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陽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發展,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同時也導致了較為嚴重的土地棄耕拋荒問題,而耕地的多少、耕地是否拋荒關系到糧食安全的基礎。作者通過宜章縣部分鄉鎮的農村調研,提出了一些有效治理耕地拋荒的建議。
【關鍵詞】耕地拋荒 ?治理 ?思考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農村勞動力數量大幅度下降,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度也逐漸降低,導致農村拋荒及季節性拋荒(雙季稻改單季稻)呈續年增加的趨勢。這樣,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耕地資源,減少了農作物種植面積,降低了農作物的總產量,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制止耕地拋荒行為,以確保糧食安全和社會長治久安。
一、耕地拋荒原因分析。
造成耕地拋荒棄耕,既有主觀上原因,也有經濟結構調整、自然條件限制等客觀原因。
1、自然條件差,耕種成本高,效益低。宜章縣是糧食生產大縣,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糧食收購中一直采用保護價政策,但是由于糧食市場供大于求現象的存在,導致糧食價格一直不高。而種地各項成本上升趨勢較快,導致農民推動耕種信心。特別是一些地處偏僻、離村莊較遠,運輸、管理、收割不便,地力貧瘠增加了種植成本的地段、地塊拋荒棄耕現象猶為嚴重。
2、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投入管護不足。由于現有水利設施大多數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建,目前已損壞嚴重。水壩、灌溉溝渠等無法滿足種植需求。特別是山區邊遠地帶無機耕道等導致無法耕種而不得不拋荒棄耕。
3、農村勞動力缺乏、農戶無力耕種。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城鄉經濟結構調整,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向城市流動。這些人員外出務工或經商,年收入比耕地務農的收入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因此很多人選擇城市生活而放棄土地。而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勞動力是少之又少,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部分是素質較低、年齡偏大的老年人和婦女。耕作水平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差。致使一些農戶不得不放棄部分耕地,造成拋荒撂荒。同時還有部分農戶因全家外出或遷移,所承包的耕地尚未流轉出去不得不撂荒。
4、土地流轉困難造成拋荒。造成土地流轉難的原因,既有土地權屬遺留問題,也有土地流轉機制不夠建全,缺乏靈活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當前農村中“有田無人種、和有人無田種”的現象較普遍,特別是農業稅免除后,有些農戶自己不想種,也不愿別人種,從而造成部分土地拋荒棄耕。
二、應對農村土地拋荒的對策
要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拋荒,必須針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特點,以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開展工作,多措并舉綜合治理,給農業、農村、農民注入新的活力,充分調動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1、行政推動耕地拋荒治理工作。一是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到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關系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問題,在任何時候都必須予以重視。充分認識到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增加糧食產量、穩定糧食自給率,確保糧食安全任務艱巨。充分認識解決耕地拋荒問題的重要性,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把恢復拋荒耕地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二是要明確責任。要建立縣級領導包鎮,任務分解到鎮、到村、到組。建立到戶臺賬明細。廣泛宣傳耕地拋荒治理政策。充分發揮村民自治,依法終止、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重新發放承包經營權或采取集體流轉拋荒棄耕耕地。三是嚴格考核??h委政府要成立制止耕地拋荒領導小組,嚴厲打擊非法侵占、破壞耕地行為。建章立制納入考核,確保形成合力。
2、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從當前情況來看,農村的勞動力正在逐漸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這也是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針對此,農業發展需要明確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的情況下,堅持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引導,促進農業的規?;s化發展,進而實現我縣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的目標。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商戶、個人等關注農村的發展。通過租賃等形式參與到土地流轉中,發揮土地資源的作用、解決農民棄耕拋荒的問題。
3、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推進農業產業化。針對灌渠、水壩、機耕道等基礎設施落后現狀,因地制宜給予項目資金支持。促使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增加耕地復種指數,減少耕地拋荒。一是根據本地土壤、氣候、水利、交通等條件,積極培育和建立農產品種植基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做好土地流轉、資金扶持等工作。把基地做大、做強讓利益驅動農民增收、抵御市場風險。提高耕地復種指數。二是扶持大企業,做強龍頭。以“大規模、高起點、外向型、強帶動”為標準立足“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大力扶特發展一批競爭優勢明顯且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農民通過農村專業合作社實現產銷對接、返利分紅。從而推動農業產業化縱深發展,實現農民增收,減少耕地拋荒。
4、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加大農業投入。部分農戶棄耕拋荒并非出于本意,而是由于環境、技術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不得不棄耕。針對這個問題。宜章縣還需要加強對農業服務體系的完善,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幫助農民解決耕種上的問題。通過政策扶持、科學引導及加大資金投入等方式,為農民做好良種、農資、農具及農藝等方面的服務。同時為農民提供土地耕種前的信息及耕種后的銷售等方面的服務,解決農民耕種土地的后顧之憂,使農民能夠看到耕種土地的希望。防止棄耕拋荒的現象蔓延。
造成土地棄耕拋荒的原因有很多,宜章縣作為糧食生產大縣,必須加強對拋荒問題的研究,認真分析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通過政策,項目投資及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和約束,改善拋荒和農村發展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志勇,《關于將樂縣農村土地拋荒問題的調查與分析》,農民致富之友,2014,02
2、李文輝,徐鄧耀,《一個耕地拋荒的解決方案:農民工回鄉創業》,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版),2014,06
3、王素云,徐志峰,《永興縣土地流轉農民就業創業狀況調查》,當代農村財經,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