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偉 張永飛
(天津職業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天津 300410)
在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過程當中,實施“雙高”建設計劃屬于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專業群構建又是“雙高”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對專業群的基本內涵展開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及時準確地定位發展困境,并且努力探索專業群構建策略,從而更好地開展高職教育工作,使得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滿足人民、社會以及國家的需求。
目前,學術界對高職院校專業群的概念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共性論”和“合力論”兩種[1]。“共性論”認為專業群主要是指圍繞某一個產業或者某一產業群的技術以及服務領域,由一個或者多個優勢專業作為引領,再由一些專業基礎知識相通、職業崗位相關以及技術領域相近等相關專業,一起組成一種具備共性的專業群。“共性論”概念將專業之間存在的共性作為構建專業群的一個重要依據,主要強調的是專業之間的一種關聯性以及基礎共通性。“合力論”是站在專業群構建意義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認為專業群主要指的是由能夠和產業鏈進行對接的多個專業組成的專業群,此概念下的專業群主要是通過核心專業的有效帶動以及專業之間的共享和依賴,逐步形成合力,進而提升專業群整體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合力論”概念將對接產業以及形成合力作為構建專業群的重要考量,并沒有對專業之間的關聯性做出相應的要求,更為注重對復合型人才的打造以及學校自身服務能力的提高,此觀點打破了專業相近觀點的限制,拓展了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工作的視野和思路。
現實中,以“合力論”組建專業群,更適合行業產業未來的運營發展和職業院校現有的組織結構,本文也以智能制造專業群為例,給出“合力論”的組群邏輯。智能制造專業群緊扣裝備制造產業鏈中零件加工、工藝方案設計、加工設備與生產線裝調等需要智能化升級的相關崗位(群),選擇就業相關度高、專業教學資源共享度高、專業優勢互補且能協同發展的專業組成專業群,包括: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電氣自動化技術、增材制造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智能控制技術,共5個專業。本智能制造專業群,以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為核心,應對加工工藝改進、非標零件設計、機電設備革新、工件精密制造等新形勢,促進產品設計與制造領域的技術進步,并培養該領域的新人才;以增材制造技術專業和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為支撐,應對試制樣品、定制產品和復雜工件等新需求,促進產品更新與增容領域的技術進步,并培養該領域的新人才;以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和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為著力點,應對自動化水平提升、信息化能力增強、智能化功能浮現等新發展,促進產品升級與創新領域的技術進步,并培養該領域的新人才。隨著智能制造專業群的建設,一方面,會培養出越來越多的新型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會對其他相關專業產生積極的輻射作用,進而推動相關專業和產業(如:熱能、化工、汽車、包裝、電力、電子,以及計算機、人工智能等)的共同發展。
以下從匹配對口產業、重構課程體系、培養創新能力和提升師資水平,四個方面對專業群構建進行探析。
在匹配對口產業方面,一個區域中的產業發展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職院校專業結構的調整方向。因此,匹配對口產業屬于高職院校展開專業群建設工作的重要前提[2]。在尋找和挖掘對口產業時,由于地理位置以及發展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不同區域中的產業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所以,高職院校應對自身所處區域的重點產業以及新興產業展開相應的調查和分析,然后再根據自身專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找出相應的對口產業。例如:高職院校為了開展“智能制造專業群”的建設工作,需要在本區域開展企業調研工作。而在開始調研之前,應先確定基本的調研思路,如:先分專業進行調研,然后再結合各個專業的調研結果,展開匯總提煉,進而初步形成專業群調研報告。此外,針對專業群構建的調研,需要注重面向能夠和行業產生緊密聯系的企業,而在企業性質上需要包括:行業內知名企業、研究院所以及中小型企業和初創企業等等。在調研對象的選擇上應包括:相關企業負責人、基層管理人員和一線工作人員等。在這些調研對象中,由于企業管理者對于產業鏈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調研過程中需注重對企業管理者展開深入調研,這樣能夠更多地獲取到有效的人才需求信息以及專業群構建精準度的相關信息。
在重構課程體系方面,高職院校進行專業群建設過程中,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屬于一項核心工作內容,通過對課程體系的重新構建,能夠優化資源配置以及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提升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果,保證高職教育的高等性以及職業性[3]。以智能制造專業群的課程體系重構為例,為了保證培養的人才能夠滿足智能制造行業的需求,首先,對新課程體系學時進行再分配。設計制造類所占比例為40%,加工裝調類所占比例為20%,系統控制類所占比例為40%。其次,構建專業群四進階課程體系,四進階課程體系由通識課、平臺課、專業課和卓越課,四類課程組成。通識課即基礎課,包括:《高等數學》《大學英語》《人工智能應用基礎》等;平臺課面向專業群,對于智能制造專業群來說,可以包括:《電工電子》《機械設計基礎》《工業機器人》等。專業課由專業群內各個專業根據自身需要而定;卓越課則針對前沿技術開設,但可以通過參加技能大賽等方式替換。另外,在新課程體系當中融入職業規范、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要素,如:在《就業指導》課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當中進行職業規范教育,在《工匠精神引領》課程以及《職業道德規范》課程當中補充并且完善有關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內容,從而對學生展開有效的教育引導,促使學生職業素養不斷提升。最后,要對專業課中的核心優質課程進行更新和建設。智能制造專業群核心能力一般對應的課程分別為《電氣控制與PLC》《數控加工》《增材制造技術》以及《機械制造工藝學》等課程。核心優質課程建設完成之后,高職院校需充分利用實驗實訓中相應的軟硬件資源來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進而不斷提升“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效果。
在培養創新能力方面,高職院校需要根據專業群的特點,設計切實有效的創新教育體系,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第一,將創新教育融入專業群課程體系,不僅要開設創新教育類的課程,組織相關講座和比賽;更要將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融入專業課中。另外,還要持續開展創新實踐,例如:基于一個專業群項目,大一開展市場調研,大二綜合利用專業群理論技術進行創新設計,大三完成項目報告。第二,以“產學研”結合方式助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引入企業進駐校園,學生在校可參與企業研發項目,在專兼教師的綜合指導下,達到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進而提高創新能力。第三,改進學生學業評價辦法,將創新實踐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提高創新實踐在學生整體學業中的比重,保障和激勵每個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參加一項創新實踐活動。
眾所周知,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提升師資水平方面,想要打造一個一流的高職院校專業群,一定先堅持“強群先強師”的思想,圍繞專業群布局,建成一個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第一,高職院校應注重教師素質的有效提升。對此,高職院校應積極主動地為廣大教師創造素質提升條件,鼓勵和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各種學術研討以及企業實踐活動,以此來不斷提升專業教師的各項業務水平。此外,還應注重開展產業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以此來不斷加強高職院校與各類企業之間的合作力度。第二,應結合高端產品以及產業高端的實際發展需求,利用海內外培訓、校企深度融合以及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建設等方式,來促使具備不同專業特長以及不同專業背景的優秀專業帶頭人形成良好的優勢互補,借此持續培養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在行業中有權威性的專業群帶頭人。此外,應不斷完善中青年教師到相關行業以及企業進行實踐鍛煉的良好長效機制,高職院校應注重選派中青年教師積極主動地走入到高端企業中去,要讓教師能夠掌握最新的各種生產技術,從而培養出一批具備專業群技術技能,可以改進企業產品工藝以及攻克生產技術難題的優秀骨干教師。第三,應注重構建教師發展中心,以此來不斷促進專業群教師職業化發展。高職院校應對此給予更高程度的重視,積極做好頂層設計工作,適應專業群教師成長的相應要求,充分體現出“雙高”建設背景下專業群教師發展工作的個性化以及專業化。第四,針對專業群構建的具體需要,對教師評價機制進行改良和創新,以此來不斷激發教師的內驅力。面對“雙高”建設的新形勢,高職院校應實施動態管理考核機制,尤其將專業群構建的考核結果與教師自身的績效工資、職稱評定以及職務晉升等方面進行掛鉤,在多勞多得的績效考核標準的基礎上,引導教師積極投身于專業群構建的進程中。
綜上所述,做好“雙高”建設中高職院校的專業群構建,一定要率先做好調研工作,匹配對口產業,使得專業群和崗位群精準對接,從而使高職院校專業群的發展得到基礎保障。其次,要結合調研結果,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構建,以此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優化和整合,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另外,還要加強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日后的職業發展具有足夠的動力。最后,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教師隊伍的前進步伐與專業群的構建進程保持同步,從而確保“雙高”建設中專業群的構建能夠落地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