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翠
摘要:中國古詩詞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歷經千年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讀之令人流連忘返。它猶如一池春水,緩緩流淌至今。本文挑選兩首中國古詩詞(唐詩一首,宋詞一首)進行英文試譯,旨在為傳播中國文化盡綿薄之力,讓更多人體驗中國唐詩宋詞的美感和精妙。與此同時,作者在翻譯過程中能進一步提高中英文詩歌的鑒賞水平,發現詩歌翻譯中的樂趣,可謂一舉多得。
關鍵詞:古詩詞 魅力 ?英文 ?翻譯,鑒賞
中國古詩詞試譯體會
第一首詩歌翻譯如下:
小兒垂釣 ? ? ? ? ?A Fishing-learning Child
胡令能 ? ? ? ? ? ?Hu Lingneng
蓬頭稚子學垂綸, ?A fishing-learning child,hair disheveled.
側坐莓苔草映身。 ?Whose profile was seen,on the grassy and mossy bank,hidden.
路人借問遙招手, ?Afraid that the fish scattered,
怕得魚驚不應人。 ?From afar hushed the passer,no asking direction.
本詩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探討兩個部分,一是詩的內容,二是詩的節奏。首先將題目“小兒垂釣”由原來的主謂結構的句子改為“A Fishing-learning Child”這個偏正類型的名詞短語,因為在中英文的應用對比中我們會發現中文擅長用動詞詞組,而英文則習慣將動詞名詞化,《現代語言學詞典》將這個現象稱為“nominalization”。比如:“Several people nodded in approval。”這句英文翻譯為:“好幾個人點頭同意了。”詩的正文部分則是用一個英語長句表達出來,句子主干為“ A fishing-learning child hushed the passer。”譯為“學垂釣的小孩讓過路人保持安靜”。而“蓬頭”,“側坐莓苔草映身”則被化作后置定語和定語從句來描寫垂釣兒童的外形特征;“怕得魚驚不應人”一句則被處理成原因狀語從句來揭示兒童不回應路人的真相,從而表現出兒童專注可愛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原詩中“搖招手”一詞,作者沒有采用直譯的方法翻譯為“wave his hand”,而是采用“hush the passer”是因為“wave”一詞常用于打招呼或再見,為了避免歧義,故采用“hush”一詞,使之基本對應“不應人”這一場景。從英文詩的節奏來看,在前兩句中有“child ”對應“disheveled”,“seen”對應“hidden”,而在整首詩中則采用abab型的押韻方式,可以說在韻律上基本做到形式上的統一。
第二首詩歌翻譯如下: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墻 ? ? ? Stroll till Sunset
蘇軾 ? ? ? ? ? ? ? ? ? ? ? ? Su Shi
林斷山明竹隱墻。 ? ? ? ? ? ? At the end of woods
亂蟬衰草小池塘。 ? ? ? ? ? ? Appear the mountains and houses
翻空白鳥時時見, ? ? ? ? ? ? Walled with bamboos,
照水紅蕖細細香。 ? ? ? ? ? ? Bothered by chirping cicadas.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轉斜陽。 ? ? ? ? ? ? Not far is a little pond,
殷勤昨夜三更雨, ? ? ? ? ? ? And in sight grass doth wither.
又得浮生一日涼。 ? ? ? ? ? ? Looking up, the birds flipping with many a friend,
I see hither and thither.
Then the pond I review, the lotuses standing
With a faint fragrance and a pretty shadow.
Till the outside of village I keep strolling,
Against the ancient city wall seeing the sun’s last glow.
Thanks to the attentive rain last night,
I spend another nice and cool day with delight.
宋詞的翻譯較之唐詩要難,因為除了篇幅上明顯的字數增加以外,在詞中出現的事物也更加豐富。比如這首詞前兩句交代的事物多達七處,分別為:林,山,竹,墻,蟬,草,池塘。這樣的寫作手法在宋代詞人張先的《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中更是達到極致,“云破月來花弄影”在一句詞就分別寫出“云,月,花,風,影”五個事物。其中“風”這一意象是通過“弄”一詞體現出來。這樣的詞句令人讀之無不驚嘆。詞的意象很多,但是如何用英文將之有機結合起來,并且使詞的美感得以體現,恐怕頗費一番心思。筆者在此只能初做嘗試。還請大家不吝賜教。首先在形式上筆者模仿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形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對句組成,即按四四四二形式編排。但是每句詩行沒有實現“10個抑揚格音節”這一高標準,只能做到換行韻,即“alternating rhyme scheme”,也稱之為“交韻”。其次,筆者想要談的是內容上的安排。第一句“林斷山明林隱墻”,其中“林斷”一詞指的是樹林的盡頭,這讓筆者想到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野鳶尾》的首句“At the end of my suffering”(在我苦難的盡頭),因此筆者選擇了同樣的開篇句型。此外,原詩中體現了詩人蘇軾在散步過程中心情由低落轉向平靜乃至愉悅,表達出詩人的樂觀豁達,所以在英文翻譯過程中,筆者選用bothered,chirping,wither等詞表現詩人心情不佳,滿目凋零的狀態。然而詩人又通過“白鳥翻空,紅蕖細香”兩處景致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并在漫步斜陽的過程中得以釋懷。
結語
本文通過對兩首中國古詩詞的嘗試性翻譯,旨在將詩詞的優美通過翻譯得以傳播,讓更多讀者能夠得到美的享受。在翻譯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障礙,在直譯和意譯過程中反復推敲,在詞的選用上舉棋不定,在翻譯的篇幅上幾經借鑒,最終呈現出以上的翻譯版本。雖然過程困難重重,但每每冥思苦想之后得一好詞好句應用其中,便感到莫大鼓舞和滿足。學習中國古詩詞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翻譯古詩詞則是中國文化的傳播。這份使命美好而艱巨,必須付以真情,心懷虔誠,不斷積累,方有所成。
參考文獻:
[1]李容萍. 英語動詞名詞化的應用與翻譯[J].考試周刊,2009.
[2]李穎. 論風格轉譯在古詩英譯中的實現--以《月下獨酌》為例[J].湖南社會科學,2013.
[3]何艷. 許淵沖先生中國古詩英譯之音韻美[J].校園英語,2018.
[4]郭銘坤,翻譯美學視角下英譯中國古典詩詞展現的意境美[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