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西漳中學 周 泉
“雙減”工作事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自“雙減”政策出臺以來,校外培訓機構、課外培訓時長銳減,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仍未得到完全解決。為有效緩解教育領域“劇場效應”,推動“雙減”工作落到實處,助力學校管理提檔升級,需有效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不斷提升教學工作質量,創新教務管理流程,以教學高質量提升促學校高質量發展。
初中教務管理是一項系統、多元的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建立良好教學秩序的基礎。該工作量大面廣,涉及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學生課程及考試事務管理等多個方面。近年來,隨著周邊人口的不斷增長,我校學生數量急劇增多,辦學規模迅速擴大,教務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也顯著提高,其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服務學生。教育離不開學生,有效的教務管理應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探索設置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課程,并根據實際課程和學生需要不斷指導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模式,以此提升教學活動的效果。
二是服務教學。教務工作需要對全校的教學進度、教學質量等情況統籌管理,分析不足,提出并實行改進措施,建立科學的管理策略,將工作落到實處,提高教務管理水平。有效的教務管理還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當前的教學情況,提升教學質量。
三是服務全局。教務管理工作是中學校園管理的主要環節之一,是在制定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從學校層面出發,對教學質量、教學活動等做好監測把控,為學校全局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促進學校蓬勃發展。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階段的教務管理工作也呈現出新的面貌,人員配備更加齊全、教務系統更加完善、教務管理更加全面。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亟待解決。
規范的制度是教務管理工作有效運作的基礎,也是推動“雙減”工作落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當下,很多學校正處在校園規模迅速擴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的關鍵節點,原有的教務工作體系已無法適應實際的工作需求。同時,部分教務管理人員缺乏制度意識,在問題處理中習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工作效率不高。
因此,建立一套職責明確、科學有效的教務管理制度既是提升學校及工作人員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證,也是有效促進學校各部門高效合作的基礎。
現階段,部分教務管理者在思想層面上沒有根據新課程改革和“雙減”工作的要求及時做出調整,依然使用過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創新思維較為薄弱。
同時,在開展教學管理的過程中,一些初中學校的管理理念比較傳統,“分數化管理”依然存在,與人本化的素質教育理念相悖,教務管理流于表面,無法滿足當前的教育發展需求。
教務管理是執行教學體系、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操作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仍有待提升。
例如在作業布置中,采用一樣的作業,未能設置分級分層的作業模式,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未能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同時,初中階段與小學階段相比,學習和管理模式差異較大,很多學生不能很快適應初中課堂的節奏,容易產生逆反和厭學心理,這也為開展教務管理工作帶來了難度。
“雙減”背景下,我校探索推動五項管理機制,分為課堂手機管理、作業管理、體質健康管理、睡眠管理、課外讀物管理。
手機管理方面,我校嚴禁學生和老師攜帶手機進課堂,同時建立學生手機班主任寄存制度,保證課堂高效性與專注性;作業管理方面,我校要求教師精選精練,精批精改,同時,分層布置作業,尊重學生差異性,教務處定期做好檢查考評工作,并做好網上作業公示,努力進行信息化探索,運用“極客”等大數據手段管理學生作業;體制健康管理方面,嚴格落實中學生不少于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同時,進行不同年級不同形式的大課間體育運動,豐富學生運動形式,保證學生體育課,并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檔案;睡眠管理方面,我校建立學生睡眠常規檢查制度,進行規范管理,班主任與家長相互協調,注重睡眠質量,確保學生有充足的睡眠;課外讀物管理方面,我校堅持對校內課外讀物嚴格把關,同時,書目向家長公示,堅持自愿購買原則,學校圖書館也要嚴選優質讀物,營造書香校園。
我校重點關注備課考評、上課聽課制度、課程設置、學科建設、教學評價、教師培育等常規性教學工作中,特別注重“雙減”背景下的教師備課制度,建立分組導師集體備課、二次備課,注重教學反思的撰寫;注重課前靜定訓練,課后留白反芻;落實推門聽課,切磋評課;學生作業做到“四精”:精心選題、精當布置、精細批改、精要講評,作業收取做到“四必”:有發必收、有收必改、有錯必糾、有練必評;實行個別輔導與集體輔導相結合原則,促進學生進步;校本教研要堅定教師信念,建立學科宣言,提煉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問題導向的專題研究,形成質量分析機制,開展校際合作交流。
課后服務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落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抓手,也是增強學校教育服務能力,幫助學生健康成長,解決家長實際困難的惠民舉措。
我校在上級相關文件的指導下,動員了校內近三百位教師,聘請了專業的輔導教師統一開展課后服務,開設多個托管班和獨具特色的社團活動課。
同時,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進行課程研究,形成規范的校本課后延時服務課程體系,并積極利用國家中小學網絡平臺、省“名師空中課堂”、市“錫慧在線”等,向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專題教育資源,實現高效的課后服務功能。
為響應“雙減”文件精神,豐富學生課后文化生活,我校特開設獨具特色的校本文化課。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1.跨學科綜合實踐類。如軟件編程、地理探索、神奇物理、數學文化、麥科機器人等,這些課程是基礎課程的融合與延伸,旨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2.人文素養類。如音樂欣賞、創意美術、書法課程、影視欣賞與寫作、金色花文學社等,這些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個人素養的提升與進步。
3.體育鍛煉類。如韻之美健美操、腳印足球、聚力田徑、劍術、永輝跆拳道、陽光少年輪滑隊等,這些課程旨在豐富學生課外活動,提升體能。
4.勞動課程類。手工課程、女紅編織、剪紙、烘焙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增長學生的見識。
在我區“三生課堂”理念引領下,我校積極研究課堂教學,立足“生命、生成、生活”,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生命的美好、生成的精彩、生活的趣味。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生命教育,促進人的發展;課堂上,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構建動態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探索體會學習興趣;日常教學中,要求教師融合生活知識,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
總之,堅持把“三生課堂”作為學校學科育人的核心價值,努力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感受生命美好、享受精彩生成、找尋生活趣味的人。
近年來,國家不斷推進教育改革,“以生為本”的理念正在不斷深入,對初中教務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雙減”背景下,只有圍繞學生需求,創新管理理念,適應本校實際,積極做好制度規范、課堂建設、學科管理等工作,才能形成高質量的教務管理,推動中學教學質量與管理水平的雙向提升,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