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月 向顥 魏大明
摘 要:針對課題“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某區域發展的影響”,本文選擇江蘇省昆山市作為案例,以昆山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為線索,通過學生扮演昆山人民代表和各類外資企業代表,現場模擬招商引資大會。引導學生分析昆山各階段的區域發展條件以及所產生的要素流動和影響。在一系列活動探究中,演繹外向型經濟的地理原理與地理過程,利用情境與活動讓學生獲得新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實踐,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關鍵詞:外向型經濟;區域發展;情境教學
一、課標解讀
本節授課內容為重慶市2021年初中地理優質課大賽決賽課題,比賽課題為“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某區域發展的影響”,該課題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對應的內容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部分,教師自己組織相關教學內容。本課課標中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不是外向型經濟的定義,而是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本節課主要有兩大能力要求:①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條件;②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其中應涉及對區域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且影響還應包含有利影響與不利影響。
二、設計思路
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1.學情分析
本節課面對的是初二的學生,經過一年半的地理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原理、地理規律,具有一定地理問題分析的能力,如位置分析的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文字概括能力。針對初中生活潑好動、思維活躍的特點,本節課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思考與討論中來,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情境創設
人文地理以及經濟地理對初中生來講是比較抽象和陌生的,尤其對于身處內陸、外向型經濟發展不夠典型的重慶地區的學生,缺乏切身感受和認識,分析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也不夠全面、深刻。因此,本節課借助招商引資的活動形式,通過演繹昆山“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歷程,歸納總結出外向型經濟的定義,同時引導學生分析昆山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區域發展的變化。
3.教學目標
理解外向型經濟的概念;利用昆山的地理位置圖、區域人文地理概況,分析昆山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條件;通過昆山從引進外資到成為外資,分析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對我國改革開放所取成就的認同感。
4.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如表1所示。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如圖4所示。

五、課后反思
生動的教學案例是展示地理學基本原理和過程的主要載體[1]。本節課深挖課標,精準把握教學內容,設計巧妙,以江蘇省昆山市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為線索,通過學生扮演昆山人民代表和各類外資企業代表,現場模擬招商引資大會,從引進來、走出去兩方面講述昆山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之路,用真實的案例將復雜難懂的外向型經濟直觀表達。通過真實的活動案例,積極啟發學生分析昆山市外向型經濟的區域發展條件及其產生的影響和要素流動。
利用豐富多元的教學資料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課堂教學模式[2]。利用相聲開場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活躍緊張嚴肅的賽課氛圍;展示1988年的老報紙,體現教學資料的年代感與權威性;利用統一方便面、波力海苔等常見食品建立學生與昆山之間的聯系。
不足:因為時間關系,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不利影響在課堂教學中的分析比較片面,如昆山的外向型經濟對外貿依存度高等,在之后的日常教學中,可進行完善。
(該課例為“2021年重慶市初中地理優質課大賽”一等獎作品)
參考文獻:
[1] 王勇,劉桂俠,胡蓉,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語境下地理過程的再認知——基于“小老頭樹”案例的分析[J].地理教學,2019(14):8-10.
[2] 胡繼中.領悟新課標意蘊,創新課堂教學模式[J].地理教育,2021(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