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物理概念是學習其它物理知識的基礎,概念是反應事物客觀本質的和共同特點的總結,只有理解了最為基礎的物理概念,才能夠更為深層次的學習物理學中的定理、原理、定律等復雜知識。因此,物理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最為基礎的物理概念,把基礎打牢,采用更加多元素的方式引入物理概念,從感性和理性兩個層面更為深刻的認識物理概念,多角度闡述物理概念所表示的意義,并舉出具體的例子加深同學們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關鍵詞:高中物理;概念教學;多元素
學生能否在當下學好物理概念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之后能否學習好物理,可以說大多數物理基礎題目都是從物理概念延伸出去的,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依據,決定了學生今后在生產和生活中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起跑線的高低,以下將會從概念的引入、了解物理概念含義等幾個方面具體闡述如何進行高中物理的概念教學。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任何教學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都能夠大大增加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學情境往往能夠使人們的大腦最快速的融入其中,開闊視野,大腦更快速的做出反應。特別是一些本身就生動有趣的情境,更容易調動學生的情緒,吸引注意力,使學生求知欲增加,跟隨老師的思緒主動探索。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求物理老師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能夠熟練掌握每一個物理概念的前世今生,對各物理知識之間的關系能夠做到了然于胸,了解一些物理小故事。可以借助于物理實驗,物理器材保持同學們的新鮮感;介紹物理小故事,引入概念;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例如,在講述“力的概念”時,老師完全可以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進行引入,如:手打在墻上,自己的手也會感覺到痛;磁鐵會吸引磁塊;腳踢足球,足球向前滾的同時腳也會感覺到向后的力。對這些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概括總結就會發現他們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的是力,可以把力定義為:物體和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要使學生明白最為關鍵的一點,力是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產生的,兩個孤立的物體是不會產生力的,只有相互接觸,發生相互作用才會產生力。
二、從感性認識層面理解物理概念
每一個新的物理概念都代表對一個新的物理現象的研究,所以老師可以盡可能的做實驗,通過實驗幫助學生更加形象的認識新的理念。至于老師的實驗要做到什么程度、做多久,這就要看學生對于研究對象的認知程度,至少要認清楚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不能當時模模糊糊,回憶起來一片朦朧,因為觀念是形成概念的一個基礎,如果觀念不清,或者說初始觀念是錯誤的,那對于概念的理解就會有一點難度。為什么有的時候同一個展示過程,有的同學能夠形成正確的觀念,對概念有一個大概的認識,而有的同學卻發生了偏差。因此,老師在做實驗過程中可以適當的加以引導,幫助同學們產生正確的認知,闡明每一個物理概念的形成意義,而不是強行的灌輸,要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讓學生能夠在自己大腦中用物理語言對概念下定義。
例如,在學習“電路及其應用”相關內容時,老師就可以把電線、小燈泡、電流表等實驗器材帶到班級,讓同學們先認識基本的器材,然后通過具體的實驗讓同學們認識到什么是電流,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可以通過電流表進行計量,抽象認識電流的概念,通過線路具體認識什么是串聯,什么是并聯,什么是電源,什么是電阻。仔細觀察電源、電阻的結構,怎么接入電線。老師可以緩慢做實驗,讓同學們有一個思考、接受的時間,能夠隨著老師實驗的進程進行思考,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電路中的相關概念。
三、正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每一個物理量都有其產生的背景和意義,物理概念的內涵是反應在物理現象、物理過程中的一種本質特征,是區別于其它的事物的本質特征;物理概念的外延是指在此物理概念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延伸,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條件下所做的實際應用。學生只有在充分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學習物理公式、定理等,否則接下來的學習學生會感覺到很吃力,甚至根本進行不下去。
例如,在學習“慣性”時,學生總會因為大腦下意識的印象而產生認識上的錯誤偏差,總會認為慣性是運動的物體所特有的,而忽略了慣性的本質,其實慣性只是一種物體所具有的屬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并沒有關系,只與物體質量的大小有關。緊抓定義,深刻理解,才能正確理解在定義的基礎上適當延伸的題目,不會被表面所迷惑。
總而言之,對于物理概念的教學,應該采用多種方法,不同的概念采用不同方法,掃清同學們前進路上的障礙,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精準抓住核心,深度把握,為接下來的物理知識的學習打下牢固基礎,能夠構建屬于自己的物理知識框架。
參考文獻:
[1]白志賢.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學的實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21.
[2]牟懷廣. 物理核心素養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J]. 教育實踐與研究(B),2021,(06):44-46
[3]鐘彬偉. 信息化語境下的物理概念教學的課堂重構[J]. 學苑教育,2021,(22):31-32.
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第一中學 陳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