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環
摘要:構建課堂“集體式個別化”;抓住課堂 “個別化核心要點”;提供課堂“多層資源支持”;推進課堂“集體化轉型”。
關鍵詞:培智學校 集體教學 個別化教學
一、問題提出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方案》中明確指出:“學校應全面推進個別化教育……”《培智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中幾乎每個學科在課程理念或課程實施建議中都明確提到了“個別化教育”。“個別化教學”則是實現個別化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如今“集體教學”仍作為培智學校最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也就是說,學生大部分個別化目標是要在集體教學下完成。為此,在集體教學中實施個別化教學,是學校實現個別化教育的一個重要表現。
二、核心概念
個別化教學是一種以適應并發展學生的差異性和個別性為主導的教學策略與設計。更具體的說,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需要、身體狀況等設計不同的教學計劃與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學資源,不同的教學方法和不同的評價方式進行教學工作,從而使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合適的教育,取得盡可能大的進步。
三、目標與內容
構建培智學校集體課堂教學中實現個別化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推進個別化教育,推進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每一個智障學生發展。
四、過程與結果
(一)建構課堂“集體式個別化”,打下個別化教學基石
“集體教學 ”“個別化教學”,兩個概念看似很矛盾,但從另一角度看,我們每一次集體教學實際上就是一個較大范圍的個別化教學。
1.把握集體“特性”,打好“集體式個別化”基礎
實現“集體式個別化”,就要全面了解班級內每個學生殘障程度以及認知水平等,再匯總歸納出集體特性。而“了解“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評估。通過評估,我們可以了解班里每位學生在這個學科各個層面的發展水平。匯總個體水平之后,就可以對班級整體性目標與內容的確定就有了依據和方向,從而制定出一個相對具體、明確的“同一”教學目標、內容。再返回到個體,挖掘 “同一教學內容”情境下各個體的具體目標,讓“同一內容”與“個體目標”建立密切聯系。
2.貫徹特殊“原則”,促進“集體式個別化”實現
智障兒童在認知上有普遍特性,如“感知覺”慢、“注意”易分散、“記憶”慢、“語言”發展遲緩、“思維”具體性等。針對這些“特性”,特殊教育心理學已為我們總結出了具有針對性教學原則,如功能性、補償性、直觀性、小步子、鞏固性原則等。而這個“集體式個別化”好不好,就看這些特殊原則是否貫徹了。
3.落地個別化“設計”,保障“集體式個別化”落實
根據每個學生水平, 在“同一”學習內容基礎上對其內涵和外延進行拓展,讓不同程度學生在已有水平上都能找到其“最近發展區”,讓每節課每位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案。我們發現,要落地個別化應做到:一要有明確、具體、適合的個別化目標;二要有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個別化內容;三要有多樣的個別化教學方法。
個別化目標是實現個別化教學的關鍵。而在緊密生活上,我們利用建構每單元“具體生活情境”來實現。如培智《生活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本單元有《我的一家》《我家真干凈》《電冰箱》三篇課文。通過綜合分析,提出本單元“主題”為“做家務,做爸爸媽媽的好孩子”。為了落實,我們進行頂層設計:《我的一家》,通過介紹父母、了解父母工作,讓學生感受到父母辛苦,知道“為什么做家務”。《我家真干凈》,通過和父母一起做家務,掌握做家務的本領,知道“做什么家務”和“怎樣做家務”。《電冰箱》,通過學、認冰箱,教孩子通過認識家庭的電器設備,學會更加主動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進一步知道“做什么家務”“怎樣做家務”。
教學方法上,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性,只有遵照其特性開展教學才能激發學習動能。針對智障學生普遍特點,我們把“情境教學”作為集體學習的主要方法策略。并挖掘出情境教學適合智障學生的“真、親、趣、多、動”五字妙法:“真”:即在課上出現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盡量是生活本真。“親”:展現學生身邊的人、事、物、景。“趣”:多手段、多舉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多刺激、多感官參與。“動”:即讓學生在操作等中學習。
(二)抓住課堂 “個別化核心要點”,促進個別化教學實施
1.參與——個別化教學的外在表現
通過實踐與觀察,我們提出五點建議。一是近:首先是師生身體近,老師容易觀察學生是否參與了教學活動,適時、適當對學生進行指導、提醒。其次是內容近:把學生現實生活當中的人、物、事引入到課堂中。二是動:設計活動,提高參與率。三是趣:對學生“心”的“勾引”,我們發現“興趣”規律:動態的事物;親切、熟悉的人、物、事;能讓學生動手的……四是用:用好輔助教師、家長等資源,讓教學更加靠近一對一。五是養:學生養成了一種學習方法或習慣,就會很好的參與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來。
2.區別——個別化教學的內在展現
個別化教學的核心就是從每個孩子能力、特點等出發,其雖然是內在的但也是有外在表現的,主要體現在:一是要求不同。如要求高、難度大,主要是針對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等;二是支持強度不同。如有的學生需要獨立完成,有的需要輔助完成等;三是評價不同。既包括評價內容也包括評價方式,如語言、肢體、食物等。
3.真獲——個別化教學的真正目的
培智課堂上老師們應該避免兩個問題:一個是“陪學”, 我們應該了解學生,把握好每個學生的進步點、提高點,給學生一個擴展的空間和機會。一個是“填鴨”, 我們要給學生思考、發現、實踐的機會,并把教方法、提能力、養習慣作為課堂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提供課堂“多層資源支持”,保證個別化目標達成
1.人力支持,讓每個學生都學到
人力資源主要包括老師、家長、同學。其中老師就是最大的人力資源,這個支持最重要的表現在學生出現問題能適時指導。老師要學會選擇時機以及時間把控指導,讓其他孩子不要長時間處在“等待”狀態。若班中有陪讀家長,要充分利用。
2.物力支持,促每個目標都達成
物力資源主要是教學用具。如體育課上的平衡木,逐步的從低到高,從寬到窄的變化,一方面體現了從簡單到復雜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給每個層次學生創造實現目標的機會。物力資源還能幫助學生完成“不可能”任務。如腦癱學生無法控制筆的走勢,而有卡槽的鏤空字卡,就能助他寫出完整字來……
(四)推進課堂“集體化轉型”,提升個別化教學品質
加強人與人之間協作,個別化教學才更有生機。差異既是阻礙,也是資源。利用差異,培養多個“小老師”“小助手”,增加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一要培養“助手”,讓“協作”成為可能,二要利用 “助手”,讓“協作”成為助力。
五、結論與思考
通過研究與實踐以及對百節培智集體課分析,認為實現“個別化教學”應:堅守理念,保證個別化教學行動方向;整體建構,促進個別化教學有效實施;善用資源,支持個別化目標達成。此外,在“集體”構成方面加強改革,盡力減少學生層次差異,多管齊下,才能讓個別化教學的光輝照亮每個智障學生前進的路。
參考文獻:
1.華國棟著《差異教學教學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
2.姜新生著《個別化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
3.陳云英著《智力落后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2
注:此成果為北京市通州區2018年度教育科學研究規劃重點課題 編號TZ201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