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娜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1-5042-6230
摘? 要:產教融合是國家促進經濟發展推動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是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最佳途徑。高職教育一直把立德樹人放在教育的首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但是實際工作中還是存在很多不足。該文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背景入手,解讀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和意義,通過總結會計教學經驗,提出會計課程思政新路徑,進而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和反思,最終構建促進產教融合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思路。
關鍵詞:產教融合? ?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改革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9(a)-0113-03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Accounting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LI Linna
(Accounting School of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a major measure for the country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t is the best way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lways placed Lide Shuren in the first place in education.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and profoundly answering the nature question of "cultivating what people, training peopl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in practical work.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the account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By summing up the accounting teaching experience, it proposes a new path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counting courses, and then evaluates and reflects on the teaching effect. Finally, a new idea of cultivating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that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will be constructed.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research
1? 課程思政研究背景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將專業課程與思政觀念融合,需根據專業課的教學內容、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挖掘思政元素,進行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2?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內涵解讀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1 主思想—— 三全育人
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導思想。在三全育人的指導思想下,課程思政建設才能無缺口、無遺漏、無弊端的良好運行,最終達到教育的本質目的。
2.2 主力軍—— 教師隊伍
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教師隊伍作為主力軍要起到協同和引領的作用。專業課程的教師不僅要對學生授之以漁,還要對學生授之以德,專業課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專業技能,還要幫助學生學會做人,真正做到教書和育人的完美結合。
2.3 主戰場—— 課程建設
在對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中,專業課程本身的思政因素的挖掘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戰場。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社會責任等因素融入專業課教學中,這是課程思政建設最值得思考的地方。
2.4 主渠道—— 課程教學
課程教學是檢驗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是否科學合理的主要渠道。可以通過教學團隊、教學資源、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制定全面推薦課程建設的教學策略。
3?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偉大意義
課程思政旨在幫助學生從國家和社會組織層面認識會計工作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養成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培養學生養成熱愛勞動、遵守時間、嚴謹認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具有法律意識、信息素養、工匠精神、創新思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強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引導學生在工作中做一名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2]。在學生的啟蒙教育階段,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尤為重要,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能規范學生的職業行為和操守,為其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扎實的基礎,將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4?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會計課程思政設計思路
4.1 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會計教學主線
為了將會計教學與思想政治觀點有機結合,根據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和會計教學內容,深度挖掘與思政觀點相融合的元素。
4.1.1 家國情懷
包括黨與國家的政策指導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堅持等。
4.1.2 個人品格
個人品格具體包括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和智力三方面。具體來說,道德情操包括社會道德、個人道德和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健全人格包括思想、情感、態度、行為、心理、哲學、藝術、性格、體質等;智力包括觀察、想象、思考、判斷、推理、邏輯思維能力等。
4.1.3 科學觀
包括認識論和方法論、求真務實、開拓進取、鉆研、毅力、勤奮、視野、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學術誠信等。
4.2 把握思政方向,修訂會計人才培養目標
在實施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過程中,要根據思政方向,修訂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在會計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思政育人目標。重點突出會計專業要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具備政治素質、人文情懷、職業道德、工匠精神,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面向出納、會計、財務管理、審計、智能財務等會計相關崗位,適應會計及相關崗位工作要求,不做假賬,不做錯賬,熟悉會計準則和單位會計制度,懂技術、精核算、通稅法、善理財、長分析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型、技術型技能人才[3]。
4.3 結合思政要點,調整會計教學途徑
會計教學的實踐途徑主要是由會計課程標準、會計教學內容、會計教學目標會計教學方式等體現的。
在思政觀點的引領下,教學工作者在會計專業課程標準中的課程性質和定位、課程設計理念、崗位要求和素質目標等方面,都根據課程思政做了相應調整。
在會計教學內容方面,根據會計專業課程各章節內容,梳理知識點,提煉每個知識點的課程思政元素,尋找切入點,設計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知識點的方式。
在會計教學目標方面,將原有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為主,素質目標為輔的模式打破,重塑會計教學目標,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齊頭并進,讓學生在懂知識、會操作的基礎上,注重職業素養、職業操守,更好地服務于會計工作。
4.4 研究思政過程,做出會計教學策略
會計教學的應對策略具體包括:教學團隊、教學資源、教學評價和教學模式等方面。
在教學團隊方面,成立高水平、高效率的課程師資團隊,這個團隊要深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先進思想,分享立德樹人的教學案例,采用集體備課、交流心得等方式做業務交流,同時及時發布每日工作任務,教學案例和職業素養的要求。
在教學資源方面,要建立數字資源庫,主要包括構建實訓平臺,制作教學動畫和教學案例庫的修訂。
在教學評價方面,我們形成六維評價,分別從專業知識、崗位技能、通用能力、職業素養、信息素養與思想政治素養等方面進行評價。
在教學模式方面主要啟動任務驅動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課堂內外結合教學、學校社會聯合教學的方式。
5?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難度系數較高。教師不能單純只從學生層面去衡量教學效果,因為考試可以衡量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但是學生價值觀念的轉變程度如何,在缺乏比較有效的衡量標準和方式下,教師就難以定性[4]。因此,在高職院校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方面,可以分為以下3個層面。
5.1 學生層面
會計專業課程與思政觀點融合會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會使他們的職業責任感、民族使命感增強,職業素養也會不斷提升[5]。具體來說,對學生層面課程思政效果的衡量標準,可以從專業知識、崗位技能、通用能力、職業素養、信息素養與思想政治素養等方面來評價。
5.2 教師層面
通過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教師的職業責任感、使命感、個人思政素養會明顯提升,激發教師的授課熱情和教學信念,促進教學相長。
5.3 教學層面
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改變了過去傳統的會計課堂,改進了原有死板無趣的會計授課形式,上課氣氛更加活躍,教學形式更加靈活,課程內容也更豐富充實,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6?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會計課程思政教學反思
高職院校會計課程思政實踐中,教師要知道“三不得”。
6.1 大張旗鼓要不得
在實施會計課程思政過程中,教師要“潤物細無聲”,不應該和學生講大道理,大張旗鼓地從教學形式上顯示“此處教學插入思政觀點”,一旦這樣很容易造成會計專業知識與思政觀點銜接上的界限,會讓學生有畫蛇添足的感覺和印象,這樣反而使得思政觀點不好融入,不利于起到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會計專業思想意識的效果。
6.2 長篇大論使不得
在實施會計課程思政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杜絕長篇大論。教師要分清主次,明確會計專業課程中穿插思政觀點的目的,主要是讓思政觀點服務于會計專業課程,讓思政觀點在循序漸進中發揮思想意識形態的教育意義,而不能讓會計課程“跑題”,也不能讓思政教育喧賓奪主[6]。
6.3 實施成效急不得
在實施會計課程思政過程中,教師不能急于求成。教育育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可以只爭朝夕的努力,但是不能求得一朝一夕的成功。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需要時間和教育信仰的配合,才能打磨出最好的教育成果。
7? 結語
在新時代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融入課程思政觀念,無疑是教育的改革和一項重大的發展創新,這是一項艱巨而漫長的任務,需要高職院校定位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會計專業教師的思政和專業素養的提升和引導,更需要對傳統會計專業教學的改革。
參考文獻
[1] 李玉英.探析高職高專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56-58.
[2] 宗楠.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協同體系探索[J].林區教學,2020(8):55-58.
[3] 陳華,黃吉豐.在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20(40):77-79.
[4] 石建平.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8):228-229.
[5] 石筠.基于高校思政課融入中國特色文化資源教育的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10):352-353.
[6] 程德慧.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9(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