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楨
摘要: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高職藝術教育需要建構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培養出高素質的職業發展型人才,在構建“工學結合”模式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到高職藝術教育的特性,依據科學的教學理念,根據高職藝術教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具備更多的對未來工作有利的條件,高效地解決社會上技術人才欠缺的問題。本文重點分析了高職藝術教育“工學結合”模式構建的重點內容及原則。
關鍵詞:藝術教育;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教學模式;運用探討
引言:
“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教育中的一個新興名詞,在構建高職藝術教育的“工學結合”模式的時候,教師要積極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具備合格的職業素養,教師要積極運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采用新型、合理的人才培育體系,培養出一批兼顧良好的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的人才。教師應該認真分析,學生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將要從事的職業,之后,教師把這些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按照特性分成若干個模塊,讓學生分階段、有步驟地逐次掌握這些能力。
一、高職藝術教育“工學結合”模式構建過程中應重視的問題
(一)夯實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態度是構建高職藝術教育“工學結合”模式的重要內容,促進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是指教師要讓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具有奉獻精神、樂于助人的品質,還要讓學生具有敬業精神、不怕受苦、辛勤工作的精神等,幫助學生豐富職業能力,是指教師要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本專業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有上升進步的機會,他們才能夠從自己的職業中找到自己的價值,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是指教師采取策略綜合提升學生的職業創新能力、通過自主學習實現自我提高的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必要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適應自己未來的工作崗位。
(二)不斷提升課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
增強課程的實踐性,是指教師要根據高職藝術生未來所從事工作的特性來設計教學內容,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課本上現成的顯性知識,還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表現能力等隱性知識,只有不斷深入市場進行實踐調研,教育工作者才能夠了解社會對這一專業的要求,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對這個專業的學生進行培養。增強課程的開放性,是指教育工作者在設計教學模式時要給予其一定的彈性空間,因為各個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是不斷變化的,學校要根據崗位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夠與時俱進。增強課程的職業性,是指教育工作者要根據本專業的特點,確定學生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種類,之后確定從事這些職業需要考取的資格證書,根據資格證書的考試要求,確定相對應的課程,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滿足未來職業的要求。
(三)協調好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之間的關系
高職院校要根據學生對未來從事職業等級的整體標準和院校的教學實力來給學生確定專業標準,專業標準是本專業學生畢業前必須達到的學習水平,學校還要培養學生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熱愛之情和責任感,同時教育工作者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工作實踐中積累的個人經驗,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偠灾瑢W校既應該培養學生的做事能力,也應該培養學生的做人能力,協調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均衡發展[1]。
二、高職藝術教育“工學結合”模式構建應遵循的原則
在構建高職藝術教育“工學結合”模式時應遵循三個原則,首先,增強與就業單位的合作,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多向行業專家請教,多去市場進行實地調研,根據行業對具體崗位的能力要求,將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和需要掌握的知識、素養融入到具體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中,其次,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為教育活動的最后目標,學校不必嚴格地要求學生去掌握系統化的專業知識,讓學生具備完善的職業發展素養和技能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但是學校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傳授給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一定要具備連續性,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最后,提高課程形式結構的合理性,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學校盡量縮減公共課程所占的比例,將專業課程所蘊含的知識進行融合,使學生能夠對自己所學習的課程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在設計“工學結合”模式下的課程體系時,應當遵循系統化、多樣化的原則,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方位發展[2]。
三、結束語
高等職業院校主要是培養有良好職業適應能力的人才的,如今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高等職業院校不是以培養學科型人才為目的,而是以培養職業型人才為目的的,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與就業單位的合作,讓學生提前認識、了解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工作,學校的教學目的要以促進學生未來更好地從事本職工作為目的。學校要多開設一些實踐性課程,讓學生通過解決一個個的實際問題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并豐富他們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成為一個集服務能力、管理能力、專業能力、認知能力為一體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羊城.基于工學結合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實踐———以金融服務禮儀課程為例[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04):41—44.
[2]廖文娟.淺析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院校課程改革[J].現代職業教育,2019,(05):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