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杏安 呂曉靜 吳躍華 蔣旭紅 閻杰 舒緒剛 陳循軍 鄧湘玲
摘 ?要: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作為廣東省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近代民主革命家廖仲愷先生的農業高校,積極響應黨和國家有關課程思政工作的部署,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文章以應用化學專業被我校立項為課程思政示范建設專業為契機,從專業建設角度,探索和思考以國家和學校的方針政策為導向,將課程思政設計、融入專業發展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讓思政育人和思政內容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讓專任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時,有制度可循,有方法可依,把工作有效地落到實處,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讓應用化學專業在化學化工學院乃至我校課程思政建設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關鍵詞:應用化學專業;課程思政;專業建設;人才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3-0073-05
Abstract: As 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 commemorate the great patriot and modern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 Mr. Liao Zhongkai,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ctively responded to the deploy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on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a and vigorously promoted it. In case of Applied Chemistry major approved by our school as a majo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a, this article mainly aimed to explore and think the thinking way and programme of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a during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policy of State and our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hich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lie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All these can make teachers have instructions and methods to follow when they carry out the teaching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a, and achieve the overall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ake the applied chemistry play a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a at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r even in the whole university.
Keywords: Applied Chemist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a;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全體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思想政治意識和價值觀全面滲透、融入到各類課程的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個環節,促進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實踐等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充分結合并產生協同效應,踐行全員全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機制,用知識體系教、價值體系育、創新體系做,傾心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1]。當前,國際政治形勢復雜多變,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滲透呈現強化趨勢,加強我國高等教育課程思政建設和思政政治理論教育越發重要,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及指導意見對高校課程思政的育人地位和工作開展做了重要指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指出:“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學校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要位置”“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2]。系列文件對高校育人工作從指導思想、總體規劃、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等方面做了明確的指示。因此,課程思政承載著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教育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近年來,各高校和教研機構圍繞課程思政建設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注重案例教學融入課程教學過程,在專業知識講授中引導學生感悟這些案例的思想內涵,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完成課堂德育[3],或者在教學大綱和教學實施方案制定過程中,通過對章節知識點的歸納和拓展,凝練出相應的思政主題和切入點[4];另一方面提升師資隊伍課程思政教學水平,從教學團隊建設、教學理念、思政能力培養、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入手,引導教師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注重思政內容的融入[5]。這些研究從教師培養、教學團隊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方案,讓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推動了課程思政改革和建設。然而,教師思政水平和能力有差異,不同課程思政映射點凝練難易度、思政元素豐富性多樣性也不同,課程思政措施的實施效果也會不同。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是某門課程或某個專任教師的工作,要想讓課程思政真正起到立德樹人的效果[6],必須由學校層面總體規劃,學院專業層面積極推進,最終由任課老師有效執行,并形成協同持續改進機制。其中,專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理解學校的各項政策和規劃;另一方面,組織任課教師將學校政策實施到位。所以,專業建設在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7]。
一、應用化學專業建設課程思政示范專業的優勢
化學化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被遴選立項為建設課程思政示范專業,以期在本院乃至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工作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因其具有比較突出的優勢:(1)應用化學專業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方面比較成熟,是我校優秀省級特色專業,在同類院校里有長足的影響力;生源質量一直較好,畢業生就業率高,作為課程思政示范專業,其在校內外必然形成很好的示范作用,產生廣泛的影響力;(2)應用化學專業一直承擔我校食品、動科、動醫、生物、農學、園林、給排水等學科/專業化學類基礎必修課程,比如通用化學實驗、有機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大學化學等,課程思政融入基礎課,育人影響面廣,容易在全校各專業形成課程思政示范效應;(3)應用化學專業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常識性和應用性,就業范圍廣,能夠在化工、環保、食品、醫藥、農藥、獸藥、材料、能源、商檢、外貿、公安、消防、衛生、輕工、儀器等領域從事產品研發、工藝設計與改進、分析檢測、過程監控及技術管理、實驗室管理、市場營銷等工作,因此其思政育人社會效應廣而深遠;(4)應用化學是多數學科的基礎,因此其專業課程多數具有典型的學科交叉性,這令課程中融入思政內容的形式、模式和教學方法更靈活多樣,且學生和教師都不容易感到刻板和乏味;(5)應用化學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思政育人功底深厚。本專業專任教師100%具有博士學位,60%為中共黨員;(6)應用化學專業擁有兩個省級教學團隊和兩個校級教學團,基層教學組織完善,教師們經常以課程組或團隊形式集中備課、交流、分享和討論,能夠統一教學理念和模式,有利于課程思政內容、形式和融入模式的分享和推廣。
二、應用化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和舉措
(一)應用化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
(1)通過課程思政全面融入應用化學專業課程體系,將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傳統文化等思政內容元素融入化學專業課程。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從事本專業的職業興趣,形成專業職業道德。充分認識我國化學相關領域或行業的優勢和存在的卡脖子問題及其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樹立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家國情懷和科學素養的化學類應用技術人才。(2)以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和實踐課程平臺中數門代表性課程為課程思政建設示范,“以點帶面”推廣到所有專業課程,與通識課平臺的專業思政課程一起,構建“思政”貫穿始終,充滿“思政味道”人才培養課程體系。(3)培養一批業務水平高,思政意識強,思政育人能力高的課程思政專業教師。以“課程思政”為載體,發揮每一名化學專業授課教師及每一堂專業課的育人功能,不斷探索“化學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途徑,讓化學專業課程上出“思政味道”,讓專業教師挑起“思政擔子”,讓立德樹人“潤物細無聲”,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二)應用化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舉措
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和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立足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總目標、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工作。根據學科及專業課程的特點統籌規劃,整合課程思政教育資源,踐行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理念,統一本專業授課教師的育人思路,才能保證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連續性和系統性。鑒于此,我們應用化學專業把課程思政示范專業建設融入專業建設過程,開展系列工作措施。
1. 構建思政育人貫穿其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強化專業課程的思政內容建設
把思政育人融入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同時把思政育人目標分解成培養要求指標點,融入到畢業要求一級和二級指標點,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思政育人貫穿。以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和實踐課程平臺中的通用化學實驗、有機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天然產物化學、應用生物化學等數門代表性課程為課程思政建設示范,“以點帶面”推廣到所有專業課程,與通識課平臺的專業思政課程一起,形成思政育人貫穿其中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成立課程研究小組,授課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說課等方式,打破原有的學科思維束縛,術道結合,深入拓展教學內容。同時,對照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支撐點,將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知識進行科學有效的整合,全力挖掘蘊含于課程中的顯性及隱性的思政教育資源。針對化學類課程教學大綱,圍繞專業知識、技能、應用、創新創業、國內外研究現狀、行業趨勢和發展瓶頸等,將課程的章節內容或知識點與對應的思政點形成一一映射,引導學生在專業視域下認識行業領域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以及社會熱點問題,感受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愛國情懷,促進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四個自信”。讓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又能受到課程思政的熏陶,實現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二者的有機統一。
2. 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大綱和評價體系
組織應用化學專業教師修訂專業課程教學大綱,把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教學大綱和課程評價體系,具體措施是把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思政內容元素或主題,列入“課程思政”重點建設的12門專業課程的教學大綱,為專業教師的思政教學提供指引。在課程考核的平時成績中設立思政學習考核指標,主要包括小組討論和問題回答的思政體現程度等,期末考試與思政內容相關的考核題目占總分數的5-10%。考查型的課程,包括實習和實訓,把課程思政融入課程論文或實習報告內容中,并以此作為重要的評分指標之一。教師教學評價方面,完善教師教學評價的思政考核指標,在學院教學督導小組和同行聽課評價表中融入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點。同時,在學生教學評價體系中,也可融入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點。最終,讓“思政味”充分體現在整個教與學的評價體系,提高師生思政育人和學習的認識。
3. 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與手段
提升專業教師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針對不同“課程思政”的講授內容設計對應的教學方式。如天然產物化學課程,在不同章節播放弘揚中華中醫藥文化的視頻,展示各種天產物發揮重要作用的歷史事件,包括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瘧疾等。也可讓學生按小組選擇老師設計的含有思政元素的主題,收集材料,制作PPT演講討論。另外,結合在線開放課程或混合式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把課程思政主題的相關視頻,嵌入到對應的章節,實現專業知識教學和課程思政教學融合在線化。目前本專業的天然產物化學在線課程在原來的基礎上,正按照這個設計思路進行修改和補充。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學生對教學環節的參與和思考,實現專業知識、社會責任、價值認知的統一,以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專業情懷、社會擔當以及未來思維。
4. 構建化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
現代教學信息技術已逐漸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目前我校應用化學專業,多數專業課程的教師已將超星、智慧樹等在線課程平臺的資源運用于課前、課中和課后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都開始有意識地建立各種教學資源庫。因此,可以鼓勵教師根據各門專業課的特色,分別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方案、教案,挖掘整理課程思政元素,收集思政案例、視頻及其他素材等建立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教學視頻和案例要有效結合化學相關領域的社會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相映射,而且需充滿思政元素,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正確價值觀,突出思想道德追求、優秀傳統文化、科學精神、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等方面。然后,應用化學專業統籌組織本專業的所有專業課程,建立化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而且每年更新一次。專業內部每年開展一到兩次思政課程建設研討教學活動,組織專業課教師集中討論、學習和評選優秀思政案例,達到優秀課程資源共享的目的。
5. 發揮專業教學團隊的優勢,逐漸形成虛擬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
我校應用化學專業擁有實力雄厚的教學團隊,有兩個省級教學團隊和兩個校級教學團隊,分別是基礎化學教學團隊、校企協同培養教學團隊、天然產物類專業課程群教學團隊和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團隊,團隊教師經常集體批改作業、備課和討論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針對或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有關問題進行充分交流和資源共享,有助于課程思政建設的改革和推進。在原有的教學團隊基礎上,以課程思政建設課程為核心,形成課程思政建設課程群,合理利用本校思政資源,邀請專業的思政課教師一起授課,與專任教師組成虛擬型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或課程思政教研組,比如基礎化學課程思政教學虛擬團隊(教研組)、化學專業課思政教學虛擬團隊(教研組)。避免專任教師在課程思政工作中單兵作戰,要加強團隊之間的探討交流,構建起課程思政的交流平臺,通過團隊間的交流,分享好案例、推廣好模式,幫助專任教師解決困惑。
6. 重視專業教師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
專業教師是課程思政育人的主體,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要素。定期組織教師進行自身思想和思政育人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系統培訓和學習尤其重要,一方面可不斷提高教師思政政治意識和水平,同時豐富教師的思政理論知識,充實思政資源。只有教師就課程思政工作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統一的育人理念,才能更好地推進和落實本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工作。具體措施可以采取“引進來和送出去”相結合的模式,包括不定期邀請校內外課程思政專家給本專業教師作專題講座,定期送專業教師出去參加國內相關的培訓或教學學術研討會。另外,不定期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研討。結合系年度校內和校外教學活動,每年開展1-2次全系性的課程思政教學研討和交流,每位骨干教師就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課程設計、心得體會以及遇到的問題等方面進行總結分享和深度探討。把已有成果固化,把存在問題改進,統一本專業授課教師的育人思路,加快課程思政建設的步伐。
7. 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黨建有機結合
學院黨支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思政文化宣傳的重要窗口。可充分利用黨支部的優勢資源,在開展黨支部活動時,有意識地將黨建和專業建設結合起來。比如教工黨支部組織外出活動,除了到紅色愛國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外,可以同時結合專業特點,選取部分優秀大型化學化工企業、研究機構等作為參觀學習點之一,同時利用學院網站、院報、展板和微信公眾號等媒介結合黨建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典型案例的宣傳,營造良好的課程思政氛圍。使教師意識到,高校專業建設和黨的建設并不是相互孤立的,通過黨建,使專任教師充分樹立“四個自信”,另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效果,使老師和學生沉浸其中。同時,可以充分發揮教工黨員的先進帶頭作用,樹立先進典型,產生優秀案例。
8. 落實實踐教學環節的思政教育
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專業認識和認同的有效途徑。通過實地和現場,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操技能、職業素養。我校應用化學專業實踐環節按照實施時間順序主要包括勞動課、鄉村振興社會服務、認識實習、校內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和創新實踐等。這一教學環節課程思政元素更加豐富多樣,更接地氣,學生更容易接受和領悟,更容易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比如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學生進入實踐基地企業,現場經歷、體驗和感受企業的生產、運營和管理,了解我國企業生產裝備、技術、管理的優勢和短板,結合企業導師從行業發展和現狀等角度的分析介紹,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通過以上舉措,將課程思政全面融入到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將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傳統文化等思政內容元素融入應用化學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良好的家國情懷和科學素養的化學類應用技術人才。
三、結束語
目前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多數側重在課程層面,即把思政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也取得了較好成效。然而,不同專業和課程的學科特點和背景不盡相同,教師思政意識和水平也有差異,課程思政落實程度和效果也會不盡相同,還需要從專業層面到任課老師形成協同機制,方能保證課程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本文結合我校應用化學專業建設,提出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和舉措:在專業建設的頂層設計中將課程思政目標、規劃和內容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資源建設等具體工作;同時,加強師資隊伍思政能力提升,構建跨專業和跨學院的虛擬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把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與黨建結合等。不同專業可參考這些思路和舉措,結合自身學科及專業課程特點統籌規劃,整合課程思政資源,統一教師育人理念和思路,逐漸形成思政育人的長效機制,更好地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承春,喬娟,楊晨茹,等.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升“三全”育人質量[J].高等農業教育,2020(3):42-46.
[2]石書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創新的課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5-20.
[3]史鵬,冉瓏,李素儉.以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為案例的問題導向式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微生物學通報,2020,47(8):2603-2609.
[4]張天航,張鵬,鄭元勛,等.高校土木工程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探索[J].高教學刊,2020(19):172-174.
[5]劉漢平,張秀梅,栗軍,等.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建設探究[J].高教學刊,2020(18):153-156.
[6]花麗,彭海靜.高校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問題及對策探究[J].科教論壇,2020(6):67-69.
[7]劉名果,任新會,李新營,等.電子專業建設中課程思政改革的頂層設計研究[J].高教學刊,2020(23):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