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宏安
摘要::社會不斷深化改革下,對就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需要有比較強的能力,而且還需要有比較高的文化素養。中職語文教學作為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素養的學科,其應當被各個中職院校重視起來。本文就如何加強學生基礎積累提高語文素養展開了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基礎積累;語文素養
中職院校一直堅持的都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因此,其不僅要擔負起為學生充分傳授知識的責任,而且還要擔負起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責任。作為中職院校的教師,必須切實認識到語文素養的重要性,并且從多方面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助力學生日后在社會上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
一、重視識字寫字訓練,加強學生基礎積累
中職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應當下意識引導學生對書寫技能的掌握,從而促進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寫作習慣[1]。目前,最為有效的識字寫字訓練方法是隨文識字,即在文章中學字、在句子中學習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帶領學生一起進行學習新的字詞,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生字新詞的記憶力。與此同時,為了能夠加強學生對生字新詞的利用,并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參加書法比賽,促進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更多的字詞,從而加強自身的基礎積累。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做與積累詞匯量有關的小游戲,例如瘋狂猜成語等小游戲,這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生字新詞的興趣,而且還能成就一個高質量的語文課堂。
二、引導學生積累句子,加強學生基礎積累
語文作為一個擁有龐大知識體系的存在,其不僅含有非常豐富的知識,而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不斷從生活中積累知識,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基礎積累[2]。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中,語文課本就是一個最直接的工具,語文課本的所有文章都是由專家精心挑選出來的,所以其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語文課本中的句子有的清新淡雅,有的粗獷豪放,但這都不妨礙學生對優秀的語句進行積累。語文課本中的句子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而且還有很多經典語句,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對句子的積累,并且要確保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三、增加閱讀,促進學生基礎積累
在現代化社會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閱讀對一個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并充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比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合理規劃時間,即利用課堂的前五分鐘時間,讓學生在講臺上大聲朗讀優秀的作品,并充分讓學生感受到作品之美[3]。與此同時,為了能夠更好加強學生的基礎積累,教師在課上應當向學生傳授優秀的閱讀方法,例如:如何提煉文章的主旨,如何更好感知課文等。除此之外,教師在課下還應當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平臺,向學生分享好的文章。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向學生分享好的語句和文章。
1.認知性閱讀
認知性閱讀指的是從字詞入手,以讓學生能夠流利閱讀為目的。因此,在認知性閱讀中,教師應當先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文章中的生僻字,進而促進學生能夠進行主動閱讀。
2.求解性閱讀
求解性閱讀指的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向學生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之后要求學生自行閱讀,并從課文中找出問題的答案,積極具有回答教師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的思維邏輯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且學生還加強了對字詞的理解,從而擁有更加豐富的語文基礎積累。
3.質疑性閱讀
質疑性閱讀指的是讓學生對文章進行主動閱讀,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一種閱讀方法。質疑性閱讀是求解性閱讀的深化,其增強了學生的是非能力,同時還促進了學生站在理智的角度分析文章。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提升,而且還強化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4.比較性閱讀
比較性閱讀既可以指主題相同,體裁不同的文章,也可以指體裁相同,主題不同的文章。通過比較性閱讀,學生可以充分了解文章的不同點,并對問題和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通過比較性閱讀,學生還可以獲得更加廣泛的知識,掌握一定的規律性。無論如何,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5.鞏固評論性閱讀
鞏固評論性閱讀指的是教師引導學生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相關的評論,評論的內容既可以是文章的內容,也可以是作者的寫作手法等。通過學生對文章的再閱讀,可以有效鞏固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并增強學生的語文基礎。
結語
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加強學生的基礎積累是關鍵。因此,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語文基礎積累的重要性,并從多方面加強學生的語文基礎積累,令學生的語文素養能有一個快速提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不僅是社會的要求,也是學生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甘小的. 基于水平測試的中職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策略[J]. 中學語文教學, 2019, (006):71-73.
[2]牛迎春.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策略[J].? 2021(2012-8):74-74.
[3]于萬里. 中職語文教學中怎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質[J]. 語文天地, 2020(1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