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 嚴斯慧
所謂學困生就是我們常說的“差生”“后進生”,也就是學習困難的學生。俞國良在《對差生概念的檢討》一文中認為“差生是智力發展正常的青少年,由于環境中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個體不良‘配置’,從而導致學習、品德、行為等諸方面長期落后,且這些落后面又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需要特殊教育的一類學生”。由于學習成績落后,學困生往往會形成特有的心理問題,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自由散漫、懶惰貪玩、孤芳自賞、狂傲不羈。這些心理問題不僅影響了其學習成績,對后繼的人格形成、生活交往、家庭觀念都有一定的不良影響。
簡單地說,就是個人學習習慣養成問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比簡單獲取知識更為重要。絕大多數學困生的成因,往往不是智力或能力的問題,而是由于身心不成熟、情緒不穩定,使他們自控能力差,容易受情緒影響,缺乏求知欲望,惰性和依賴性較大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行為習慣或產生了思想偏差。
家庭教育方式的負面影響,是不良行為習慣養成的助推力。
我們常說,一個“問題”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在高考制度下,學習確實是一件比較辛苦的事情。很多學生因為吃不了苦,而過早放棄了努力。有些家長在學生的幼兒階段喜歡用哄騙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而學生形成要有好處或者得到某種滿足才按照要求辦事的心理。這類學生特別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表揚、獎勵。一旦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心存不滿,對老師有意見,繼而發展為不愿意按家長和老師的要求去做。由此看來,學困生的形成,與兒童時期家庭教育方式有一定的關系。
其次,家長的不良行為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家長對待工作的態度,能影響到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一位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家長,他的孩子在一定氛圍下會認真對待學習;反之一位對工作沒有追求,自由散漫的家長,他的孩子很可能很久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我們俗話常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想必也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溺愛式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學生害怕困難,難以獨立的罪魁禍首。在兒童時期,每一個人都有好奇心,孩子會自發地想要去嘗試各種各樣的事情。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因害怕兒童受累受傷而限制他的行為,慢慢地兒童會享受這種安逸的狀態。在學習上他們就變得不愛動腦筋,喜歡抄作業。可見,家長的過度溺愛,間接扼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天性,是導致學生變得懶惰的重要原因。
在學校環境中,學困生由于長期學習成績不佳,很容易受到老師家長及同學的歧視,最基本的愛和尊重得不到滿足。長此以往,他們就不得不另尋出路,比如,通過參加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來滿足自己在社交、情感方面的需要。其次,學校采用的單一的評價標準導致學困生不管在其他方面多么優秀都有一種“一無是處”的感覺,在學校氛圍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成就感。
一方面,受市場經濟利益誘因的影響,一些市場主體為追求經濟利益采用不法經營手段對未成年學生產生較大影響,學生沉迷網吧,迷戀電子游戲而無心向學。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低,使得一部分學生和家長看不到出路,因而對孩子的學習不抱希望,故而對其放任自流。而許多家長為了給家庭更好的生活條件,都為掙錢而忙碌著,沒有充足的時間關心和教育孩子,不能陪孩子經歷生活、學習中的每一個挫折,使得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不能被及時發現、改正。
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需要,而素質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面向全體學生,因此,學困生的轉化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它直接影響素質教育的效果。特別是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在新舊教育理念和方式的過渡時期,學困生的轉化尤為重要。作為班主任兼語文教師的我,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終于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在此,談一下自己在實踐中取得的幾點經驗。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要真正走進學困生的心靈,教師必須擁有一顆愛心,從建立感情入手,以師生之情、親人之情來對待、熱愛學生。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的教育,是結不出健康的果子的。而對后進生尤其要有深切的、真摯的、持久的愛心,才能使他們冰封的心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1.尊重人格,樹立自信
學困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較差,常常受到教師的批評、父母的責罵、同學的諷刺等,使其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因此,恢復學困生的自尊心也是促進學困生轉變的重要手段,有時老師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引起他們的厭煩,甚至憎恨(高年級較明顯)。他們常把教師的話當耳邊風,把同學的幫助當成打擊報復,把父母的教育當成是嫌棄自己。所以,對他們不管不問、不批評顯然不對,但管得過嚴,又會適得其反。只有充分尊重他們的自尊心,不輕易提及他們過去所犯的錯誤,多鼓勵,多賞識,哪怕是極小的優點。從而消除他們的對立情緒,解除他們對老師、同學、家長的誤解,才能使他們找回自尊和自信。
2.發現優點,賞識激勵
人人都有優點,學困生也不例外。有句話說:“贊揚學生極其微小的進步,比嘲笑其顯著的劣跡更高明。”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發展他們的積極因素。從這一點入手,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斗志,鼓足學生前進的勇氣,從而達到轉化學困生的目的。學校里面學習成績差的和學習成績好的融入的圈子會有差別,這時可以讓學困生多參與一些活動,讓班級里的氣氛以及學生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也有助于學生的多方面學習。
除此之外,學校要完善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改革評價考核中過分注重學習成績的傾向,構建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評價體系。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家長是子女成長的第一任教師。對學困生來說,這是教育他們的兩股力量,如果這兩股力量互相配合,方向一致,就會產生極大的合力,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結果將不堪設想。彼此互通消息,互為補充,才能加快學困生的轉化,使他們健康成長。
1.關愛不溺愛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家長能在這時期較早地發現孩子的不良習慣,重視并設法使其在這個時期糾正過來,孩子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你會很省心。如果這個時期改不過來,以后會越來越困難,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任務越來越重,差距也會隨之拉開,孩子就可能成了真正的學困生。這時候家長就要多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陪伴其左右。孩子就像小花、小草一樣,有了父母的呵護與陪伴,才能茁壯成長。
2.身教重言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都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形式影響著孩子,浸潤著孩子。父母為他創造的是閱讀的氛圍,他就可能喜歡上閱讀;父母為他創造的是看電視的氛圍,他就可能喜歡看電視;父母為他創造的是玩電腦、玩手機的氛圍,他就可能喜歡玩電腦、玩手機。因此,家長們如果是只顧言傳要求孩子,而忽視律己及身教,那么效果肯定是不佳的。
3.參與即教育
家長們應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學校每學期都會定期召開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等,這時家長們應把握契機,積極參與進來,這不但是對孩子成長的重視,還給自己創造了陪伴的機會,無形中浸潤著孩子的心理,從而使其變得更加陽光。
4.溝通是橋梁
在一個人數眾多的班級里,老師一一和每位家長溝通,在時間和精力上都是不允許的,這就要求做家長的要主動一些,多與各科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勤溝通。在溝通這件事上,家長的態度決定一切。如果家長的態度是愿意跟老師開誠布公地交談、互換有關孩子的信息,這也是協助老師的工作,當老師的沒有不愿意的。而老師與家長的見面會給孩子們一個提醒,大人們是統一戰線的,經常互通消息,發現問題對癥下藥,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無害的,只要家長的心意足,老師肯定會愿意配合。
總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轉化學困生需要持之以恒。學困生的厭學心理并不是短期內形成的。同樣,對他們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學困生的轉化與防治工作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多方配合努力,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滿懷熱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反復、耐心、細致的教育。我相信,以愛為橋,彼岸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