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蘇群 朱鐵柱 徐曉梅 張虹

摘 ?要:淮陰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以院訓“厚德至善,敏學創新”為文化核心,在工程教育改革、學科交叉融合、教學方法創新和校企協同育人等方面闖出一條新路,發展形成了一種D-DAIS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圍繞院訓這一文化核心內涵,從紀律與責任、學術與應用、創新與產業和服務與社會等四個方面打造人才培養關鍵環節,并給出實踐成效,對我國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具有借鑒價值。
關鍵詞:院訓;人才培養;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3-0141-04
Abstract: The Faculty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kes the faculty motto of "Great Virtue, Supreme Goodness, Smart Learning, Innovative Spirit" as its cultural core. It has blazed a new path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and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developed a D-DAIS talent training mode which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ore connotation of faculty motto, reforms the talent training from four aspects: discipline and duty, academics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service and society. Its practical results is of great value for refer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words: Faculty Motto; talents training;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rtue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立德樹人是高等學校的最根本任務,結合新時代要求,尤其是在國際合作交流不斷發展的前提下,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院當前一項主要的工作,必須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各項工作中,不斷思考并探索富有特色、勇于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1]。2017年以來,教育部和各高校主動開展工作,開展新工科建設,以應對經濟社會的新一輪變革。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的新工科建設“三部曲”,凝聚了工程教育界的廣泛共識,推動了大學辦學模式由學科導向轉向產業需求導向,由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由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項目,分別于2018年和2020年設立了612個和845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以新工科建設為重要突破口,推進“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引領我國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2]。新工科建設所引發的政產學研協同育人、高校組織創新、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等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焦點,為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3]。
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工科院校,淮陰工學院一向重視工程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017以來,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凝練學院文化,形成了“厚德至善,敏學創新”的校訓。學院以院訓為文化核心,發揮院訓的導引作用、評價作用和激勵作用,構建符合新工科建設和工程認證要求的D-DAIS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將對淮陰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以院訓為文化核心的D-DAIS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實踐經驗進行介紹。
一、院訓與人才培養的關系
院訓作為學院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學院文化的核心凝練,也是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總的指導思想[4]。一個好的院訓不僅能營造奮發向上的工作氛圍,促進優良風氣的形成,更能引領人才培養,提升學院教育教學精氣神。
院訓是學院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引領學院前進的方向標。它體現了學院的辦學傳統,代表著學院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是學院歷史和文化的積淀[5]。院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是一所學院教風、學風的集中表現。從人才培養方面來看,院訓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評價作用、導引作用和激勵作用[6-7]。
首先,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院訓發揮著評價作用。院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給師生指明了發展的方向。院訓是高校新生“開學第一課”的重要內容,也常張貼在學院醒目的地方,使每一個師生能夠經常看到它,聽到它,耳濡目染,慢慢化為自己的價值尺度。在此影響之下,高校也以此來自覺地衡量人才培養的成果產出,并依據這一評價結果來及時地調整人才培養的模式。
其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院訓發揮著導引作用。因為校訓是學院制定的對師生具有指導意義的行為準則,可以激勵師生從傳統中尋找榜樣,增強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繼續奮發向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長時間熏陶后,院訓凝聚了師生共同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價值理念,逐漸轉化為師生的一面旗幟,導引他們的一言一行。
最后,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院訓發揮著激勵作用。院訓具有強大的號召力、鼓動力,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能很大程度上激勵師生。因此,院訓在作為一種內在的評價標準和自我的引導基礎之上,最終會落實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激勵活動中。
二、D-DAIS(Double DAIS)人才培育模式
針對新工科建設需求,結合學校十個“一流工程”,總結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人才培養的一系列做法,以院訓為文化核心,著力創新以學生為中心的D-DAIS(Double DAIS)人才培養模式,即“雙講臺”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
D-DAIS(Double DAIS)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圈DAIS為Discipline,Academics,Innovation和Service,強調培養人才素養的內涵,外圈DAIS為Duty, Application,Industry和Society,強調培養人才素養的外延,雙圈以學生為中心,緊密聯系,綜合作用。同時,Discipline and Duty對應院訓中的“厚德”,Service and Society對應院訓中的“至善”,Academics and Application對應院訓中的“敏學”,Innovation and Industry對應院訓中的“創新”,充分圍繞院訓這一文化核心,體現了人才培養中的文化育人理念。
1. D是指Discipline & Duty,即紀律與責任,加強對學生的基礎文明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通過《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紀律,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一代大學生。
首先,學院通過新學期的第一課——軍訓,來培養學生責任感和紀律性[8]。通過軍訓,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國防意識與集體主義觀念,深刻領悟“立德、立學、立行、立新”的內涵;通過軍訓,培養思想上的自立和獨立,養成嚴格自律的良好習慣,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軍訓,培養艱苦奮斗、刻苦耐勞的堅強毅力,既增強了大學生的體質,更磨練大學生的精神品格。
其次,學生的必修課程——跑操,既是一種體育鍛煉活動,更是一項助力大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紀律活動,引導學生在跑操中跑出運動健美、青年激情和青春風采[9]。跑操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推進了高校的運動水平,還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了班級活力。
最后,無規矩不成方圓。學院加強規章制度和學術誠信教育,積極構建“開放透明、覆蓋全面、監督嚴格、處理迅速”的學術誠信體系,推進學術誠信建設的長效機制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2. A是指Academics & Application,學術與應用,主要包括:文獻檢索與分析、專業知識及專業實踐、畢業設計、學術論文寫作規范等。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一直把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作為根本任務,把學術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主線,在近年的發展建設過程中,注重教學改革與創新,強調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首先,學院通過開設文獻檢索與分析課程,培養學生系統全面、迅速準確地查找所需文獻的技能。實踐證明,文獻檢索與分析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學生掌握文獻檢索的方法和技能,不僅獲得獲取知識的捷徑,還會獲得科學研究的向導,為終身教育打下基礎。
其次,為培養學生的學術與應用能力,通過多年對電子信息行業的調研,明確了電子信息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創建了包含“專業知識→基本技能→生產實習→專業綜合訓練→頂崗實習”五個能力模塊的“階梯式”專業技能培養方案:根據專業能力要素的具體內涵及教學內容的邏輯遞進關系,打破學科和專業體系劃分,重新構建理論知識模塊和技能訓練模塊等,使教學進程層次化,能力培養體系化。理論知識模塊由基礎知識模塊、專業基礎知識模塊、專業知識模塊組成,反映了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多模塊自主選擇方案,體現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原則;對現有課程進行分解、重組、整合,刪減專業課程中落后的教學內容,增開應用性、實踐性、先進性的技能訓練課程,保證了專業課程的系統性與層次性,又增加了靈活性與獨立性。
最后,通過畢業設計等課程教學,規范學生的學術論文寫作。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成果的公共表達方式。要寫好學術論文,必須要準確地理解學術論文的學術性及其特點。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寫作時,必須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并要及時了解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研進展和發展趨勢。培養學生善于發掘和積累有價值的研究資料,注重畢業設計和學生創新活動中資源搜集的全面性、系統性。同時,學生要養成懷疑、批判的精神,勇于和老師進行學術方面的討論,努力學習、掌握寫作畢業論文、課程設計報告的方法。
3. I是指Innovation & Industry,創新與產業,主要包括:通過教育部ICT產教融合基地以及與上市公司合作共建產業學院,構建符合時代需求、面向產業需要的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推進專利教育特色課程,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首先,為了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對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重點改革,并且通過與中興通訊有限公司、科大訊飛有限公司合作,制訂語音信號處理等課程的理論教學方案和企業實訓方案,構建涵蓋校內實驗、校內實踐和企業實踐的教學體系。學院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各專業在核心課程中增設了部分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專業方向課程根據需要或單獨開設一門實驗課,提高實踐教學內容的比例。在專業課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內容方面,增加了企業教學環節,校企共同為學生提供學術活動主題、課題研究方向和作品設計題目。
其次,通過淮安市電子信息產業協同創新聯盟,遴選企業創新創業導師,設置校企合作辦公室,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學院邀請企業參與培養目標確定、培養計劃設計和實施方案制訂等過程,并研討、落實和評價教育質量。在專業方向課程中,聘請企業教師主講涉及工程技術專業內容,選派青年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共同優化企業課程教學內容和組織課程實踐活動。在畢業設計環節中,邀請企業設立畢設題目,鼓勵學生團隊合作,培養協調、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最后,學院開設大學生專利創新特色課程和開展專業技能大賽,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院開設“如何獲得人生的第一個專利”系列講座,聘請國內外學術專家和校內專業教師,針對本專業的學術前沿和新技術、新工藝等開辦學術講座,激發學生對專業領域的興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增強其創新意識。通過“翔宇競賽實驗班”,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培訓,在校內組織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相關的校內選拔競賽,如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大學生FPGA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設計大賽等比賽的校內選拔賽。近五年,電子信息工程等專業學生累計獲得全國大學生FPGA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等學科競賽獎勵90余項。學生不僅鞏固了專業理論知識,檢驗了自身專業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在升學和就業方面對自己也有了更充足的信心[10]。
4. S是指Service & Society,服務與社會,主要包括勞動教育、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科技服務等。
首先,學院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增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勞動教育課程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顯性課程主要包括教學計劃中素質教育選修課、任意選修課,動手的勞動教育相關實踐課程和融合課程。素質教育選修課、任意選修課是非完全的勞動教育課程,是有關勞動的理論課程。動手的勞動教育課程包括電子信息類課程設計、企業產學研合作課題和實驗室管理等勞動實踐活動,并在其中有機地融入課程思政和勞動教育內容。融合課程是結合電子信息類的專業特點,將勞動教育融入到專業綜合訓練、學科競賽和頂崗實習等,構建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的有機結合體系,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專業勞動能力與素養,培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新時代勞動精神[11]。
其次,搭建實踐基地,推進金課建設,打造大學生志愿者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金課”基地。學院與周恩來故居管理處合作共建大學生志愿者社會實踐“金課”基地,圍繞“志愿服務常態化、比賽活動系列化、八觀八講情景化”展開基地建設。從2019年開始,學院每周派青年教師及青年學生赴故居,遵循“善于學習,準備充分,挖掘紐帶,創新服務”精神,開展志愿活動。舉辦故居講解大賽、翻譯大賽以及“我在總理故居做志愿者”征文活動等,不斷營造學習氛圍,多方位提高青年人的能力。雙方共同思考構建情景教學課程體系,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六個杰出楷模”精神,凝練周恩來精神信仰觀、大局觀、公仆觀、改革觀、敬業觀、廉潔觀,考慮到青年教師和青年學生的特點,增加學習觀和婚戀觀,這樣構成“周恩來精神八觀八講”綜合素養課核心內涵,邀請專家、學者、金牌講解員共同授課,組編授課教材,錄制授課錄像,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青年教師和學生開展教育,不斷傳承周恩來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
三、結束語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應對新技術、新經濟與社會形態變化的戰略舉措,是新時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任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創新與實踐。淮陰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以院訓作為文化核心,在工程教育改革、學科交叉融合、教學方法創新、校企協同育人等方面進行改革,從紀律與責任、學術與應用、創新與產業和服務與社會等四個方面發展形成了D-DAIS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我國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創新不失為一種很有價值的借鑒。
參考文獻:
[1]駱郁廷,郭莉.“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及有效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47-51.
[2]劉坤,代玉,張志金,等.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達成度評價及未來發展研判[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31-38.
[3]夏建國,趙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發展芻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1-25+71.
[4]劉玉祥.院訓的凝練及其文化釋義[J].教育與考試,2014(3):38-41.
[5]程紅燕,王莉婷.以院訓精神為核心,培育核心價值觀[J].中國婦幼衛生雜志,2016,7(2):87-88+90.
[6]楊玉國.充分發揮院訓在爭創名校中的功能效用——學習“忠勇嚴實,會通善能”院訓的幾點體會[J].武警指揮學院學報,2010(4):14-16.
[7]劉綿綿.高校校訓德育功能的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8]蔡紅梅.充分發揮軍訓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4,24(3):61-64.
[9]潘文新.跑操的意蘊[J].江蘇教育,2013(15):24.
[10]湯勇明,堵國樑,賀晉,等.大學生競賽組織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9,31(4):76-77.
[11]王連照.論勞動教育的特征與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16(7):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