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具有多樣性、關聯性和生長性的特征。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從“在常規性大單元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在聯通性大單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專題性大單元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結構性大單元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四個方面入手,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不斷提升其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8-0006-02
引? 言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學習必須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按單元內容進行了編排,每個單元都聚焦一項內容,但學習課時不固定。因此,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根據知識點將一個單元分解成若干課時進行教學,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數學是“冷冰冰”的感覺。
基于此,教師應在充分尊重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對數學課程進行適當調整,依據教材內容進行大單元設計,將教學內容有機整合,讓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一、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基本特征
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將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有機結合,是師生乃至家長共同參與的學習實踐活動[1]。
特征一:多樣性。數學大單元教學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由學校延伸至家庭或者社會,如運動場、商店、游樂場等,學習的內容是多樣化的。因此,教師可以依據實際情況開展校外實驗研究、問卷調查、網絡查找資料等活動,并靈活調整學習時間。
特征二:關聯性。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每個課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前后緊密相連的。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存在各種各樣的聯系,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知識、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等,主動參與數學學習。
特征三:生長性。數學大單元教學沒有止步于課堂練習,而是借助課后延伸,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他們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幫助他們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探索實踐中,提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二、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基本策略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主要由四大領域組成,即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分布在教材的各個單元中。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把教材內容整合設計成大單元,并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在常規性大單元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
所謂常規性大單元,是指教材的單元內容按照“整體感知—課堂教學—拓展練習—復習鞏固”的順序進行編排。在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節整體感知的數學課,讓學生全面了解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其次,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內容,并合理地安排課時;再次,根據教材的課后練習及生活實際適當拓展練習內容;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復習梳理,全面掌握本單元的教學內容。
例如,教學“克和千克”時,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安排3個課時,即認識克、認識千克、練習課。基于教材內容,筆者進行了大單元教學設計。首先,筆者讓學生在周末完成預習單,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查一查,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生活中見過的秤;二是學一學,瀏覽課本85—87頁的內容,了解本單元的全部內容,標記或整理自己的收獲、問題;三是做一做,在家長的陪同下走進超市、菜市場,尋找“克”和“千克”的身影。其次,設計課堂整合學課,筆者在學生完成預習單的基礎上,整合“克和千克”的教學內容,開展實驗探究學習。再次,設計練習拓展課,筆者在教材練習的基礎上設計拓展練習。最后,設計復習梳理課,筆者讓學生在回顧本單元知識的基礎上,交流思維導圖,并開展“1千克”挑戰賽。
(二)在聯通性大單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所謂聯通性大單元,是指整個單元教學內容按照“前置交流—實驗探究—鞏固練習—拓展延伸”的順序進行編排。在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節前置交流課,讓學生根據課前繪制的思維導圖進行匯報交流。接著,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實驗探究課,讓學生在數學實驗中進行深度思考,形成課堂資源。然后,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鞏固練習課,讓學生根據課后練習及時鞏固教學內容。最后,教師根據本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拓展延伸課,指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學校、社會、家庭中開展實踐探究活動。
例如,在教學“圓”時,筆者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了聯通性大單元,引導學生將學習中獲得的經驗、方法遷移到對新知識的思考中。首先,筆者設計“圓的初步認識”課,讓學生在課前利用思維導圖整理圓的特征、周長與面積,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其次,筆者設計“圓的實驗探究”課,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圓的特征、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再次,筆者設計“圓的練習”課,讓學生結合課后練習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征、圓的周長、圓的面積。最后,筆者設計“圓的拓展”課,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感興趣的問題,如圍繞“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展開研究。
(三)在專題性大單元中,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所謂專題性大單元,是指教材的單元內容按照“文化滲透—學習新知—體驗實踐—鞏固練習”的順序進行編排。首先,教師可以先設計一節文化滲透課,讓學生了解一些數學文化、傳統文化;其次,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學習新知課,對學生滲透相關的數學思想;再次,根據教材內容設計體驗實踐課,帶領學生走進實踐基地,開展實踐體驗課;最后,根據本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鞏固練習課,指導學生結合實踐體驗的內容,分享感悟。
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筆者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了專題性大單元教學,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從而更好地認識人民幣。首先,筆者設計了“貨幣的初步認識”課,針對學生在生活中接觸貨幣的機會較少的情況,從貨幣的發展史、貨幣的用途、世界通用的貨幣及人民幣的特征入手,讓學生初步認識貨幣。其次,筆者設計了“人民幣的整合教學”課,引導學生重點探究元、角、分的進率,模擬簡單購物情景,使學生掌握元、角、分的兌換關系。再次,筆者設計了“小小商店實踐體驗”課,讓學生在“小小商店”里模擬購物,在付錢、找錢的過程中學習人民幣的兌換。最后,筆者設計“活動分享”課,讓學生分享“購物”活動的感悟,并提出改進建議,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四)在結構性大單元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結構性大單元是指教材的單元內容按照“建立模型—運用模型—拓展模型—梳理模型”的順序進行編排。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模型資源,引導學生主動運用。
例如,教學“巧用運算律”時,筆者結合教材特點設計了一個結構性大單元的模型課。首先,筆者設計一節建模課,讓學生學會加法交換律、結合律,懂得靈活應用;其次,設計一節用模課,讓學生學會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懂得靈活運用;再次,設計一節拓模課,讓學生學習乘法分配律及除法的性質,并懂得靈活運用;最后,設計一節梳模課,讓學生回顧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并懂得綜合運用各種運算規律。設計結構性大單元教學,有助于學生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當然,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讓學生運用結構化模型課探索并解決問題。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還可以讓他們在多元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的溫度與厚度,從而使其盡情探索充滿趣味的數學旅程,進而不斷提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哈迪曼.腦科學與課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本文系泉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2019年度課題“基于提升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深度教學的實踐研究”(立項號:QJYKT2019-2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鄭春珠(1982.6-),女,福建德化人,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