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成
摘要:新課程標準改革和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下,教育部門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初中歷史是一門有厚度、有沉淀的綜合性學科,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拉近了歷史知識與學生的距離,有效避免了歷史知識的枯燥性,有利于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進而構建出基于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高效課堂。本文從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打造趣味課堂的教學策略角度展開論述。
關鍵詞:情境教學;初中歷史;趣味課堂
引言
歷史課程教學對于初中階段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加之傳統教學方式的單一化特點,導致學生在初期接觸歷史學習期間缺乏較強的學習興趣。為了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提高歷史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元化情境創設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通過豐富的學習情境感受歷史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和豐富性,進而達到較強的歷史教學效果。
1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優勢
①符合新課程理念。課程改革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陣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情境教學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從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興趣出發制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情境化的教學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另外,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水平具有差異性,情境教學法的運用更加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確保每名學生受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②激發學習興趣。歷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很多學生認為這門課程枯燥乏味,沒有學習興趣,而引入情境教學法可以讓課堂變得活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和歷史解釋素養。教學情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置身于歷史情境中,讓學生的課堂學習更加專注,喚起了學生歷史學習的熱情。通過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插入音頻、視頻、動態地圖等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主動探究、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③強化知識理解。教師通過在課堂講解歷史知識,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知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死記硬背地學習,這種方法雖然當時效果較好,但是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這些知識。而將情境教學法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情境創設,教師不需要刻板地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學習知識,并且產生探究欲望,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情境教學構建初中歷史趣味課堂的有效策略
2.1創設表演情境
表演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初中生正處于好玩、好動的身心發育階段,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也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創造條件為學生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在對歷史人物角色的扮演過程中更好地了解歷史、認知歷史、融入歷史,引起學生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明朝的統治”時,教師課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熟練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在講解“廢除丞相制度”時,教師引入了朱元璋和丞相胡惟庸的故事,并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表演,使學生可以直觀理解這一知識點,這不僅調動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教師也要注意把控課堂,做好適當的引導工作,防止教學內容出現偏差。
2.2創設實踐性教學情境
歷史教學中缺乏實踐元素是目前教學中的弊端,學生對久遠的歷史知識理解效果不理想的主要成因便是缺乏實踐性的教學情境為背景。對此,在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實踐性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促進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效果。首先,實踐教學情境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展現,教師將相關歷史時期的角色身份進行分配,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歷史文化,同時促進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學生深入歷史實踐情境中,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實踐情境的創設可以體現在實踐活動中,歷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歷史博物館參觀學習的實踐活動,通過對博物館的參觀了解更多歷史知識,將其與歷史教學內容相結合,從而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相關歷史知識。例如:在近代歷史博物館的參觀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歷史文化遺產感受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這一階段的歷史知識內容。因此,創設實踐教學情境是促進豐富學生歷史認知,提升歷史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
2.3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教學情境
教育的信息化建設已經逐漸步入正軌,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逐漸普及。因此,教師要加強運用多媒體技術,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聲像具備的學習情境,輔助學生學習歷史。而且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直觀的教學內容,更容易讓學生置身在具體形象的歷史事件情境中,理清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解歷史事件的實質。例如,在八年級上冊“鴉片戰爭”時,可以播放《鴉片戰爭》電影片段,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鴉片對中國人民身心健康的危害,以及廣大沿海同胞抵制鴉片泛濫所采取的行動等,直觀的影視畫面給學生一種仿佛身臨其境的感覺,收到歷史再現的效果。
2.4語言創設情境
語言作為歷史教學最直接、最常用的手段,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是歷史課堂教學能成功的關鍵。初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漸趨成熟,若僅采用直觀性教學情境,容易讓教學內容流于形式,不利于抽象思維的培養,更不能激發學生求知欲,為此,應當對教學語言進行潤色加工,讓歷史情境與藝術性語言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移情現象”,激發師生情感共鳴,并獲得理想教學效果。例如,在《工業化的起步》一課中,通過展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情況,并與美國、英國的鋼產量和電產量對比,由教師詢問這一現狀代表什么。學生展開思考,得出我國工業化水平落后的結論,隨后趁熱打鐵,對解決該問題有什么建議,學生們分小組展開討論,從不同角度探索工業化建設之路,如此一來,不僅自然而然地導入教學內容,更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不僅能擴展教學路徑,還能豐富教學實踐活動,營造出學生感興趣的氛圍,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翁強.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8(12).
[2]蔡常規.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