能用手扶住。
游戲結果:有2個組成功,2個組失敗。
游戲收獲:學習重基礎;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遇到困難要換一種思路,循序漸進,勇于嘗試,不被困難嚇倒。
例2:猜猜幾枚回形針
原因:部分學生喜歡用“我不會”“我不行”這樣的否定語言,在潛意識里否定自己。
游戲規則:往裝滿水的玻璃杯里放回形針。
游戲過程:讓學生猜,裝滿水的杯子中放幾枚回形針會有水溢出來。然后按照他們說的數字,往杯子里放回形針。幾次猜測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
思考。
游戲收獲:人的潛力是無限的,要相信自己。
2.每日小活動
“發聲者”的活動有“每日演講”“每日想象”“每日肯定”。
“每日演講”的主題有“家鄉的美食”“家鄉的美景”“家鄉的習俗”“家鄉的民間故事”“家鄉的神奇人物”“我和我的家人”“我和我的朋友”“我的愛好”等。每天中午讀報課按照學號,每個人輪流演講。
“每日想象”沒有固定的主題,可以想象近期困擾自己的難題被解開時的情景。例如,英語單詞記憶困難的同學,想象自己流利地寫出一個個單詞時的情景;考試之前,想象達成目標時老師給予表揚的情景。靜下心,閉上眼,在腦海中充分想象,畫面越詳細越好。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當想象與行動協調時,會引起大腦中某些神經系統的物理變化,這意味著只要努力,通過大腦進行積極的重復想象與熟練的練習就可以改變行為。
“每日肯定”活動,要求學生每天臨睡前反思自己一天的表現,說一句肯定的話鼓勵自己。用具有積極意義的話語代替消極想法,使他們感受到自己具有無窮的潛能和力量,也就是有意識地運用積極的語言來改變
自己。
3.課程德育
(1)朗讀之中培養自信。語文教學中,筆者邀請朗讀能力弱的同學在初讀階段朗讀,要求聲音響亮、讀對字音(個別基礎特別差的只要聲音響亮就可以);朗讀能力強一些的,可以邀請他們在后面的環節讀。
(2)主題探究之中建構自信。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講述“我”在父親引導下脫困的故事,我的問題:你學完文章后獲得了什么啟發?學生回答指向正能量:要自信,要善于應對問題,要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一步一步地去實現。學完《植樹的牧羊人》一課,我們的小結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笑對生活中的困難。
在教學時,我們不僅教授新知,更要挖掘教材中適合自信教育的德育價值點,借用語文言語的人文性,進行自信的人文教育。
模塊二:正向評價讓學生響亮發聲
目標:借助評價制度和評價語言,讓學生從發出聲音這一單純的行為影響改變其他行為,在認知、情緒、感受上正向發展,養成自信的習慣。
1.考核評價
班規明確規定以下幾種情況考核可以加分:早讀聲音響亮,個人加1分;早讀聲音響徹樓層,全班加2分。上課回答問題,聲音響亮,加1分;回答或朗讀獲得老師肯定,加2分。晨跑口號響亮,得到學校表揚,全班加2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聲音響亮,加1分。
2.語言評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1)教師語言評價
態度上肯定欣賞,語言幽默風趣,形式上多種多樣,內容上指向引導,多用肢體語言。
例如,足球賽前,學生在教室后面用瓶子練腳法。他們看到我進教室,一哄而散,逃回座位。我讓他們“猜猜我的心情”,然后對他們的行為做出評價:有責任感,缺少安全意識,學生因此知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足的地方。
(2)學生語言評價
生生互評時,我對他們的要求是,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同學,說肯定的話語,關注活動的過程,評價的語言要具體,不能簡單地說“好”“真好”這些詞語。
生生評價使用欣賞性的語言,一方面是對被評價學生的尊重和保護,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學生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世界。
模塊三:班級文化墻讓學生展示聲音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我班的班級文化墻,我們稱它為“發聲壁”。
1.好人墻
好人墻上貼著班級中做好事同學的照片或場景描述的小卡片。
設計好人墻,一方面對所有的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給“不出彩”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
2.才藝墻
邀請有書法特長的同學用毛筆書寫班規、班訓、班級目標,張貼在教室里。還請有繪畫特長的同學作畫,美化班規、班訓,請模仿能力強的同學用紅筆在班規、班訓、班級目標上描摹印章。
學生書法作品作字帖。我請有書法特長的同學用硬筆將教材中要背誦的詩歌寫在書法紙上,然后復印、裝訂成冊,發給學生作為字帖。該同學手寫的原稿,則張貼在教室才藝墻上。其他同學的優秀作品,也可以上墻。
才藝墻還展示了優秀的作業和學生的獎狀。
3.新星墻
新星墻上張貼的是突破自我、改進舊我的同學的事跡。
操作實施:任課老師推薦、學生投票,選出“新星”;每位同學對“新星”進行基于事實的口頭上的“優點大轟炸”;一兩句話寫出“新星”給你的“感動瞬間”,貼到“新星”的照片下面。
4.圓夢墻
圓夢墻上張貼的是實現夢想的同學的名字或照片。
每次活動或單元測試之前,每個學生給自己定“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寫在目標墻上;活動結束或考試結束,根據實際情況,為達成目標的同學頒發“圓夢獎”獎狀、分發獎品,并拍照留念或將他們的名字貼到
墻上。
三、實踐研究的成效和思考
1.成效
(1)增強學生自信,改善心理狀態。表現為說話聲音響亮,身姿挺拔,抬頭挺胸;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與人交流目光堅定。
(2)學生上進心提升,班級凝聚力得到增強。學習積極有目標,課堂氛圍活潑融洽。參與活動時,學生能有序、自覺地組織;具有領導力和責任感的學生增多。整個班級呈現積極向上的良好風貌。
2.思考
(1)如何改進督促制度,有效開展活動。“每日想象”“每日肯定”活動,要求學生在臨睡前進行。班主任無法用直觀的、可測的方式督促活動有效開展。
(2)如何激發內驅力,自信而非他信。目前的實踐探究是基于教師的外力提振了學生自信心。如何激發內驅力,做到真正地相信自己,是我們下一步需要研
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英]羅布·楊.自信力成為最好的自己[M].寇彧,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
[2]黃穎雯.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識字教學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9(03).
徐如意?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