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德華,王萬喜
(長江大學 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園林設計初步》是風景園林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對學生設計思維的重要啟蒙,甚至關系到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16 條規定:“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須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從法律的層面確定了專業基礎課的學習重要性。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結合該學校風景園林專業特點,明確教學目標,結合其他院校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成效,在教學手法及教學過程進行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是風景園林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是集美術、構成、制圖、園林史、園林藝術、植物造景、景觀手繪表現等課程內容的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園林專業教學總體布局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啟示作用[2]。該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園林設計的基本表現技法、基本技能和園林藝術知識,還要求學生會分析身邊園林設計的特點并能夠進行簡單的園林設計[3]。
教學目標是指在一定階段內對教學活動的領域、項目及所能達到的層次和結果等的預期規劃,是對國家高等教育目的、學科及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落實[4]。“新工科”背景下的風景園林專業,要求學生必須有獨立思辯能力、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因此通過該課程學習,培養學生掌握經典園林案例分析能力,了解園林設計的基本表現技法,熟悉園林設計的基本步驟和技能,完成1-2套園林項目方案設計的能力,達到風景園林專業設計入門的目的。
長江大學根據本校風景園林專業特點,設置《園林設計初步》課程總學時為 64 學時,其中理論學時32,制圖實訓學時32。課程安排在第三學期的前半學期,同期學習《景觀手繪表現技法》《風景園林設計原理》,后半學期學習《電腦輔助制圖》。學生學習設計初步課程之前完成《園林美術》《中外園林史》《園林工程制圖》三門課的學習。
理論學習內容分為三大模塊:設計概述部分(園林類型、造園元素、設計步驟);設計初步部分(案例分析、地形設計、水景設計、植物造景、園路設計);設計表達部分(圖紙類型、圖紙繪制)。
制圖實訓內容分為三大模塊:臨摹抄繪(設計平面圖抄繪20幅,規格A4);單項設計(地形設計3幅,規格A4;水景設計3幅,規格A4);綜合設計(校園教學區地塊90 m×70 m景觀規劃設計方案平面圖6套,規格A2)。
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來達成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5]。《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是風景園林專業的第一門園林設計類的課程,學生沒有園林項目設計和設計表現的實踐經驗,通過對案例的分析總結,可提高學生對園林設計的認知和設計能力,奠定了學生對園林景觀設計的技能基礎。
案例的選擇是案例教學法的關鍵,而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是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根基,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6]。收集典型案例,建立案例庫,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案例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的過程,通過設定主題→提出問題→查閱資料→案例選擇→分析總結→創意創新→應用提高等七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為了加強學生對案例的理解,筆者上課時要求學生對自己選擇的經典案例進行詳細抄繪。針對案例進行討論分享,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深度學習,學生能在原案例的基礎上進行舉一反三進行拓展設計,以更好地明白和理解知識點。
“對分課堂”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即將課堂分為教師講授(presentation)、學生自主吸收(assimilation)和課堂討論(discussion)3個教學環節[7]。“對分課堂”把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和“思”結合起來, 強調先教后學的同時, 也通過討論式課堂形式強調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8]。
作為設計類課程,申請該課程采用4小節連排模式,每小節45 min。每次課程都會設計典型性教學專題,針對這個專題,講授相關的理論知識,然后啟發學生查閱資料,列出問題,參與時時互動。在2個小節之間安排30 min同學們互相交流學習的活動,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能提高教學效果。
比如設計校園一塊綠地,主題為營造學生讀書學習的環境,讓學生思考設計需要考慮哪些方面(聲音、光照、設施、空間等等),學生查閱資料,可以自由發揮相互討論。通過研討式教學,答疑解惑,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思考的能力。
根據往年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生初步設計面臨幾個問題:一是設計主題不明確;二是設計內容不清晰,二是景物尺度不合理,四是景觀效果沒把握。針對這些難點,借鑒施行賴瑛博士提出的仿效式設計教學法。讓學生進行臨摹訓練,對設計有個初步印象,是一種入門訓練。結合案例教學法,素材可以是往屆學生的優秀作品,也可以是網上下載的優秀快題設計作品。在實踐過程中分二次作業實施,第一次照原樣抄繪,抄繪過程訓練體會景物的內容和景物的尺度,第二次是在抄繪的基本上改原來的設計,可以是構圖形式的改變,比如把原來的規則式改成自然式;也可以是內容風格的改變,比如把原來的傳統中式園林改成日式園林等等。作業訓練讓學生初步體會設計的過程,通過學生進行仿效式設計訓練,可以讓學生快速入門,體會設計的快樂。上課時戲稱這個過程為“老瓶裝新酒”和“新瓶裝老酒”[9]。
項目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在追求項目成果的過程中,通過項目實踐掌握系統知識技能的教學方法[10]。實施過程一般包括提出任務、探究任務、實施任務和評價任務四個環節[11]。
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園林初步設計能力,分解園林設計過程中學生所必須掌握的知識能力,設定一系列項目任務。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并完成既定的項目任務,通常把項目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可操作的任務,一項項完成,最后疊加已完成的項目組合完成大的項目任務。比如,該課程的最終項目任務是完成校園教學區地塊90 m×70 m景觀規劃設計方案平面圖6套,把該任務分解成地形設計、水景設計、植物造景、園林建筑藝術布局、園路規劃設計等5個子項目。針對子項目設計又分為設計方法、設計步驟、設計表現三個小節點,然后分步實施完成各個子項目,達到最終完成的教學目標。在完成各個項目時講授相關理論知識。從往年的教學經驗中發現,學生完成第一套設計方案時都比較困難,完成第一套后舉一反三,后面的項目任務完成都會思路清楚,完成項目任務的時間會比較短。
以項目驅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鉆研得出問題的答案。運用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
《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涉及面比較廣。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只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易導致學生學習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學生會產生倦怠的情緒,上課氛圍沉悶,在課堂中容易開小差。新的教學方法實施后,增加了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從原來的課堂以教師為主體,逐漸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為主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習興趣大增。
“不剝奪學生犯錯的權利”是筆者在授課的過程中一慣的主張。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也是積極鼓勵學生多思考、多畫圖、多設計,學生一旦動手設計,就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犯錯就改才能進步,學生不動手實訓就沒犯錯的機會。“對分課堂”教學法的應用,教師能實時發現學生的錯誤,然后指導解決方法,學生自主完成問題的解決。在“一做會錯,一錯就改,一改就進步”的指導思想下,每次上課都會安排一定的項目計劃,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運用多元化、開放性的教學方法進行施教,轉變學生被動去學為主動探究的情形。師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也能發現每位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能力可以安排針對性的訓練目標,做到因材施教。學生的交流互動也能減輕教師的勞動量,提高教學效率。“對分課堂”教學法的應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形成良性的師生互動關系,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019級的風景園林專業的《園林設計初步》結課,全班20位學生全部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課程結束把所有同學的A2設計圖紙進行為期5 d的課程作業展。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對下一屆學生起到了啟示和示范作用。
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講授的多,學生理解的少。教師也很難發現學生什么方面的不足,沒辦法做到因材施教。案例法教學可以使學生快速入門,掌握園林設計中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意創新能力;“對分課堂”教學法的應用,能實時發現學生在制圖過程的不足,及時反饋學生在實訓中出現的問題;“仿效式設計”教學法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快速完成同一項目不同方案的設計能力;項目驅動教學法的運用,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積極性,教學目標明確,學習針對性強,達到促學促教的效果。
通過這些教學法的運用,使實現沉浸式教學有了可操作性,教學方法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課堂環節的參與度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