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靜
摘要::隨著《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在2018年的正式頒布與實施,它對閱讀教學總體進行了細分,提出了總要求以及每個部分所需達到的能力要求,可知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需要進行新的轉型。而在這一轉型過程中,需要依據《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對于初中英語閱讀敘述類的相關描述進行,在“預測、理解、匹配、分析、講述、創造”方面下功夫,即:運用背景知識、標題圖片進行故事預測,通過聽讀、理解故事大意,通過對比分析故事人物,通過提煉大意講述故事。按照這樣的方式,初中英語敘述閱讀教學可以取得相對較好的效果,實現服務于初中英語閱讀的目的。
關鍵詞:《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初中英語;敘述類閱讀教學
引言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以下稱《量表》)由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發布,自 2018年 6 月 1 日正式實施, 是面向我國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測評標準, 用以指導我國各學段的英語教學、學習與測評。《量表》可以指導教師采用基于語言活動、面向運用的教學理念, 提倡教師在形成性框架下進行英語教學, 啟發教師開展促進學習者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能力的教學活動。英語教學必定會產生新的變化, 初中英語敘述類教學亦是如此。
現在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也阻礙學生了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敘述語篇在任何語言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語篇形式之一。因此,也不可避免地頻頻出現在各種英語閱讀教學的教材中,因此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教好這類語篇一直是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而《量表》的實施也讓學者和老師有了衡量的尺子以及具體的目標,在這樣的標準下進行策略性教學應該視為有效方法之一。
《量表》對初中敘述類英語教學的要求
其中對應初中段的三級標準中,涉及到敘述類閱讀教學的共有以下8處。具體描述摘抄如下:“能讀懂語言簡單、話題熟悉的簡短材料,理解隱含意義,歸納要點,在讀語言簡單的人物軼事時,能推測文中隱含的信息;在讀語言簡單的歷史故事時,能提煉語言梗概;在讀語言簡單的人物故事時,能分析正面和反面人物;在讀簡寫版的人物傳記時,能找出人物生平中的大事件;在讀語言簡單的寓言故事時,能理解其寓意;在讀有關社會生活的故事時,能提取段落的主要信息;在讀有關日常生活的書面對話時,能理解說話者的意圖”。
二、基于《量表》所提出的新目標
這些要求只是能力對應的基本要求,在此在《量表》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了兩個新的要求,即創造。放在此的語境意義為:(1)在學完敘述類閱讀材料后,能根據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的不同的形式進行故事講述,(2)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自我的想象。
(1)讀后-講述:能夠概括文章大意并講述
在讀后,為學生提出的新的要求要求講述。復述我們可以不需要感情,直接背誦,但是講述的要求是我們要聲情并茂,繪聲繪色,我們還可以借助道具,或者通過role-play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生需要自己對信息進行加工,總結,概括,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才可以做到這一步,而且這是輸出環節,所以放到了讀后。在這過程中,需要教師給學生們提供腳手架。教師可以根據這種可視化的環節,判斷評價學生是否已經掌握。這使得課堂結果可視化,更有利于老師進行反思、總結、評價課堂及學生。
想象力是思維發散的重要形式之一。用創造這個詞僅是為了概括補寫和編寫。在“書面敘述”中描述為“能根據系列圖片編寫較為完整的小故事”。而且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已經要求學生具備補寫這個能力。而在這是學生想象力發揮的過程。根據自己對于課文的理解,為故事編寫一個合理的結尾。首先在最初的階段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圖片,圖片可以使學生們盡可能的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為了降低任務難度,除了圖片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思維導圖。通過有效的思維導圖來編寫故事。
結語
對于初中英語教學的各項新的要求,也讓教學面臨著新的轉型,而相繼而來的對于《量表》的研究,對于教材的研究、教法、教學過程的琢磨更需要下功夫。在新的形勢下,教師需要對英語敘述類閱讀從“推測、理解、匹配、提取、分析、創造”這些方面著手使得英語教學更加的有目的性、具體性,為更好地服務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吉澤紅, 2019, 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析[C]. 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19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年會論文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652-654.
[2]教育部考試中心, 2018,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玉龍、辜向東, 2019,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研究綜述[J]. 《外語與翻譯》 26(01):85-92.
[4]劉明東、黃夢娟, 2019, 基于《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小學英語故事教學[J]. 《基礎外語教育》21(03):91-98+111.
[5]王立杰, 2019,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及策略探究[J]. 《新課程研究》(0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