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一晨
我國的民族聲樂是在繼承戲曲、曲藝和民歌等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演唱中,形體和表演與歌唱是密不可分的,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統一的表演體系。這種表演、形體與演唱緊密配合、相得益彰,已被廣大欣賞者所接受。試想如果一個歌者在舞臺上歌唱表演時毫無表情動作,則會顯得呆板無趣,缺乏吸引觀眾的魅力。
著名的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提出過:民族聲樂“七字標準”即:“聲、情、字、味、表、養、象”為民族聲樂人才的選拔、培養及民族聲樂比賽的評判標準。其中“表”主要是指在演唱歌曲是的表演及其形體動作,在聲樂學習中,除了要訓練演唱基本功外,還應著力提高表演水平,使作品的風格特點和藝術內涵得以完美體現。在演唱中每字每句應配用什么樣的表情與動作都是有講究的,用對了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歌曲增光添彩。反之則會畫蛇添足,讓歌曲效果大打折扣。要讓觀眾得到“聽覺”與“視覺”的雙重審美享受,并非易事,需演唱者全方位的學習。因此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歌者要從眼神、手勢、形體臺風等多方面入手,進行“神形兼備”的表演訓練和研究。
本文要分析的《崖畔上酸棗紅艷艷》是由劉成章先生作詞、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編創。這是一首具有濃郁陜北風情的代表歌曲。曲調歡快熱情,語言生動有趣,帶有敘事性。歌曲情節描寫具體富于意境,女性心理刻畫直白而生動,曲調歡快明朗,節奏活潑跳蕩。通過崖畔上紅艷艷、酸甜可口的酸棗的味覺感知引發出了青年男女青澀的情感體驗。演繹該作品應該用純凈甜美的音色、婉轉細膩的聲腔、靈巧生動的演唱,淋漓盡致的展現情竇初開的少女與拉羊哥哥之間真摯純樸的愛情。筆者通過對作品在舞臺上的表演唱實踐,從歌曲的聲情運用、潤腔運用、眼神運用、手勢運用幾方面進行綜合的分析。
“聲情并茂”“以情帶聲”一直是歌唱藝術中最高的要求,也是大眾評判歌手演繹作品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奥暋笔恰扒椤钡奈镔|媒介和載體,“情”是“聲”的最終目的和靈魂,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只有將兩者進行完美融合,表演才能激發出觀眾的認可和共鳴。
該曲第一個字的音在小字二組的d,屬于中聲區偏高的音域,唱之前先興奮的吸氣,眉眼微提,注意力集中在眉心,伴隨清晰的咬字,聲音干凈的從高位置穿透出來。第二句“崖畔上的酸棗紅艷艷”的“崖(ya)”字唱作當地方言,發ai,使得歌曲具地方色彩,引人入勝。第三句“拉羊的哥哥打下它”音域在中聲區,可以用說著唱的感覺,口咽腔的動作要小,聲音在口咽腔的著力點略靠前,音色更為明亮,情感也更細膩。演唱第四句“哎喲喲喲”這句稱詞,語氣要夸張,情緒推起來與前一句要形成強弱對比,表現出主人公對情哥哥的崇拜和喜愛之情。唱到后半段“我悄悄的走過去,把酸棗放嘴邊”要掛著高位置,用較弱的聲音力度,略帶調皮的語氣,配合相應的形態動作,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給觀眾,讓觀眾感受到了舞臺表演唱的藝術感染力。接著唱到“哎喲酸不溜溜甜,甜不絲絲酸”情緒要熱烈活潑,聲音靈巧富有彈性,語言器官要充分調動起來,準確的咬字吐字。歌曲最后一句“把我的心兒攪亂”中的“攪亂”二字音區提高,聲音的力度也隨之加強,軟口蓋積極自然地向上抬起,感情飽滿的結束全曲。
潤腔,是聲樂演唱中的一種獨特技法,在我國傳統聲樂藝術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演唱時對唱腔加以美化、裝飾、潤色,使得作品豐富多彩。它是以情感為線索,根據作品表達的需要,運用多種細膩的演唱技巧對唱腔進行潤飾,使唱腔別具韻味。潤腔既是感性的,又有一定的理性因素,它不獨立存在,與曲調相輔相成,對歌曲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主要的潤腔方法有:音色變化性潤腔,通常采用提音、況音、擎音、鼻音等方法來潤色歌曲,以獲得特殊的音色來使音樂豐富,層次鮮明。斷音潤腔,在通暢的歌唱進行中,通過對于歌唱氣息的不斷改變和對聲帶發聲狀態的控制,采用了頓、挫、斷等潤腔方法,使音樂的線條變得更有棱角、更有彈性,產生連綿又跳躍的效果。裝飾音潤腔,是音樂表現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法,裝飾音潤腔使字更為準確、生動,從而使音樂情緒的表達更加深刻。裝飾音潤腔法形式多樣,經捜集可歸納出:滑音、倚音、顫音、波音、喉音、打花舌裝飾以及音色變化潤腔法等等,這些都體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色?!堆屡仙纤釛椉t艷艷》這首作品主要用到的潤腔技法有:裝飾音潤腔法、斷音潤腔、節奏潤腔法等。
該曲是四二拍子的單拍子作品,由弱起小節開始,第一句“清早”二字長達10拍,為了方便演唱用打大拍的方式打五拍,這種長時值如果一直保持同一音量音色演唱的話就會顯得呆板而缺乏美感,因此在唱“早”字上可以做一個由弱漸強的處理,內口腔慢慢開大,貼著后咽壁往里吸著唱,口咽腔的共鳴逐漸增強,把聽眾帶入佳境,此演唱方式屬于節奏潤腔中的強弱變化潤腔法。
五拍結束后在唱“摘瓜過前灣兒”之前由于節奏緊湊,在此需要運用斷音潤腔中的“偷氣”潤腔技法,迅速吸氣來彌補氣息的不足,又保證行腔不斷。到第二句“崖畔上的酸棗紅艷艷”的“畔”字用嘆著唱的方式,從而增加了從上往下的滑音裝飾,第四句“哎喲喲喲”的第一個哎字上也做相同的處理,增加了歌曲的語氣感和俏皮感,使音樂更具色彩。
歌曲的后半部分一開始唱到“我悄悄的走過去,把酸棗放嘴邊”的情緒與前半段形成鮮明對比,音樂速度也慢一倍。直到“哎喲酸不溜溜甜,甜不絲絲酸”這一句就回到原速,與前面相呼應。這種演唱處理在很多聲樂作品中都常出現,屬于節奏潤腔中的變化節奏速度的潤腔方法,經過這樣的一個處理,使得歌曲層次分明,趣味倍增,把女主人公五味雜陳的心理活動刻畫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結束句“把我的心兒攪亂”充分運用了裝飾音潤腔,裝飾音是音樂表現手法中最常用的,使音樂旋律產生線條變化,充滿靈動性和流動感。其中心兒的“兒”字采用了上波音的裝飾音來進行潤腔,本來唱“mi”的音高,加上波音后唱作“mifami”,增加了演唱時的內斂羞澀情緒?!皝y”字的聲調是第四聲,現在唱原本“la”的音高前,加上高四度的“re”作前倚音,使字的發聲和旋律的音調和諧統一,從而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
如果沒有通過潤腔地修飾來完成演唱,是沒有靈魂、毫無吸引力的演唱,不能感動自己也無法打動觀眾,并不是我們所推崇的。音樂之美,正是美在其濃郁的情懷與動人之處。當然,潤腔的特殊技法不是短時間內就能運用自如,需要演唱多種不同類型的作品來打磨,在實踐中不斷提升。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藝術家們也常說:“一身之戲在于臉,一臉之戲在于眼。”眼神的變化很豐富,能夠表達出多種情感,在聲樂表演中,要特別發揮眼神的作用來展示作品的內在情緒。聲樂表演中所運用的眼神和生活中所運用的眼神是不同的,一般意義上的聲樂表演基本都是在舞臺上進行的,相對規范。據統計,民族聲樂表演中常用的眼神有以下十五種:提神、瞪眼、撇眼、羞眼、轉眼、媚眼、憤怒眼、驕傲眼、愣眼、吃驚眼、歡笑眼、驚喜眼、喜愛眼、哀盼眼、遠眺眼。
該曲歡快的引子給整首歌曲做了很好的鋪墊和情境設置,此時的眼神應該使用“瞪眼”則最為合適,其狀態是收腹,氣息下沉,挺胸,立腰,眉毛和上眼皮肌肉盡量往上抬,眼睛打開全神貫注地往前看,心里則默默地跟著音樂走。開口第一句的“清早”時,除了在潤腔上做變化,在眼神上也要有所調整,此時可用到“撇眼”,將眼神散開從前排撇向后排,這樣可以調動觀眾的情緒,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跟表演者有了交流和情感的共鳴,使觀眾覺得親切入情境。第二句“崖畔上的酸棗紅艷艷”用“歡笑眼”較為合適,眼神定在觀眾席的中間排位置,眉毛、笑肌和嘴角微微向上提起,眼睛往遠看,仿佛身臨其境,表現出主人公內心的喜悅。第二段的第二句“尋上了我的柳條籃籃”眼睛應該由近及遠看出去,落在“遠眺眼”上面,這種眼神在我國西北民歌的演唱中運用較多,這主要是由當地的地形地貌決定的,西北黃土高坡,人煙稀少,地貌廣闊,要盡力把聲音往遠處送,以便遠方的人能夠聽到,長期便形成了遠眺眼的習慣。其狀態為微微點腳,抬起頭,挺起胸,目光盡可能地看遠,仿佛真的在焦急尋找籃子一樣。接下來的“拉羊的哥哥打下它……一鋪灘”這幾句均要真情流露,可以用“喜愛眼”來詮釋主人公對情哥哥發自內心的喜愛和贊美。應表現為臉帶微笑,嘴角后拉,稍瞇縫著雙眼,含情脈脈的歌唱狀態。歌曲后半段情緒有所轉變,唱到“害的我丟了柳條籃籃”和第二段的“他把我的心兒攪亂”及結束句的“把我的心兒攪亂”很顯然根據歌詞的意思應該使用“羞眼”的眼神,盡量表現出人物的甜蜜、羞澀與靦腆情緒,狀態為頭稍低,不正視觀眾,眼看下方。
不管采用哪種眼神,演唱者在舞臺上表演前都應該先深入剖析作品,研究歌曲所傳達的文化內涵和情感體現。除了去理解作品外,基本功訓練也必不可少,眼神訓練在我國戲曲表演中已有完整的體系,現在也成為了聲樂表演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眼神的虛實變化、遠近變化等一系列練習,從而有效的刻畫人物形象,增強表演的感染力,為作品演繹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手勢是人類的一種“無聲的語言”,也是表達聲樂作品的“無聲的語言”。民族聲樂演員站在舞臺上演唱,自然離不開手勢表演,演唱者在歌唱中適度的手勢表演,不僅能幫助情感表達,而且能夠為演員形體造型,達到渲染作品氣勢的作用,使演員站在舞臺上表達作品更生動形象。手勢動作是千姿百態的,不盡相同的,但是不能為了做動作而加入手勢,應該根據歌曲的內容需要,靈活自如地做一些表演來輔導歌唱,所以歌者的手勢要協調自然,適合作品,對音樂整體起到積極的作用。在聲樂演唱中的手勢大致歸納為“引”“定”“開”“合”“托”“錯”等幾種。
《崖畔上酸棗紅艷艷》歡快的前奏一出來,就奠定了整首歌曲的基調,這時就要讓自己全情投入其中,第一句先不做手勢,僅在聲音和眼神上下功夫,把氣息穩定下來。到第二句“崖畔上的酸棗紅艷艷”可以做一個“引”的手勢,右手向前抬高,食指前伸,掌心朝下,隨著眼神的方向從右到左做指引狀,仿佛實景就在眼前。第一段前半部分的最后一句“落下了一鋪灘”,做“開”的手勢,雙臂張開,上半身微微前傾,與歌詞相呼應。后半部分由快起漸慢的間奏引入,“我悄悄的走過去,把酸棗放嘴邊”唱這句時,雙腳先向前走一小步,然后右手蘭花指式做撿酸棗狀態,再輕輕的放到嘴旁,動作幅度要小,但一定要俏飽含韻味,方能表現出人物可愛的形態,第二段第三句也有類似的手勢,“拉羊的哥哥撿起它”右手蘭花指式做撿籃子的狀態,身體稍稍向右傾斜,配合手的動作。唱到第二段后半部分第一句“我心里直喊酸,那羊兒叫咩咩”時,先把右手輕輕放到胸前,再隨著眼神的方向伸出去,做蘭花指式,食指前伸,眼前好像看到羊兒一樣。歌曲最后一句“把我的心兒攪亂”,“攪”字自由延長,而且往上跨了九度,這時候隨著演唱情緒的高漲張開雙臂,做“開”的手勢,同時也有助于發聲技能的施展,能幫助胸腔的擴開,氣息的下沉。最后唱“亂”字回到“合”的手勢,雙臂收攏,放于胸前,頭微低,配合嬌羞的表情,把人物此刻內心抑制不住的喜悅與羞澀展示出來。
自然的手勢動作,于聲樂表演而言亦是非常關鍵的,僵硬的手勢會降低表演的舞臺效果,很難表達出形體藝術之美。一方面,手勢動作要滿足聲樂作品的風格要求,特別是民族聲樂作品,手勢動作就要具有民族性,與音樂作品特點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手勢動作要與音樂旋律節奏的發展協調統一,使整個表演更加的生動形象。
聲樂表演這一方面是本人在聲樂學習中最有感悟的一部分,從一開始在舞臺上的戰戰兢兢、眼神閃躲,到充滿信心面對觀眾,大方從容的在舞臺上表現自如,最終整體上達到質的飛越。聲樂表演唱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平時多揣摩多練習,不斷去打磨表演基本功。達到能熟練地運用各種歌唱技能,有效地控制歌唱氣息,配合不同聲區的共鳴腔體,調節最優化的音色來服務歌曲,最后在舞臺上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結合不同的曲風在演唱時一招一式和舉手投足間展現出一個歌唱演員的基本素質,同時最大限度的表現出聲樂作品的魅力,呈現出更好的舞臺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