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李景彥(1989— ),女,漢族,山東德州人,中級會計師。主要研究方向:財稅管理。
摘 要:在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文章回顧了個稅稅法改革在個稅征收方式、增設專項附加扣除、提高起征點等方面的主要變化,以H高校為例,重點闡述其在個稅預扣預繳階段、匯算清繳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改進對策,以期提高高校財務人員財務管理水平,降低涉稅風險。
關鍵詞:個稅體制;涉稅問題;高校
個稅自1980年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在財政創收和調節貧富差距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伴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不斷加大,高校教職工收入水平也逐年提高。個稅是與高校教職工聯系頗為密切的稅種之一,它直接關系到教職工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高校作為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義務人,在稅制改革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切實做好代扣代繳工作,避免涉稅風險,也面臨很多問題。
一、H高校情況簡介
H高校是湖北省某省屬工科院校,在校教職工1074人,其中專任教師640人,其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學費收入和財政撥款。H高校教師收入所得主要涉及每月工資、年終獎、科研獎勵、評審費和監考費等勞務費、稿酬所得。H高校將各種科研獎勵并入工資發放,評審費、監考費、講座費等小額零星所得參照勞務報酬計稅,由經辦人報銷后單獨發放。
二、新個稅稅法改革的主要變化
新稅法在個稅征收方式、增設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減除費用調整等方面作出了重大改變。
(一)征收方式的改變
修訂前,個人所得稅采用根據收入來源分類征收個稅的模式;修訂后,我國開始實施綜合所得與單一分類所得并行的征收模式。新個稅法將工資和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歸為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總的來說,納稅人綜合所得個稅征繳分兩個階段,即預扣預繳階段和匯算清繳階段。實行綜合所得征收個稅,可以促進納稅人稅負公平,避免納稅人取得綜合所得收入相同,僅因收入來源不同,所產生的稅負不同。比如在原個稅條款下,張三取得工薪收入5000元,需繳個稅45元;李四取得工薪收入3000元,勞務報酬收入2000元,需繳納個稅320元。顯然納稅人收入所得相同,但稅負卻不同,這種稅負不公是由于分類征稅造成的。在新個稅條款下,納稅人綜合所得收入來源不同時,辦理匯算清繳統一匯算后,稅負趨于公平。
(二)增設專項附加扣除
新個稅稅法的亮點之一是在保留了原來的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的同時增加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此項修訂真正體現了稅法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我國大部分工薪家庭都面臨買房、租房、每月還貸款的壓力;而且很多中年納稅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父母,面臨巨額醫療支出,又要養育子女,承受養育、教育子女的壓力。增設專項附加扣除不僅體現了國家對養老、子女教育等民生問題的關注,同時,可以降低納稅人稅負。本文統計了H高校2017年-2020年4年的個稅申報情況(如圖1所示),2019年與2018年相比,僅H高校一所高校個稅稅負降低近383萬元,也充分證明了個稅改革可以降低納稅人稅負這一觀點。
(三)提高個稅起征點
工資薪金起征點的調整是此次個稅法修訂最受關注的亮點。未修訂時,個稅稅法規定工資薪金的減除費用標準是3500元/月;稅法修訂后,針對綜合所得稅法規定減除費用為60000元/年,平均5000元/月,較之前相比有很大的提升。總的來說,我國不同收入水平的納稅人稅負均都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中低收入人群降稅效果更加顯著,這也體現了個稅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新個稅體制下H高校綜合所得個稅涉稅問題
文章從個稅預扣預繳階段、匯算清繳階段兩方面分別闡述H高校存在的問題。
(一)H高校在個稅預扣預繳階段存在的問題
1.高校教職工人數眾多、人員流動性強
H高校教職工人員眾多,一般都在1000人以上,造成個稅扣繳申報工作量大、個稅政策宣傳難度大。個稅政策、相關通知、個人所得稅APP等操作方法往往通過公文系統等傳統媒介傳達給教職工。這種宣傳方式效果不佳,增大了重復性的日常解釋工作。
H高校教師人員流動性強,離職、入職、保崗停薪等業務頻繁出現,代扣代繳工作的難度增大。比如某教師于6月份提出離職,6月起已做停薪處理,由于其在職期間的監考費、評審費等發放滯后,9月份才發放。面對這種情況,個稅會計有兩種操作方式,一是在教師提出離職當月對離職人員做非正常處理,暫停為其申報個稅,在有收入的當月再做入職處理,為其申報個稅;二是不做離職處理,在教師無收入的月份繼續為其做零申報,有收入的月份按實際發放收入申報,年底再做非正常處理。這兩種操作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從操作上來講相對簡單,但是增加開戶、銷戶頻次。后者雖然可以對離職人員集中處理,但是已離職仍做零申報增加稅務風險。
2.高校辦稅人員業務能力不強
與我國大部分高校一樣,H高校未設置稅務會計崗位,個稅申報由負責工資發放的會計兼任,其對個稅稅法、實施細則及稅務機關發布的關于個稅扣繳的各種通知存在理解偏差。比如,教職工取得的專家評審費、監考費、閱卷費等勞務報酬收入,很多高校認為低于800元的由于沒有扣稅,收入就不需要申報,顯然這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易產生收入漏申報的涉稅風險。比如,由于對政策理解有偏差誤以為退休老師的返聘收入也免征個稅,但其實稅法規定針對退休人員僅退休費免征個人所得稅,對于其返聘后取得的收入應按照工資薪金繳納個稅。
3.高校教職工稅務籌劃意識弱
H高校教職工缺乏個稅籌劃意識,可能會導致教職工多繳納個稅。很多高校教師也都存在同樣的誤區,誤以為稅務籌劃是財務部門的工作,與教師個人無關,這個說法有點片面。以H高校為例,工資、年終獎是由人事處制定,各二級學院、職能部門協調配合完成,財務處僅是針對既定的金額執行發放工作。科研收入及各項獎勵由科技處等職能部門負責;監考費、評審費等零星收入由涉及監考、評審的責任單位負責。由于高校各部門信息不能及時共享,加之稿酬等其他綜合所得收入只有納稅人本人掌握信息,財務處對教職工收入信息掌握不完整,無法單獨進行稅務籌劃,需要高校教師、科技處、人事處等責任部門的配合。
4.“稅后標準”失去意義
按照慣例,大多高校支付勞務報酬都使用稅后標準,因此業務經辦人在報銷時需要按照勞務報酬的預扣預繳階段的計算公式倒推稅前標準。以H高校為例,其講座費標準如表1所示:
財務會計按照稅前標準計入費用,并依法代扣勞務報酬個稅。但個稅稅法修訂后,“稅后”一詞早已失去意義,因為按照未修訂前的稅法,代扣個稅金額就是納稅人的實際稅負,后期無需調整,稅后所得即為納稅人真實的“稅后”收入;稅法修訂后,勞務報酬收入并入綜合所得,預扣預繳階段代扣的個稅不是納稅人真正的稅負,匯算清繳完成后才能確定納稅人的實際稅款。例如某外聘專家來校講座,參照H高校校外勞務支付標準,約定支付稅后勞務報酬3000元,倒推計算其稅前支付標準為3550元,按照20%稅率代扣個稅550元,外聘專家實際所得3000元,但是年度匯算時,如果外聘專家綜合所得適用稅率低于20%,將會面臨退稅,也就是說外聘專家實際稅后所得將超過3000元;如果外聘專家綜合所得適用稅率高于20%,其將會面臨補稅,實際稅后所得不足3000元,與前期約定的支付標準不符。
(二)個稅匯算清繳階段存在的問題
1.對匯算清繳的認識不足
H高校教師科研壓力大,教學任務繁重,加之對改革后個稅政策理解片面,對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的認識不足。很多高校教師把匯算清繳片面的理解成要退稅或者需要補稅,也有部分老師認為匯算清繳是財務人員給老師“找麻煩”,拒絕辦理匯算。2020年度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已于3月1日啟動,據稅務部門反饋,截至2021年4月11日, H高校還有511人應該辦理年度匯算而尚未辦理。據初步統計,H高校下載個人所得稅APP的教職工不足600人。
2.失信現象頗多
在個稅改革的背景下,匯算清繳階段納稅人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如實填報專項附加扣除信息,進行年度匯算。但有部分納稅人存在僥幸心理,為了多抵扣個稅,虛填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加之2019年度匯算清繳稅務部門審核不嚴,失信成本不高,今年匯算清繳中失信現象加劇。以H高校為例,截至2021年4月11日,主管稅務機關已多次約談稅務會計,就H高校匯算清繳中的失信問題進行溝通,請稅務會計協助納稅人如實完成匯算清繳工作。
四、新個稅體制下H高校綜合所得個稅涉稅問題解決對策
(一)設置稅務會計崗,加強培訓學習
稅務會計不僅負責個稅政策宣傳工作,直接與納稅人發生聯系;還負責個稅申報繳納工作,又與分管高校的稅務機構產生聯系,稅務會計成為聯系納稅人和稅務機關的紐帶和橋梁,其重要性顯而易見,故有必要設置稅務會計專崗。另外,稅務會計對薪酬發放的合法性和合規性進行審核,并按稅法規定執行代扣代繳個稅的工作,確保代扣個稅與申報個稅金額一致,故加強稅務會計業務培訓勢在必行[1]。只有不斷提升業務能力,才能更好的為全校教職工做好個稅代扣代繳工作,同時稅務會計應實時關注稅務局網站,加強與稅務機關的聯系,以便了解最新政策。日常工作中遇到特殊情況及時和稅務機構溝通確認,避免理解有誤;及時歸納總結個稅扣繳過程中的問題,比如前文所述人員流動給代扣代繳工作帶來的困擾,及時向相關政策部門求助,既可以糾正習慣性錯誤,也可以避免涉稅風險。
(二)高效利用返還的個稅手續費,推動個稅政策宣傳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十七條規定“對扣繳義務人按照所扣繳的稅款,付給百分之二的手續費”。高校教師多為高收入群體,每年上繳個稅金額重大,故返還的手續費非常可觀。H高校個稅手續費返還情況可印證此觀點,見圖2。
如何高效、合理的利用個稅返還的手續費已經刻不容緩。高校教師科研與教學任務繁重,平時忙于工作,無暇研究個稅政策,高校可以聘請稅務專家來校舉辦個稅政策宣講講座,全面分析解讀個稅相關政策法規,現場為教職工答疑解惑[2]。通過舉辦講座深化高校教職工對個稅匯算清繳的認識,也有利于推動個稅匯算清繳工作;通過現場答疑強調稅務籌劃的重要性,強化高校教職工稅務籌劃意識,提升稅務籌劃能力。充分利用返還的手續費,運營財務處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公眾號、QQ群等即時工具及時推送個稅政策,增強宣傳效果,減免日常重復性解釋工作。
(三)逐步完善財務制度,“稅前標準”逐步取代“稅后標準”
如前文所述,稅法修訂后以“稅后標準”作為支付依據不能滿足稅法改革的時代要求。高校應逐步修訂相關財務制度,使稅前支付標準逐步取代稅后支付標準,因為無論怎么約定支付標準,對于高校而言其承擔的成本就是稅前標準。完善財務制度,使用稅前標準支付勞務報酬,既避免了非財務專業的經辦人倒推稅前標準的繁瑣工作,也方便各部門更加精確的做預算,而實際支付環節經辦人僅需直接按照稅前標準索要發票、計算個稅、計算實發金額,可以簡化計算,提高工作效率[3]。
(四)加大宣傳失信的懲罰措施
高校應加大宣傳力度,著重強調失信給納稅人帶來的危害,警戒高校教職工不要存在僥幸心理,否則得不償失。高校教師為人師表,應為納稅人做好榜樣,樹立依法納稅的良好形象。
五、結語
個稅改革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既有利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也減輕了納稅人稅負。高校作為個稅扣繳義務人,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切實做好代扣代繳工作,既能讓高校教師享受政策紅利,又能避免涉稅風險。
參考文獻:
[1]郭紅秋,劉忠良.高校個稅涉稅問題與對策分析[J].納稅,2020,14(35):26-27.
[2]侍杉杉,丁妤姣.高校個稅涉稅中存在的問題與風險防范[J].時代經貿,2018(18):88-89.
[3]李靜翠.高校群體個稅涉稅中存在的問題探析[J].教育財會研究,2015,26(03):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