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昌云 閆剛 彭遠菊 楊恩富 董繼文



摘 ?要:以服務地方產業、引導就業為導向的應用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央財政支持建設專業和省級產教融合示范點專業,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茶學專業教學團隊不斷探索與實踐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途徑,構建了基于區域產業的“崗位導向、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其目的是進一步促進茶學高等教育的職業化,通過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地方區域產業培養“畢業就能上崗”的實用性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區域產業;崗位導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3-0129-05
Abstract: Appli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erving the local industry and guiding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s the major with central financial support for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vincial demonstration sit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ea Science teaching team in College of Tropical Crops,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s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y continuously. A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ost ori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ased on regional industries was constructed. Its purpose i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 Science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in posts, and cultivates practical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who can take up posts after graduation for local regional industries.
Keywords: regional industry; post orient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以服務地方產業為目的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國家層面大力貫徹產教融合理念、促進普通高等高校主動積極轉型、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體系,由此來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質量和辦學活力。在國家大力深化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應用型高校轉型迎來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1]。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該如何重新定位?課程體系該如何設置才能滿足區域產業對專業人才技術技能的要求?師資隊伍又該如何組建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這是應用型高校轉型與發展過程中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為研究對象,選取與區域產業密切相關的茶學專業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期間遇到的實際問題,系統分析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構建及相關評價機制,以期能夠探索出應用型高校轉型期間人才培養的新途徑。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構建了基于區域產業的“崗位導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設計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直接對應,課程教學模式采用“校中廠、廠中校”的理論實踐交互模式,培養的人才基本能達到“畢業就能上崗”的企業要求,在服務區域產業的同時也提升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2]。
一、“崗位導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工業化發達的國家,由于其培養人才的就業對口、可實用性強,在全世界職業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因此,在探索我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可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教育發展情況及學院的教學實際,緊密結合區域產業的需求,合理構建適合本校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3]。
本專業教學團隊經過對云南省及周邊省份多家知名茶葉企業人才需求調研及學院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區域產業實際,提煉出茶園生產管理、茶產品加工檢驗、茶產品營銷管理、茶館經營與茶文化推廣、茶文化旅游項目經營管理等茶葉專業畢業生未來可能從事的核心崗位,并依據這些核心崗位構建了基于區域產業的“崗位導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圖1),緊密結合企業崗位需要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側重于崗位職業技能的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更好地為區域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輸送大量合格的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
二、“崗位導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與實踐
(一)依據職業崗位的人才培養目標設定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要求,通過專業課程體系的系統學習,要求學生達到本專業不同的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目標。
1. 茶園生產管理崗位培養目標
要求學生掌握茶園的建設與管理基礎理論知識,茶樹育苗苗圃地的建立與管理,茶樹短穗扦插的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生態(有機)茶園及低產茶園的改造方法,茶樹修剪、茶園施肥、耕作及病蟲草害防治等管理技術等核心崗位知識和技能。熟悉生態(有機)茶園基地規劃與建設的基本要求,了解有機茶園認證的基本程序及申報流程,茶葉的相關標準及行業法律法規等輔助知識和技能。
2. 茶產品加工檢驗崗位培養目標
要求學生掌握茶鮮葉品質鑒定、驗收標準及貯青方法,六大茶類的初制及精制技術、工藝流程及技術要點,云南普洱茶(熟茶)特殊發酵工藝流程及技術要點,云南普洱茶(生茶、熟茶)緊壓茶(餅、磚、沱等)的壓制方法,茶產品儲藏與運輸的基本理論和操作規程,各類茶葉的審評技術及主要化學成分檢驗方法,具備茶產品的出廠檢驗技能等核心崗位知識和技能。熟悉茶葉清潔化生產的基本要求及相關操作規程,熟悉創新茶產品的研發思路、生產流程,了解茶產品SC認證的標準、基本程序及申報流程等輔助知識和技能。
3. 茶產品營銷管理崗位培養目標
要求學生掌握市場營銷策略與管理基本知識,能根據市場制定銷售計劃,尋找與訪問客戶、商務洽談、試行訂約等產品銷售程序及技巧,運用網絡營銷策劃、管理知識,能夠制定網絡營銷策劃方案并組織實施,以及茶葉品質的鑒別方法等核心崗位知識和能力。同時要熟練掌握客戶的日常管理知識,包括客戶的基本資料、信用度、交易情況等常用信息,熟悉茶產品的出入庫管理流程,熟悉國內關于茶行業的相關法律和政策,了解茶葉進出口貿易相關的業務知識和報關程序等輔助知識和技能。
4. 茶館經營與茶文化推廣崗位培養目標
要求學生掌握現代禮儀和茶藝美學相關知識和技能,具備茶文化鑒賞的能力,掌握茶葉基本沖泡技能,具備茶葉感官審評能力,茶空間與茶館布局設計的基本知識,具備茶會組織、茶席設計、茶藝編創等茶事服務技能,能夠組織茶事服務從業人員培訓,具備日常事務管理能力等核心崗位知識和技能。熟悉茶葉的品質特征,茶葉產地知識,熟悉客戶服務管理、信用管理、關系管理等基礎知識,了解國內外茶文化的發展歷史等輔助知識和技能。
5. 茶文化旅游項目經營管理崗位培養目標
要求學生掌握茶文化學科及旅游管理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具備文旅市場營銷策劃與文旅產品銷售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備茶旅特色產品設計與開發、茶主題會展策劃、茶旅游學團隊(項目)組織與實施等核心崗位的知識和能力。
(二)圍繞“崗位導向”的課程體系構建
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設定的職業技能崗位目標,系統設計了培養不同崗位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表1)。
1. 基于“崗位導向、產教融合”的課堂教學模式
采用“廠中校、校中廠”的理實一體化、多崗輪訓的課堂教學模式(圖2)。首先,學院與普洱市時木茶廠合作共建中央財政支持“廠中校”校外實訓基地,企業提供教學與實踐場地,學校提供相應的基礎教學設施設備和管理經費支持,選派專業教師兼任企業的對應管理崗位,每年選派不同年級的學生前往“廠中校”實習1-2周,以企業實習員工的形式全方位參與企業的日常運作,既能彌補企業工人不足的問題,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學生通過到企業親身實習,能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在不同職業崗位的實習鍛煉,學生對專業崗位技能將有更深入的了解,對增強自身的實踐動手技能有著重要意義。專業教師通過參與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與產品研發,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4],促進學院“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
與此同時,學院與普洱牧童蟬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云南省教育廳產教融合“校中廠”茶葉專業實踐創新示范點基地。學校為合作企業提供相應的經營場所、與企業共享學院的部分生產設備、提供一定數量的學生勞動力;要求企業將部分初制車間、精制車間、產品研發實驗室、產品展示與營銷中心等部門設置在學院“校中廠”內。在這種“產教融合”的“校中廠”合作模式下,企業能夠有效地節約經營場地租賃成本、基礎設施設備的采購成本以及部分學生勞動力的費用支出成本等,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學院通過提供企業部分場地和設施設備的使用權,給在校學生換來了勤工儉學、課程實習、頂崗實習和就業的機會,還能利用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開展真實情境的專業實踐教學,有利于鍛煉學生專業崗位技能。
2. “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組建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應用型高校轉型期間面臨的最大問題,教師專業能力特別是實踐能力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會產生深刻影響。一支理論實踐并重,充滿戰斗力強的“雙師型”教師團隊,不僅能夠保證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模式中理實一體化教學的順利開展、提高教學服務質量,同時也能夠為企業的科技發展和產品創新提供新的理念和科技支撐[3]。應用型本科院校可依據“崗位導向、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積極聘請科研院所的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的技術能手、社會上有特殊技能的專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構建專兼結合,理實一體的高校師資隊伍[5-6]。學院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本專業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聘請合作企業牧童蟬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時木茶廠的部門負責人及主要技術骨干共同組成茶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同時聘任他們擔任專業的“兼課”教師,在“校中廠”或“廠中校”基地實地授課。具有不同風格特點和教學方式的兼課教師,改變了學校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鮮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部分理論知識豐富、專業能力較強的青年教師被選派到合作企業進行生產實踐鍛煉,通過參與到企業的生產技術改進、新產品研發、產品質量檢驗等關鍵環節中,能不斷提高教師的生產實踐水平,為成為“雙師型”青年骨干教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多年的建設,學院已成功打造出一支以校內專職教師為主,校外專業技術人員為輔的專兼結合“雙師型”省級優秀專業教學團隊。
(三)“崗位導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應用的思考
1. “崗位導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我院茶學專業構建的基于區域產業的“崗位導向、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和地方企業的緊密合作,通過共享雙方資源,合理利用企業的技能人才資源。有效彌補了學院硬軟件不足的條件,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積累和學生實踐技能的雙培養,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專業學生的廣泛認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實踐主動性均得到了顯著提高。通過近幾年的企業調研反饋和學生的就業跟蹤調查,企業的滿意率得到了明顯提升,特別是對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比較認可,直接就能勝任對應的崗位,減少了企業重新培訓的成本,受到就業企業的一致好評,對我院畢業生的招聘人數也逐年上升。
另外,畢業生的反饋情況也顯示,絕大部分畢業生對自己的崗位比較滿意,認為自己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能有效對接實際的工作崗位,增強了自己的職業信心,也對未來的職業愿景充滿希望。由此可見,基于區域產業的“崗位導向、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學校和和企業來說是一種雙贏的模式,既能滿足區域產業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又能有效提升高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質量。
2. “崗位導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需解決的問題
雖然基于區域產業的“崗位導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
(1)校企合作渠道還未完全打通,產教融合深入度不夠
一方面,由于受到地方經濟水平發展和教育管理體制相對落后狀況的影響,基于地方產業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制度還未得到政府層面的重視和參與,校企合作的形式還僅僅依賴于高校和企業的普通合作協議,產教真正融合的渠道尚未完全打通[7]。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參與度和指導作用不明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動性、服務社會的責任感也有待于加強。另一方面,愿意和學校合作的茶葉企業大多數是中小規模企業,目的是借助高校的科技優勢和社會認可度提高自己的企業知名度,往往滿足于當前的經濟效益,對企業的長遠規劃、做大做強的遠景并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寄希望于學校能在資金和基礎設施方面提供支持,最終會使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產教融合無法真正深入到具體過程中。
(2)學校對產教融合重視度不夠,改革創新性不足
學校在宏觀層面上對產教融合的重視度不夠,沒有專設相應的機構來應對應用型本科轉型的發展趨勢。學院或專業自身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還是按照傳統的精英教育模式和升學目標培養學生。學校教學、科研、職稱評審考核體系未得到相應的改革,教師仍然處于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輕應用,重理論輕實踐的原始現狀,對應用型高校轉型目標認識不夠,認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職業教育模式,不愿放下身段去推進和實施,導致學校及系部層面在推進基于區域產業的“崗位導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時受到很大的阻力,缺乏實質性的變革和創新[8]。
(3)企業對產教融合參與度不足,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不健全
產教融合是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的一種形式,需要學校和企業雙方有著共同的目標導向和利益需求。學校與企業合作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情境的崗位鍛煉機會,促進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側重的是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社會效益;企業與學校合作的主要目的則是獲得學校的科技支撐和社會聲譽,以此提高企業產品的研發水平和社會知名度,同時能有效獲得“畢業就能上崗”的崗位導向型實用人才,側重的是經濟效益。雖然構建基于區域產業的“崗位導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在理論上能將學校和企業利益共同化,但由于雙方的目標、定位和利益機制均不相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企業真正在學校實訓基地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投入遠遠不夠,合作的形式還停留在大框架協議的模式下,未能形成合理的費用分擔、風險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因此很難形成基于產教融合的、健全的校企協同育人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孫善學.產教融合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4):90-94.
[2]劉志敏.產教融合:從“融入”走向“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18(2):24-25.
[3]張鶴.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校科技,2018(8):42-44.
[4]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8):40-42.
[5]李校堃,李鵬.地方高校推進產教融合的策略與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4):53-57.
[6]祁占勇,王羽菲.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變遷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18(5):40-46.
[7]李惠峰,文云.高職“產教融合,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5):90-93.
[8]黃琳,隋國輝,王榕.應用型轉型背景下高校產教融合困境的破解機制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2):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