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榮 徐歡 郭冰 余騰 李明建 趙長勝

摘 ?要:鑒于現有研究對GNSS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思政的系統性研究成果還較少,為推進該課程思政建設,對其進行了系統研究。在分析本課程北斗系統大國重器、系統大國工程應用、實踐教學體系等開展課程思政所具備優勢的基礎上,注重打造“專業+思政”課程教學團隊,根據課程特點制定了課程德育目標,從課程知識、思政元素、思政教育目標等方面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在課堂育人、線上育人、考核育人等方面制定了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通過系統的改革與實踐,形成了良好的教風學風,提升了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優秀的教學成果。
關鍵詞:GNSS;課程思政;課程德育目標;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3-0169-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results on course education of GNSS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urse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it has been studied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course education in this course, such as the power jack of the Beidou system,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the power jack,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cus on building a "profession +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tea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the moral education objectives of the curriculum are formulated. The integration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determin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knowled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and the education methods and carrier approaches are formulated in classroom education, online education, and assessment education. Through systematic reform and practice, a good styl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has been formed, students' values have been promoted, and excellent teaching results have been produced.
Keywords: GN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moral objective of the course; integration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method and carrier way
GNSS的全稱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目前主要包括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盟的Galileo。GNSS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測繪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本課程學習內容主要包括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及其應用、衛星運動基礎與位置計算、衛星信號與導航電文、靜態定位、動態定位、GNSS在控制測量中的應用[1-3]。
雖然已經對GNSS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思政進行了一些初步研究,如文獻[4-5]分別將愛國主義教育和“四史”教育融入課程教學中,但目前對該課程思政系統進行研究的文獻還未見報道。為貫徹落實教育部、江蘇省教育廳和宿遷學院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的文件精神,系統推進GNSS原理及其應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本文將從GNSS原理及其應用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所具備的優勢、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打造、課程德育目標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等方面系統進行研究,為GNSS原理及其應用課程的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一、本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所具備的優勢
(一)北斗系統大國重器優勢
北斗系統為我國航天史上規模最大的工程,歷經二十六載風雨兼程,于2020年7月31日正式建成開通。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了建成開通儀式,高度肯定了北斗系統建成開通的重大意義和輝煌成就,并提出了“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6-7]。測繪人是北斗系統重要的建設者和應用者。新時代北斗精神中蘊含類型豐富、數量眾多的思政元素,是思政元素與本課程融合育人的有效平臺。
(二)系統大國工程應用優勢
GNSS已在工程建設、地球科學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如港珠澳大橋工程測量,徐宿淮鹽高鐵工程測量,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工程測量,珠峰高程測量等。工程測量工作的完成需要工匠精神,各種典型工程案例是思政元素與本課程融合育人的有效載體。
(三)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優勢
根據課程的認知規律設計實踐教學環節,按照“四層次”技能(基礎實踐技能、專項實踐技能、綜合實踐技能、創新實踐技能),構建了由課內實驗上機、課程實習、專業綜合實訓、課外科技訓練四個模塊構成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以任務為驅動,通過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過程進行實施,實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漸進性和職業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實踐教學是思政元素與本課程融合育人的有效手段。
二、打造“專業+思政”課程教學團隊
(一)課程教學團隊人員組成
將本課程專任教師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進行結對,協同開展課程思政改革與實踐。組建了結構合理,政治素質高,職業道德好,事業心責任感強的課程教學團隊。團隊現有成員6人,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專任教師負責修訂教學大綱,撰寫教學設計、教案和典型案例,制作課件,開展理論與實踐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負責凝煉思政元素。
(二)教學團隊開展交流研討
1. 集中研討課程思政
積極學習,充分調研,借鑒經驗,針對課程內容及特點,教學團隊成員集體討論,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加深團隊成員對課程思政的理解。
2. 修訂課程教學大綱
根據提煉出的思政元素,修訂符合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從課程目標、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組織、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調整。
3. 收集提煉思政案例
組織課程教學團隊成員收集思政案例(如:北斗系統建設過程中的感人事跡、創新技術,國內外優秀典型工程應用案例等),按照課程知識單元匯總后進行研討,提煉出最優思政元素案例融入課程教學。
4. 集中備課專題研討
組織團隊成員集中備課和專題研討,轉變團隊成員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輕價值塑造的觀念,引導團隊成員樹立課程思政理念。
5. 團隊成員開展示范課
通過聽取示范課,開展思政教育技能培養,強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讓教師能利用課堂主講、現場回答和反饋等方式,發揮示范引領帶動作用。
6. 收集師生反饋信息
對教師、學生互動反饋情況進行匯總,梳理課程建設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
三、課程德育目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點
本課程從課程德育目標出發,以知識點為媒介,提取思政育人元素,尋找思政元素與本課程內容結合點,并引入到課程教學中。
(一)課程德育目標
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弘揚新時代北斗精神和工匠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具體課程德育目標如下:
1.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
引導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尊重客觀數據的治學態度,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科技報國的崇高理想。
2. 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鼓勵學生應用所學GNSS導航定位知識,發現和探索未知世界,解決GNSS數據處理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探索精神、創新意識的創新精神,逐步增強認識和掌握科學規律的自主能力。
3. 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素質
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方式,認真負責、甘于奉獻的工作作風以及團隊協作精神。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點
課程教學寓價值塑造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發掘本課程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找到合適的思政元素切入點。本課程思政元素主要集中在培養科學精神、唯物辯證法思想、四個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程倫理、工匠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方面。根據課程內容安排,在部分課程內容中思政教育的融入點方案設計如表1所示。
四、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
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程教學“主渠道”,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教學與考核相結合的思政育人方式。
(一)課堂育人
不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采用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在課件中添加圖片、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效果,增加直觀性和趣味性,實現潤物無聲的德育滲透;利用實驗、上機、實習、實訓教學使學生現場體驗蘊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強化科研反哺教學,鼓勵教師將科研融入教學,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增加內容的更新度,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的培養。
(二)線上育人
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不能占用較長時間,以免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可利用網絡媒體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網絡媒體一方面為德育提供了素材來源,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教學、學習工具。例如,教師通過QQ群、微信群、超星學習通等線上教學平臺,在課前、課后發布思政素材,完成引導、討論交流、作業布置等教學活動。
(三)考核育人
通過試卷出題、網絡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來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
五、建設成效
(一)形成了良好教風學風
在課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負責人被評為宿遷市勞動模范、學校首批教學名師培育對象;兩位教師參加教育部高等學校測繪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該課程青年教師講課競賽,均獲特等獎。近三年,本課程卷面成績不及格率由12%降到3%,卷面成績的平均分由70分提高到78分。學生在與本課程有關的全國高校大學生測繪技能大賽、江蘇省高校測繪地理信息創新創業大賽等競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獲國家級、省級獎項11項;課程教學效果受到了省內外專家、同行和學生的好評,時任教育部測繪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寧津生院士在全國和江蘇省測繪大賽閉幕式上表揚我校參賽隊專業素養高,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二)提升了學生的價值觀
在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中引入思政元素,避免了干癟的說教,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價值觀塑造,引導學生理性、正確的看待人和事。通過試卷出題、網絡問卷調查,反映了學生具有較好的價值觀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產生了優秀的教學成果
完成了體現課程思政特點的教學大綱、教案、課件和典型案例。團隊主編的《GNSS原理及其應用》教材由測繪出版社出版,并入選“十三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教材包含了最新的北斗系統有關內容,實現了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轉化。本課程入選學校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六、結束語
從開展課程思政所具備的優勢、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打造、課程德育目標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教育方法和載體途徑等方面對本課程的課程思政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較好的建設成效。
參考文獻:
[1]趙長勝,孫小榮,周立,等.GNSS原理及其應用(第二版)[M].北京:測繪出版社,2020.
[2]李征航,黃勁松.GPS測量與數據處理(第三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
[3]徐紹銓,張華海,楊志強,等.GPS測量原理及應用(第四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4]李浩軍,李博峰,楊玲,等.衛星導航定位課程中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融入探討[J].導航定位學報,2020,9(1):135-138.
[5]楊玲,李博峰,李浩軍,等.《衛星導航定位原理與應用》課程中的“四史”教育[J].導航定位學報,2021,9(2):122-126.
[6]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北斗衛星導航系統[EB/OL].[2020-11-26].http://www.beidou.gov.cn/.
[7]丁夢揚,陸樹程.發揚新時代北斗精神[EB/OL].(2020-12-15)[2020-12-26].http://sky.cssn.cn/gd/gd_rwhd/gd_ktsb_1651/zgjsyhxjzgyje/202012/t20201215_5232797.shtml.
[8]孫小榮.GPS反射信號建模及其應用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