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培


摘要:目的 ?分析莫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對象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樣本數量為60例。將其分為各包含30例患者的兩組,分別實施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治療。對比兩組相關指標。結果 ?A組中,其發熱消失時間(8.9±1.2)d、喘息消失時間(4.7±1.1)d、咳嗽消失時間(6.2±1.0)d均明顯較高,而B組數據均較短,分別為(7.1±1.3)d、(3.2±1.5)d、(4.4±1.8)d,對比有差異(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無差異(P>0.05),但B組總有效率為93.33%,與A組對比有差異(P<0.05)。結論 ?莫西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效果好。
關鍵詞: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莫西沙星
【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2--01
下呼吸道感染臨床表現為咳嗽、發熱、喘息等。肺炎鏈球菌、肺炎衣原體及支原體均是常見的病原菌[1]。在臨床治療時,需要首先進行病原菌的實驗室檢查,得出結果之后在實施藥物治療。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均為應用率較高的藥物,但如何選擇存在一定的爭議。對此,筆者開展如下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汴塘鎮中心衛生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此次研究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實施分組探究,其中一組30例,分別命名為A、B組。A組中,男性占比60.00%(18例),其余為女性,占比40.00%(12例);年齡介于24-65歲,平均(43.15±5.38)歲;原發疾病:急性支氣管炎占比43.33(13例)、支氣管擴張并感染占比30.00%(9例)、肺炎占比26.67%(8例)。B組中,男女比例為16:14,各占比53.33%、46.67%;年齡介于22-61歲,平均(42.77±6.49)歲;原發疾病包括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并感染、肺炎,分別為12例、11例、7例。上述資料兩組對比無差異(P>0.05)。
1.2方法
A組: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1次/d,靜脈滴注250ml(0.5g)/次,滴注時間≧1h。
B組:鹽酸莫西沙星氯化鈉,1次/d,靜脈滴注0.4g/次。
滴注過程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禁止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其他抗生素。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癥狀改善情況、不良反應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此篇文章應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18.0,其中用()表示正態分布的發熱消失時間等相關的數據,檢驗數據以t值表示;用[n(%)]表示總有效率,檢驗數據以X2值表示。當P<0.05時,提示有統計學差異的存在,反之,P>0.05時,則提示無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1。
2.2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2。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A組為6.67%(惡心嘔吐1例、皮疹1例,各占比為3.33%)、B組10.00%(皮疹2例,占比6.67%;惡心嘔吐1例,占比3.33%),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有研究指出,在感染性疾病中,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均較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干擾,而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提高療效和預后的關鍵[2]。近年來隨著抗菌藥物的濫用,病原菌的耐藥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由此導致該疾病的治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3]。對此,臨床需要在臨床實踐中合理選擇抗菌藥物。左氧氟沙星作為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細菌性發作的常用藥物,其應用時間長,耐藥率高,臨床療效不佳。莫西沙星是一種新型氟喹諾酮類藥物。據報道,該藥物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治療效果較為理想[4]。筆者將上述兩種不同的藥物分別運用至本研究對象的治療過程中,其中經過莫西沙星治療的患者不僅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總有效率占比為93.33%),大大縮短了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而且安全性較好(不良反應占比為6.67%),并未嚴重增加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獲得了醫患的好評。
綜上,莫西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效果好。
參考文獻:
[1]宮薇,王文華.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環丙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療效及成本效果及藥學評價[J].中國農村衛生,2020,12(15):71,73.
[2]馬國杰.左氧氟沙星與莫西沙星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及其對致病菌轉陰的影響比較[J].抗感染藥學,2019,16(10):1811-1813.
[3]丁月梅,劉鵑鋒,盧志軍.莫西沙星序貫療法對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對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J].抗感染藥學,2018,15(10):1767-1769.
[4]朱力華.莫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白細胞及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