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珺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江蘇南京 210046)
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需要更多具備多語種功底、精通中國文化、熟悉外國思維方式、可以利用新媒體手段宣傳中國的視聽翻譯人才,增強各類視聽作品的對外輸出,以多模態矩陣集中打造中國名片,扭轉外宣的被動局面。二十年前,錢紹昌先生就曾呼吁重視視聽翻譯的教學實踐活動。如今5G時代人工智能使得語音識別、語際實時字幕變為可能,為視聽翻譯實踐提供了便利,但視聽翻譯的人才培養與課程建設在國內仍未得到足夠重視。
歐洲的視聽翻譯教學已形成成熟的課程體系,如倫敦大學學院、利茲大學、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等都已開設有視聽翻譯專業課程。港臺地區如香港中文大學、臺灣輔仁大學等也開設有影視翻譯課程,但在中國內地高校中,本科階段開設視聽翻譯課程的并不多。學者王紅芳在對國內知名外語類院校調研后發現,目前中國內地一千二百多所本科院校中,僅有十幾所開設有視聽翻譯課程,并且普遍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內容不全面、師資隊伍不完善的問題。
在少數開設有視聽翻譯課程的高校,該課程一般面向本科三年級的外語專業學生。經過兩年基礎階段的學習,三年級的教學重心轉移至學生專業翻譯技能的訓練上。每周2課時的課程安排符合專業選修課的性質,也符合《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注重“部分能力”培養的思想,即允許并鼓勵學習者向著某一特定目標建構一種功能性語言能力。但教師在進行該課程的理論講授與實踐訓練時,往往與平常的筆譯口譯課無明顯區別。有些高校的視聽翻譯課程偏重外國影視鑒賞與評析,并無專業化系統化的視聽翻譯能力培養。國內高校的視聽翻譯教學普遍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人才培養同質化的問題,沒有突出視聽翻譯的特點。
目前內地高校開設這門課程基本上僅面向翻譯本科專業,語種僅涉及英語,而忽略了小語種。內容也僅涉及字幕與配音兩大板塊,忽略了口述影像、聽障者字幕這類無障礙傳播的教學。而香港理工大學已經開設了專門教授口述影像的課程From Visuality to Vocality:Audio Description in Practice,還與盲人協會等社會組織合作,為視障人士提供口述影像服務。中國內地暫無高校專門開設口述影像或聽障者字幕這類無障礙傳播的理論與實踐課程。
視聽實踐經驗豐富的職業譯員雖無博士學位,卻可以向學生提供職場第一手寶貴經驗。視聽翻譯課程作為一門強實用性課程,目前師資隊伍卻普遍無法滿足復合型實用型的視聽翻譯人才培養需求。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缺乏靈活的聘用機制,也缺乏頂層設計,沒有領導小組全面統籌視聽翻譯課程一體化建設,老中青各年齡層的教學梯隊建設更是無從談起。
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科學、師資隊伍普遍重理論輕實踐,無法滿足市場對高水平、職業化的視聽翻譯人才需求,是目前視聽翻譯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美國教育學家拉爾夫?泰勒被譽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以泰勒為代表的課程開發的目標模式是課程建設的常用理論指導。泛化理解的泰勒模式主要聚焦以下幾個問題:實現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組織教學過程、評價學習效果。基于泰勒模式開發多語種適用的視聽翻譯課程,明確課程目標、建構課程內容、優化教學過程、拓展考核方式,可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目前視聽翻譯教學的問題。
我國教育部于2019年在官網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建議在本科課程建設過程中注意“多學科思維融合”與“跨專業能力融合”。根據此《意見》提出的總體要求,一流本科課程的課程目標要“堅持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旨在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本科階段的視聽翻譯課程目標是達成視聽翻譯的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知識,即掌握基礎的翻譯理論知識;能力,即擁有包括字幕翻譯、電影配音、媒體無障礙傳播等在內的綜合化視聽翻譯能力;素質,即具備高水平、職業化的專業譯員素質。這三者有機融合,才能適應新時代視聽翻譯行業的市場需求。
在視聽翻譯課程的內容選擇上,需以泰勒模式為理論指導,打破原有學科界限,將語言學、計算機、新聞傳播、特殊教育等不同學科內容交叉聯系,建構跨學科、綜合化的視聽翻譯課程內容體系,可借鑒基礎教育階段的綜合課程開發經驗,將課程內容綜合化。翻譯理論講授與聽力口語訓練這類專業內容不可或缺,同時也可將計算機、新聞傳播、特殊教育等不同學科與外語學科交叉聯系,尋求多學科知識融合,打造視聽翻譯綜合課程體系,以達到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視聽翻譯課程的具體內容可分為理論與實踐兩大模塊。
1.理論模塊
“視聽翻譯理論知識”介紹該領域的發展歷史、基本概念、譯員職業素質與道德準則等;“字幕與配音”介紹字幕翻譯的歷史和現狀,觀摩電影廠經典譯制片,講解字幕翻譯的時間與空間限制、配音的口型耦合與音畫對位等知識;“媒體無障礙傳播”普及發達國家根據法律為滿足聽障者的視聽需求而提供的特殊字幕以及服務視障者視聽需求的口述影像,了解易被忽視的視障聽障者的特殊需求;“翻譯工具”介紹視聽翻譯實踐中的常用工具,使學生熟悉并掌握字幕編輯軟件的使用。
2.實踐模塊
“字幕翻譯實踐”選取影視片段為例,小組合作完成腳本翻譯、時間軸制作、字幕嵌入、轉碼合成視頻等任務;“配音翻譯實踐”選取影視片段為例,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配音臺本的翻譯;“聽障者字幕與口述影像制作”觀摩視頻網站的聽障者字幕,從配樂、聲效到演員動作發出的聲音都作出精準描述,制作面向聽覺障礙人士的標準化字幕,撰寫口述影像腳本,將腳本錄制為語音,完成后期剪輯。
泰勒模式要求學習經驗的組織要注意“整合性”。綜合化課程內容體系的建構也決定了整合性教學過程的組織,即本學科要與其他學科產生關聯,實現知識系統的交融統一。面對本科階段的教學對象,組織視聽翻譯教學過程時需在外語翻譯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尋求多學科知識之間的交叉融合,實現師資力量多學科混合、教學資源多角度取材。
1.組建混合式教學團隊
視聽翻譯課程建設可在外語翻譯技能的基礎上尋求多學科之間的融合,可邀請新傳院、計算機學院乃至校外的特殊教育學院的教師進行合作教學,組建混合式的視聽翻譯教學團隊,分配好翻譯理論、字幕與配音翻譯、媒體無障礙傳播、翻譯工具等課程內容的教學,厘清重難點。高校內部也應有頂層設計,可成立領導小組全面統籌視聽翻譯課程一體化建設,并加強老中青各年齡層的教學梯隊建設,派遣年輕教師去歐洲高校進修學習,建立可勝任視聽翻譯課程教學的師資隊伍。
2.不拘泥于固定教材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我國僅出版了六部視聽翻譯教材。肖維青教授評價這六部教材總體上來說“層次不夠分明”,與已發行的一千多部筆譯教材相比,我國視聽翻譯教材數量奇缺。視聽翻譯課程的教學資料不應拘泥于某一本固定教材,在翻譯理論講授時可以相關教材為參考,在課堂實踐時應盡量使用第一手視聽資源,涵蓋字幕翻譯與配音、無障礙傳播、視聽翻譯技術工具等內容,保證教學資源與時俱進,拓展課堂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增強課程學習的挑戰性。
泰勒模式主張多樣、多次進行課程評價。視聽翻譯課程的考核可不局限于筆試與論文,還可提交翻譯報告、聽譯視頻等。建議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期末可從字幕翻譯、配音翻譯、無障礙傳播中選擇任意一種形式作為考核內容。以字幕翻譯為例,學生可根據教師發布的視頻,課后獨立完成字幕文本翻譯、時間軸制作、字幕嵌入、轉碼合成視頻等任務,將剪輯錄制好的成品在規定時間前提交郵箱,完成考核。
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行,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以及視聽產業的蓬勃發展,為適應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趨勢,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的背景下面對社會對視聽翻譯人才與日俱增的市場需求,具備開設新課程條件的高等院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可以泰勒模式為理論指導,牢記教育部的《意見》關于優化本科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改革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將外語與計算機、新聞傳播、特殊教育等不同學科交叉聯系,形成知識聯系與知識融合,打造視聽翻譯綜合課程體系。暫不具備開設新課程條件的高校,可將視聽翻譯教學內容融入視聽說課與口譯課的教學計劃中,教師可依據學情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選擇、調整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