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龍
摘? 要:數學作為一門倡導學生自主創設知識活動的邏輯性課程,對教師在課前進行啟發誘導教學設計具有較高要求。實現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是當前數學教師的第一要務。優化授課模式,增加授課內容、注重學生情感體驗與認知的有機融合,關注學情,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師生交互、因學而教、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助力傳統小學數學課堂突破原有負效、低效狀態,實現向生成性、主動性課堂的順利轉型,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新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3-0111-02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on High-efficiency Classroom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WANG Tailong? (Munigou Central Primary School,Munigou Township,Linxia Coun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As a logical course tha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create knowledge activities independently,mathematics has high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to inspire and induce instructional design before class. Realizing an efficient classroom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is the top priority of current mathematics teachers. Optimize the teaching mode,increase teaching content,focus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pay attention to academic conditions,allow students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activities,promot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teach by learning,guide by learning,and teach by learning. Help the traditional primary school math classroom to break through the original negative and inefficient state,realize the smooth transition to a generative and active classroom,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Efficient classroom;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1.高效課堂概述
在新時代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動下,教育工作者對教學的認知不再局限于傳授知識,其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發展與知識的實用性,通過豐富多樣的創新型教學體系,調動學生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力與智能,在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培養數學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實現學生核心素養與數學理論知識的全面提高。高效課堂具有顯著的多樣性與變化性,其以學生可持續與學生實際發展狀態為前提,注重學生未來發展表現;以學生終身發展與提升的知識實用性為導向,以切實有用的教學內容為載體,為學生后續發展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等良好品質。
再者,高效課堂教學杜絕教學內容的雜糅煩瑣,其基于學生實際學習需求與身心發展狀態,立足于課堂,將教材作為基礎,準確理解、把握教材核心內容,從精準、簡潔、明了、實用、高價值的內容出發,延伸課堂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拓展教材可利用資源,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性,通過精講、多做、多練的模式為學生開拓生活與學習緊密聯系的新興課程資源,助力學生充分扎實地掌握所學知識,獲取必備能力與技能,通過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走出固有課堂,引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形成與發展,讓學生在寬松、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中不斷提升自我,切實發揮自身主動性與創造性,達成高效課堂的理想教學成效。
2.優化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策略
(1) 利用生成拓展數學教學
所有教學課堂具有靈活性、豐富性與動態性的特點,靈活把握利用課堂資源,將其轉化為課堂合理配置,已是新時代教師的必由之路。新課標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作為開展數學教學的核心目標。小學數學教師應極力展現新時代教育體系優勢,將該模式作為提升最終課堂教學成效與品質的良好契機,鼓勵學生踴躍表達展現自身動態思維,尊重個體差異,學會合理利用多方資源,通過多樣、豐富的教學方式與內容,為學生創設異彩紛呈、極具趣味、內容豐富多樣的數學課堂。
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需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根本,切實立足于學生核心學習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以及學生個人學習、發展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對學生展開針對性教學,切忌強行拓展,杜絕舍本逐末行為,切實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核心內涵,通過適宜的時間、空間及教材內容靈活拓展文本知識,開創切實可行、卓有成效的動態拓展式教學。誠然,課堂并非靜止,教學過程具有動態性、偶發性、隨機性及不成熟性特點,為此,教師需面對學生的具體情況耐心觀察、認真傾聽、大膽預設,捕捉課堂中的學生動態,以學生回答及所反饋內容為調節課堂節奏的基本依據。同時,面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師需正確引導,為其提供良好價值導向與標榜作用,助力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具備充足信心及學習積極性。
(2) 構建師生溝通渠道
傳統數學課堂受固有應試教育理念制約,師生間以授受關系為主。鑒于部分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仍秉持傳統教育理念,尚未正確認識素質教育背景下對師生地位的核心要求,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從本質上無法對所學內容進行獨立研究與探索。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熱情,致使其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喪失思考能力,極大程度上限制教學體系的改革及有效性。新時代素質教育如火如荼,新課程改革提出:教師需充分認識師生互動交流的重要性,師生關系應突破傳統授受模式,構建真正意義上走進學生內心的互動交流關系。教師應把握時代優勢,以教學目標與課程大綱為紐帶,因學而教、順學而導、以學定教,通過多元化、直接性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聯結師生關系,拓寬互動渠道,構建師生語言溝通交流的橋梁,在溝通中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通過有效課堂互動創設師生平等互助、和諧共進的親密關系,為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夯實基礎,實現最終教學效益最大化。本文以四邊形相關知識講述為例,教師在開課初期可設置以下探究性問題:“四邊形有四條邊,同學們積極思考一下,四邊形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長方形與正方形具有什么聯系?四邊形的周長是如何計算的呢?”如此一來,教師以探究性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自發思考,以激發學生求知欲與探索欲,強化師生互動性。再者,教師可通過分組討論形式,為各組布置學習目標,讓其計算四邊形面積與周長,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合作精神,深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為創設高效數學課堂予以實踐支持。
(3)以游戲課堂出發,調動學生興趣
小學階段學生較為年幼,其實踐操作能力、接受能力較強,且小學生智能、潛力具有極大開發價值,數學教師可以此為教學依據,結合實際教學目標,通過現有創新型及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創設趣味化游戲課堂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其有效提高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以2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為例,教師可準備一副撲克牌,平分給兩位同學,每位同學每次抽兩張牌,然后算出牌面數值的差或和,算數效率高的人首先獲得兩張牌,以此類推,最終比拼二人的撲克牌數量,數量多的則獲勝。再者,在“平移與旋轉”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趣味知識引導學生掌握平移與旋轉的特征,并掌握判斷簡易運動現象的方法。為此,教師可提前在黑板上畫好棋盤,將全體學生分為甲乙兩個大組,并準備紅、藍兩個棋子分別代表甲乙兩方,而后雙方以石頭剪刀布的形式決定仍骰子的先后順序,擲出骰子的數值與棋子所走數目一致,隨后通過“開火車”的形式,使每位同學都能夠輪流參與趣味游戲。當游戲結束后,教師拋出問題詢問學生棋子的路線變化情況,并據此導入“平移與旋轉”的學習內容。
(4)把握教育信息化時代機遇
隨著社會飛速發展,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信息化、數字化等高新技術不斷深入滲透教育領域,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現代化改革與發展的進程。教育信息化即信息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突破了傳統數學教學枯燥單一的開課模式,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其次,信息化的廣泛推崇是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也是社會經濟時代的必然趨勢,其予以教育領域源源不斷的高新動力,促進教育模式逐步向便捷化、數字化、形象化、沉浸化深入發展。再者,多媒體的應用推動了教師教學能力、教學效率的提高,突破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單一枯燥的粉筆板書,比說課、講課等傳統教學形式更為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理解,為數學課堂增添一分色彩與活力。多媒體以自身為媒介,聯結文本內容與圖文音頻,拓展教學渠道,化靜為動,創設趣味盎然的教學氛圍,為課堂品質的突破與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技術基礎。以“角的度量”一課為例,傳統數學課堂難以為學生直觀展示形狀不同的角的差異性,通過多媒體等信息化輔助教學工具,教師可化抽象為形象,為學生實時展示角度的差異性以及相關度量方式,并鼓勵學生動手實踐,積極參與度量過程。
(5)根據學生差異制定教學方法
因為學生成長環境參差不齊,其個性發展、身心狀態、學習能力都具有一定差異。為此,為切實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狀態,以遞增性的教學內容逐步深入展開教學,促使部分學習困難生得以有效掌握知識。教師可依據學生學習能力,圍繞題型的模仿、變式與發展開展實際教學活動,用變式方法推進思維創新發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促使從多方面、多角度展開探索,進而突破固有思維限制,實現創新思維的發展。以“小數點乘法”為例,教師可從模仿題型出發,如7.5X60+7.5X20,而后推出變式題型:7.5X88+7.5,再以此為依據,推出發展題型:7.5X8.8+7.5X3.5-3.3。
如此,在變化中有規律可循,學生在探索變化與規律的過程中融會貫通所學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學生構建了探索、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空間,將數學高效課堂的創設落到實處。
3.結語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推進已是大勢所趨,傳統數學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學要求,亦無法順應新時代社會發展趨勢與當代學生學習需求。以多元化教學體系調動學生熱情,合理利用多方資源,為學生創設異彩紛呈、樂教樂學的學習成長環境,助力教學成效與質量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任尚哲.淺談如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5(7):91.
[2]李雪琳.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考試周刊,2015(50):94.
[3]孫莉.運用現代教育媒體 優化數學課堂教學[N].中國信息報,2011.
[4]謝洪.淺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點撥”[N].瀘州日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