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性學科,除此之外,學習語文還能使學生學會如何與人交流以及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在學習階段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改革,素質(zhì)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不僅要使學生學習到更多有用的語文知識,并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輕松。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小學語文課兒歌教學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兒歌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4-00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4.042
為了使語文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兒歌教學的重要作用,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運用有效措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有利條件。
一、將拼音教學與兒歌教學相結合
對于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拼音教學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內(nèi)容,是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差異性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尤其是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在拼音學習中可能會比較有難度。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很難對拼音學習產(chǎn)生興趣。在以往的拼音教學中,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教學模式僵硬、教學內(nèi)容陳舊,長此以往,導致一些學生認為拼音學習枯燥、乏味。如果語文教師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拼音教學方法,可能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抵觸或者厭惡心理,難以滿足現(xiàn)階段學生學習的需要,不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兒歌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容易理解,并且節(jié)奏比較活潑,內(nèi)容比較簡短,學生接受兒歌的能力較強。因此,語文教師要在拼音教學中融入兒歌教學,通過兒歌導入拼音教學,使學生意識到拼音學習中的樂趣,在學習兒歌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拼音學習,提高拼音教學的整體教學效率。此外,語文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將學會的兒歌回到家中向父母演唱,或者向自己的其他朋友演唱,強化拼音教學的效果[1]。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版塊時,通過這一板塊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正確讀拼音,學好漢語拼音。語文教師可以播放關于漢語拼音的兒歌,讓學生跟著兒歌哼唱,在熟悉兒歌后,再學習這一板塊的內(nèi)容,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將生字教學與兒歌教學相結合
在素質(zhì)教育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明確提出要使學生能夠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漢字,提高學生的漢字學習能力。漢字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學生需要掌握的漢字較多。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突破漢字學習中的疑難雜癥,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兒歌教學,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記憶能力,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漢字。此外,語文教師也可以根據(jù)漢字的特點,進行兒歌編創(chuàng),提高漢字教學的教學質(zhì)量。在漢字教學中融入兒歌教學,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為學生的識字學習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并且能夠有效提高識字教學效率,使語文課堂教學高效進行。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姓氏歌》一課時,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中國人的傳統(tǒng)姓氏文化,能夠認識生字。語文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兒歌,在遇到不會的生字時標記出來,然后播放兒歌音頻文件,讓學生在兒歌的帶領下再次認識生詞。通過這種形式,能夠使生詞教學課堂生動、形象起來,提高生字教學質(zhì)量。
三、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進行兒歌教學,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為小學教師的語文教學提供了很大方便,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運用信息技術的水平,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自制力較差,對于學生的態(tài)度主要憑借主觀喜好。興趣能夠成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催化劑,推動學生的語文學習,使學生產(chǎn)生語文學習的動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教學效果。多媒體能夠通過視頻、音樂、圖片等形式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兒歌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仿佛身臨其中,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激發(fā)情感體驗,調(diào)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在兒歌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qū)⒄Z文知識由繁化簡、由抽象化為具體,幫助學生學習語文。多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內(nèi)容比較豐富,教學形式多樣化,畫面感較強,能夠?qū)焊柚械膬?nèi)容通過動態(tài)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中。此外,多媒體的出現(xiàn),豐富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開拓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渠道,語文教師要在兒歌教學中融入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能夠探索到更多新的語文知識[2]。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的語文園地五中《憫農(nóng)》一課時,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背誦古詩,理解古詩中的意思。古詩年代比較久遠,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比較難以理解。語文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關于古詩的兒歌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一幅幅的圖片,在聆聽兒歌的同時體會古詩的含義。然后可以讓學生學習兒歌,學習兒歌的同時能夠相應地對古詩進行記憶,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在語文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兒歌教學
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為了快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忽略了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重要作用,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語文教師需要對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引起充分重視。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在上課開始時,一些學生的思緒還停留在上一節(jié)課中或者大課間,難以緊跟語文教師的講課節(jié)奏,導致語文教學效果較差。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融入兒歌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集中精力進行接下來的學習,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人之初》一課時,這首兒歌對于很多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都不陌生。語文教師可以在上課開始前,讓學生集體唱這首兒歌,將學生的思緒拉回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在活躍了語文課堂氛圍之后,語文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引出接下來的教學內(nèi)容,從而使語文教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五、引導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兒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較強。素質(zhì)教育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求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語文課堂學習中的主人,愛上語文課堂教學。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有不少朗朗上口的兒歌,在學習兒歌時,學生往往在兒歌情緒潛移默化的感染下,想要通過兒歌表達自己的學習體會。語文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敢于表達,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兒歌進行改編,結合所學過的語文知識,使兒歌的內(nèi)容更加有趣,不僅能夠使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中的趣味性,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并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彰顯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價值。此外,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得到語文教師的表揚。語文教師可以對兒歌改編的內(nèi)容豐富、學習態(tài)度認真的學生進行表揚,這樣能夠引起其他學生思想上的共鳴,使學生努力學習語文,在以后的語文教學中能夠?qū)焊韪木幁h(huán)節(jié)引起充分重視,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感受和感悟大膽改編兒歌,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提升[3]。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小青蛙》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認識課文中的生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詳細講解,使學生知道青蛙是益蟲,要保護青蛙。在學習完兒歌之后,語文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人數(shù)相等的小組,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談論該如何保護青蛙,并且根據(jù)青蛙的特點和自己學習這篇課文的感悟,將兒歌進行改編,比一比哪一小組的兒歌改編內(nèi)容比較豐富。通過這種形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六、通過引導使學生體會兒歌內(nèi)在意涵,深化語文學習
在現(xiàn)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大多數(shù)課文內(nèi)容都比較豐富,通過引入兒歌,能夠?qū)⒕唧w的動作表現(xiàn)出來。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為了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語文知識,對于學生語文知識的講解過于詳細,反而容易將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條條框框之中,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對此,語文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可以在兒歌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動作的表演,表達自己的感悟,體會兒歌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深化語文知識的學習。在兒歌教學中進行表演,能夠提高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參與感,打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枯燥、乏味的局面,使學生通過動作、神態(tài)、表情等一系列肢體語言表達自己對兒歌的理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4]。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樹和喜鵲》一課時,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能夠認識生字生詞,體會文章中喜鵲心情的變化。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課文中表達喜鵲心情的詞語,例:孤單、快樂等,讓學生思考一下為什么樹和喜鵲都變得快樂了?認真讀一讀樹和喜鵲變得快樂的句子。然后播放兒歌,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喜鵲,通過動作來表現(xiàn)喜鵲心理的一系列變化。通過這種形式,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七、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下,將兒歌教學與語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能夠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是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教學手段。對此,語文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適合學生的語文兒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真正意識到兒歌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為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翠芳.讀中學寫以寫促讀——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指導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12):1.
[2]梁碧瑜.研學后教理念下趣味兒歌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7):141.
[3]卜杭琴.沐浴童心快樂讀書——小學語文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讀讀童謠和兒歌》教學實錄[J].基礎教育課程,2017(10):68.
[4]孫冬梅.基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識字教學思考——以《動物兒歌》教學設計為例[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7(10):49.
[責任編輯 竇伊沙]
作者簡介:楊艷芳(1980.8— ),女,漢族,陜西神木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