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硯誼
(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在目前我國高校的發展情況上來看,高校輔導員的責任與義務都是極為重要的。我國高校輔導員需要同時扮演教師與管理員的雙重責任。在教師身份中,高校輔導員需要負起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樹立高校學生良好的三觀。在管理員身份上,要保證學生在校的紀律與安全。在當前發展背景下來看,高校輔導員需要肩負起更多的管理任務,這要求高校輔導員不僅要進行良好的學生管理工作,還要保證學生人才的質量,以此來提升高校的教育質量。
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學生的思想特征,進行差異化的學生管理,利用互聯網通信技術向學生們發布規章制度與信息通知,但在其中依然存在一些管理問題,需要高校輔導員進行有效解決與完善。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思想的進步,高校學生的心理狀態往往比之前的學生更為成熟,自我認知能力有著明顯的提升。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學生缺少社會實踐經驗,又處在一個大學這樣類似社會的“小社會”中,難免會受到一些來自外部或網絡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有了從眾的心理。此外,由于近年來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學生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已經發生了改變,網絡使得每個人都能各抒己見,但學生之間由于生長環境、家庭背景與接觸事物的不同,很容易出現嚴重意見分歧的情況,這對于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是極為不利的,也容易與持有不同意見和看法的同學發生不必要的矛盾。
目前社會快速發展下,高校學生們的認知與見聞已經有了極大地提升,但是由于社會經驗與生活經驗的嚴重不足,往往使得高校學生的思想狀態過于理想化,這種理想化的個性使得學生們的個人情緒控制能力嚴重不足,在獲得一些成就之后容易過于驕傲,同樣在遭受一些挫折時也極容易出現心理狀況,心理狀態的波動極大,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上述皆是高校學生的心理不成熟所導致的,這需要高校輔導員進行科學合理的疏導工作,才能有效地緩解與改善問題。
1.學生管理模式較為傳統
在目前高校的學生管理模式中,有很大一部分高校輔導員的思想過于傳統。
利用學分制來管理高校學生,利用年限教育方式來進行學生管理工作。這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分不清年級與班級之間的聯系,更不能滿足自身的真實需求,這對于高校學生的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1]。此外,由于這種傳統的學生管理方式,還導致了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展開較為困難,不能良好的將高校學生以班級的名義進行凝聚,這是目前學生管理過程中較為嚴重的問題之一。
2.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環境較為封閉
在當前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依然有一部分的高校輔導員采取傳統的單方面強制思想教育,對高校學生進行嚴格教育管理,迫使學生服從高校輔導員的“權威”,并且利用理想中的榜樣標桿為依據,對高校學生展開不切合實際的管理。但是實際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并沒有理想中的那種榜樣存在,因此這種說與做不相匹配的管理現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是極為愚昧無知的,這對今后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來說,很難再有效地開展[2]。
3.學生管理工作無法有效利用信息化建設手段
隨著我國近年來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生活中已經離不開信系化的應用。但是在目前一部分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由于高校輔導員對于信息化建設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導致信息化建設手段無法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發揮出效用。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得不到應有的優化與創新,導致工作停滯不前,很難再提升高校學生管理的效率。
在當前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主要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首先是近年來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給高校輔導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其次是網絡中各類雜亂無章的垃圾數據與網絡文化的沖擊,不斷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狀態與道德觀念。在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中,高校輔導員是直接面向高校學生的唯一信息發布者,高校輔導員直接代表著高校領導層的意見,學生管理工作的制度也是由高校輔導員進行制定的,但在制度上始終是更偏向于輔導員本身的,學生對此只能無條件地接受,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但現如今發達的網絡技術,使得學生們可以自由地在網上獲取信息內容與傳播自身的想法。如此一來,高校學生在網絡的信息傳播中一點點地改變了對高校輔導員的印象與想法。很多高校學生在接受網絡信息后[3],對于一些高校輔導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持有一定意見的,對于一些高校輔導員的管理做法也表示過于嚴格。在高校輔導員依然在對高校學生們展開傳統類型的說服教育時,高校學生們也會產生一定的情緒,使得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生疏僵硬。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高校學生往往沒有強大的分辨能力,往往會被網絡上的一些不當言論所影響,一些網絡上的輿論內容經常被高校學生所提及,雖然高校學生在進行談論時并沒有感受到有任何不妥,但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已經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面對以上諸多的挑戰,高校輔導員必須嚴格落實學生管理工作,不斷完善優化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機制,對于一些受到網絡不良信息影響的學生,要結合同學與朋友的力量進行感化教育,堵不如疏,只有不斷進行正確良好的三觀教育,才能真正意義上保障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要想充分提升高校輔導員學生的管理工作,就必須要認清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日常與高校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與交流來降低高校學生與高校輔導員之間的距離感,跟高校學生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不斷縮短與高校學生的距離[4],通過“以人為本”的理念來對高校學生展開管理,保障后續學生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開展。此外,高校輔導員還應該積極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搭建一個互聯網學生管理平臺。當代大學生幾乎都擁有可以連接互聯網的電子通信設備,那么除了面對面學生管理的模式,還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的通信軟件進行溝通與交流,例如在微信、QQ、釘釘等軟件上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最后再通過互聯網通信軟件的便捷性,發布學生管理方式與方法,并結合高校學生的意見與建議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與改良。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更有效率地開展學生管理工作,還能滿足廣大高校學生的真實需求,這對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高校輔導員應該對學生管理工作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不斷完善優化改良學生管理工作,做到科學合理的管理。當然這并不是通過簡單改變管理方式就能達到目的的,而是應該從學生的思想狀態與文化觀念上進行入手,通過高校良好的人文環境來不斷影響高校學生。此外,在進行校園以及班級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高校輔導員還要充分將高校人文精神與思想道德元素充分地融入其中,讓高校學生潛移默化地被這些因素所影響。此外,充分豐富高校學生的休閑生活,還可以幫助后續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展開。因此在接下來的學生管理中,要加大活動開展的力度,用豐富的課余活動來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活動興趣,不斷培養高校學生養成積極樂觀、開朗向上的良好性格,這對于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來說,是極為有利的。此外,高校輔導員還可以定期開展班級會議與主題班會,在這種環境下對高校學生展開充分的了解與掌握,切實掌握大學生的真實心理與思想狀態,了解高校學生的興趣愛好。最后再通過高校學生的需求來組建興趣社團,不斷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高校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主動地參加社團活動,不僅可以培養自身的交際能力,還可以不斷培養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在進行學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高校輔導員應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真正意義上的幫助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在網絡上搭建一個專門為高校學生服務的心理健康教育論壇,為了更具有針對性,還可以將論壇設置為實名注冊、匿名發言的系統[5]。這不僅有效地保護了高校學生的個人私密,還有效地維護了網絡論壇的安全性。通過這種匿名性質的發言,不僅可以讓高校學生更加真實地描述自身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還可以讓高校輔導員更有針對性地為其解答并給予幫助。此外,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根據網絡論壇的總體發言,整體性分析出當前高校學生普遍的問題,從而對學生管理方式進行科學合理的改良與優化,讓學生管理工作更能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消除學生管理方式對學生產生的不必要的不良影響,真正意義上的保障學生管理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是解決我國高校當前管理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目前高校人才管理的必然選擇。高校輔導員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不僅要拓展工作渠道的寬度,還要對高校學生的休閑生活充分豐富,并逐漸引導高校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三觀,嚴格貫徹“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方式,不斷豐富自身的學生管理理念,加強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這對于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而言,是極具現實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