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聰穎
摘要:建立思政教學團隊,制定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按照方案組織團隊成員調整課程建設,包括重新修訂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設計、線上線下學習活動以及開拓第二課堂、制定合理的評價機制等,保障“課程思政”建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究與實踐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探究實踐
引言
立德樹人是我國各大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思想,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宗旨。思政課程屬于公共課程必修范疇,對于武裝和充實青年一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思政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在實際教學中缺乏真實情境,因此各大高校除了開設思政課程之外,還需要在其他學科中滲透思政教育。大學英語課程具有天然的思政融入優勢,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助力思政課程的教育改革,進而切實推動思政教育體系的建設。
1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高等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需要育人,應該首先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技能型人才。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在課堂,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要通過創新教育方法,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陣地,發揮多學科優勢,全課程、全方位育人。
2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的表現形式,“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本身具備知識性和人文性,為英語課程挖掘思政教育資源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從而決定英語課程教學具備思政教育功能。”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英語語言教學傳遞的不僅是語言形式和技能,也是在輸出語言所反映的文化內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因此,大學英語可以通過滲透中國元素,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文化自信。
3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
當前,大學英語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教學仍然處于探索時期,課程思政育人理念和方針還沒有全面落實到英語課堂教學中。部分英語教師自身的思政教育觀念較為薄弱,并沒有真正將思政課程應用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環節中,其思政教學只是流于表面,生搬硬套。多數學生非常排斥枯燥生硬的思政課程講解環節,認為講解的內容與自己無關,聽課積極性不高。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課上應積極融入思政教育的鮮活案例,并及時向學生進行滲透。
4未來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
4.1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締造者,其秉持著怎樣的教育理念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走向。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應該首先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并將這一思想和自身的教學工作進行深入融合,以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標準,結合教育領域對教師提出的四大標準,不斷改革自身教學理念,用先進的、科學的思想政治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同時,高校方面也要加強對教師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培訓,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和實踐活動等形式,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與道德品質的修養,促進教師做到以身作則,在思想和行為上對學生做好示范和榜樣作用,繼而引導學生向著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成長。
4.2第二課堂的延續
內容主要為思政拓展。通過在線平臺競賽、配音、演講比賽、閱讀比賽、寫作競賽、英語角、實踐活動、文化節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本身就具有積極參與的人生觀在里面。利用在線網絡教育平臺,按照參與和獲獎來考察學生的第二課堂學習參與情況。課前學生的主動探索可以幫他們快速融入思政環境,熟悉思政類表達詞匯及語句篇章內容,課上通過討論、展示、教師引導、重難點重復、情景模擬等活動,加深學生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領悟。通過課后的實踐活動,尤其是第二課堂的活動,教師要充分創建課后校園學習環境,營造英語思政學習的氛圍,通過組織開展主題鮮明的演講辯論、英語角等活動,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促進思政教學效果的鞏固。可以將課上的思政元素內化為思考、價值觀的潛在力量以及促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實踐。
4.3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
影響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貫徹的最大因素是教師和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功利性較強。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中,學生為了工作需求和個人需求等,英語的學習目的是提高在一些證書考試中的通過率。這種功利性較強的教學和學習理念,導致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將目光更多放在對英語學科知識的講解與學習上,課上和課后也更多將時間用在對英語應用技能的練習上。在這種教學和學習理念下,學校教師或學生更多將英語視為一項技能,而忽視了其在人文屬性上的表現。造成這些現象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高校方面在教學評價模式上的構建,除了教師和學生外,高校方面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考核標準也將學生在測試中的成績視為決定性的指標。在考核體系中,課程思政所占的分量并不多,教師和學生在“課程思政”中的表現并不會影響對他們的考核成績,因此,這就導致學生和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都較為忽視。未來高校方面要重視對教學評價模式的創新,不僅要確保“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納入考核體系中,同時還要保證課程思政對考核成績也有一定的主導性,以此激勵教師和學生在大學英語的教學與學習中加強對課程思政的主動學習。
結束語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德”是“課程思政”的主旨要義,每位教師應該身體力行、責無旁貸。大學英語教師承擔著受眾廣泛的公共基礎課程,為了實現“弘揚人的價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素養,最終促進學生心智的健康發展”,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深厚的人文素養,還要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能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實現大學英語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黃河,林蕓.《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以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21):154-155+158.
[2]陳紅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智庫時代,2018(51):17+19.
[3]陳順利.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