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作為中國傳統樂器,因音色優美、音域寬廣和演奏技法華麗而深受人們喜愛。在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古箏不斷更新變化,衍生出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箏派,陜西秦箏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箏派之一。本文對箏曲《秦土情》的創作特色進行研究,并對其多樣的演奏技法進行剖析,以幫助演奏者們了解作品內涵、分析曲目情感,體會《秦土情》作為秦箏代表曲目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秦箏;箏曲;《秦土情》;演奏技巧;創作特色
中圖分類號:J632.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7-0-03
古箏在戰國時期盛行于秦地。20世紀50年代末,陜西秦箏的拓荒者周延甲先生推廣了“秦箏歸秦”的主張。為了創作出更具陜西地域獨特風格的箏曲,作曲家們在演奏方法、風格、理論、編曲等方面進行了深度研究,使人們重新認識了秦箏。
1 箏曲《秦土情》的創作背景
《秦土情》這首箏曲充分展現了陜西箏派婉柔抒情這一特殊情感表達方式。周展先生2008年身處中國香港,內心思念著陜西的故土,有感而發、情感所至,寫下了這首飽含深情的古箏曲《秦土情》。在演奏技巧和情緒處理上,其將凄涼、憂傷、激動的濃厚情感色彩表現得痛快透徹,表達了對陜西這片故土的濃濃想念和深深熱愛。在《秦土情》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將傳統的演奏技法和現代技法相融合,使曲目更富有生命力與表現力。其聽覺效果巧妙新潮,形式豐富多樣,整體富有對比感。
2 箏曲《秦土情》的創作特色
陜西地區的秦箏文化憑借大膽獨到的旋律線條、富有地域文化的創作背景和細膩直接的情感表達,廣受業界人士喜愛。在陜西箏曲不斷向前邁進的道路上,眾多箏樂作曲家廣泛吸收民族文化精髓,不斷為秦箏曲目的創作增添新的元素。他們推動了秦箏的發展,使箏曲藝術不斷發光發熱。
2.1 陜西地方戲曲音樂的融入
箏曲《秦土情》融入了陜西地方戲曲元素,鮮明地體現了陜西地域特色,作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故鄉的濃濃思念之情。箏曲在發展中吸收了當地特色的“秦腔”“碗碗腔”元素,衍生出屬于陜西秦地的特色箏派,其保留了陜西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碗碗腔發源于陜西,曲調豐富多變,時而高亢時而婉柔。箏曲《秦土情》以碗碗腔中的過門為旋律展開,使樂曲在開篇便有了凄涼苦楚、思念故土的音樂情緒。其音樂線條時而激蕩,時而低沉平緩,樂曲整體情緒飽滿,令聽眾盡情地暢游在音樂的海洋中。同時,這首箏曲還吸收了地方戲曲形式——秦腔。秦腔起源于古代陜西的民間歌舞,是中國四大聲腔中年代最久遠且形式最多樣的戲劇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秦腔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形式也被作曲家融入箏曲創作,演奏出的箏曲給人以獨特新鮮的聽覺感受。
2.2 現代技法的運用
周展編創的箏曲《秦土情》巧妙地將傳統地方戲曲元素與現代演繹技法融合起來,演奏時更加生動感人、真實細膩。
在《秦土情》的創作中,作者使用了一些現代演奏技法,如搖指、大指按弦、顫音、快速指序等。這些細膩的演奏手法,讓箏曲的情感表達更自然流暢,在將陜西傳統地域特色表現出來的同時,還使箏曲體現出現代化風格。此外,箏曲《秦土情》通過這些演奏技法將陜西民間戲曲秦腔的苦音音階形式表現出來,使音樂更好地體現出哀傷、悲涼、苦悶的情緒。現代秦箏多運用苦音音階演奏,樂曲的苦音常位于上下級跳進的地方。這使得音樂纏綿且哀怨,但又慷慨激蕩,在描繪人物形象與人物心理世界時更加準確細致,從而更好地表述情緒及體現曲目深意。樂曲一開始并未直接表達思念的苦悶情緒,而是運用雙手和弦加上大面積的左手刮奏營造出陜西地區壯闊、巍峨、俊美的山河之景,表現了激昂慷慨振奮的情緒,推動了樂曲的發展。
除此之外,左手的吟揉滑顫是箏曲的靈魂所在,它巧妙地運用左手對弦的不同松緊程度的控制,達到音的高低游移,產生不同的滑音效果[1]。在箏曲《秦土情》的實際演奏中,多采用左手的顫、揉、點等技巧為右手的旋律部分增添不一樣的音樂氛圍,其中借以搖指的時長強弱、顫音的大小幅度、左手大指按弦力度以及右手快速指序等現代演奏技法的運用來烘托音樂背景,體現陜西地區遼闊、民風淳樸的特性,使音樂更具地方特色。
人們對《秦土情》的喜愛不僅僅源于它細膩的情感表達、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對陜西地方特殊戲曲文化的追崇,還在于它所擁有的豐富多樣的演奏技巧和對情感的把握與處理。在箏曲《秦土情》中,我們能直觀地感受到演奏技法對曲目情感表達的重要意義,這些演奏技法與傳統特色的交融配合使樂曲更加完善成熟,更加婉柔動聽并且大氣磅礴、富有張力。
3 箏曲《秦土情》的演奏探析
箏曲《秦土情》運用了大量的當代演奏技法,使旋律線條更獨特動聽,能更好地抒發情感。演奏這首古箏曲目,右手負責彈奏主旋律,配以左手多樣的演奏手法,因此樂曲具有濃厚的陜西地區風格。因此,運用當代的一些演奏手法能夠更好地表現陜西秦腔的藝術文化。
3.1 左手作韻
在古箏的演奏當中,不光要有右手對主旋律的把握,同時還要配合左手的揉弦等方式以實現更深的意境和更直接的情感表達。左手對琴弦不同程度的按壓、輕揉,使彈撥出來的音高低有別。顫動幅度的改變使情感線條發生了轉變,左手作韻產生的許多滑音效果可以表達多種多樣的情緒特點。箏曲《秦土情》作為新時代古箏作品,運用了大面積的右手新式演奏加之左手作韻的形式,通過對苦音的大量演奏將曲目情感很好地表達了出來。苦音在演奏中是通過fa和si兩個音的細微升高實現的,這就意味著演奏對左手按弦的輕重有較高的要求。由于實際演奏對節奏把握等方面的要求較高,因此演奏者在彈奏曲目快板時,按弦必須迅速且準確,從而流暢飽滿地完成全曲演奏。
3.2 顫音
陜西地區箏曲特有的苦音形式在此曲中也通過顫音體現。顫音分為大顫與小顫。小顫在許多的古箏曲譜中都有體現,而陜西箏曲為了表達更加豪邁奔放的地域特色和突出的情感變化,多運用大顫手法表達激蕩澎湃的情感,情感色彩更加突出。此曲在慢板開始處采用的是具有嘆息韻味的大顫,具有非常濃重明顯的悲傷凄涼之感,似帶有濃濃的悲傷的腔調,將曲目的情感基調直接升華,精確得當。
3.3 滑音
滑音作為演奏苦音常用的表現手法,用以表達凄涼苦楚、難過思念之情。可通過滑音的特殊性重點突出箏曲韻味,升華情感訴求。上、下滑音要求舒緩不突兀,對左手按弦的力度以及按弦的時間都有更加詳盡細致的要求,對細節的把握尤為重視。左手的滑音要凸顯悲涼憂傷的思鄉之感,這便要求我們以一種舒緩委婉的動作演奏這段旋律,描繪最真實、最接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此曲采用的是聲腔化滑音,旋律線條細膩舒緩,將蒼涼、哀愁、思念之情娓娓道來。
3.4 快速指序
《秦土情》在右手技法上也進行了些許創新,在曲目第126至128小節采用快速指序技法。古箏藝術家趙曼琴先生是古箏快速指序技法的開拓者、領軍者。快速指序技法不是對古箏演奏技巧零散的拼湊,而是古箏演奏技法歷程中的一次偉大改革[2]。快速指序是根據不同指距的相同指序來劃分的,它在原來的基礎上,使無名指甚至是小指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好地融入演奏過程,大大提升了演奏的效率,同時使演奏的過程更加流暢自然,手指更加靈活自由,旋律表達更具張力。
3.5 演奏時氣息的運用和情感的處理
陜西箏曲《秦土情》表達的是作者周展先生身處異鄉,遙看夜空時對故土生出的無限思念之情。曲目結合多樣的演奏技巧,將跌宕起伏、情意綿長、真情細膩的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演奏氣息方面,要求有一定的呼吸氣口,在一大段旋律推動高潮之后,需有較長的呼吸為后面的旋律作情感鋪墊,或是在激蕩極速的旋律后,稍作停頓又緊接一段急促的旋律,以此烘托急切激動的氛圍。力度的強弱變化是氣息處理的一個方面。在陜西箏曲的地域特殊性下,這種抒情性的樂曲通過由弱轉強、由強減弱的力度變化讓每一個呼吸的氣口都能牢牢地吸引聽眾,將情感的訴說、氛圍的轉化體現得痛快淋漓。《秦土情》這首古箏作品體現了陜西地區具有傳統地域特色的音樂風格,又加入了一些當代演奏技巧,將陜西箏曲的獨特柔美展現得細致入微。在演奏這首樂曲的時候,對情感的處理是體現曲目中心思想最重要的方面。
張九齡在《西江夜行》中發出了“悠悠天宇闊,切切故鄉情”的感慨。天空有多么遼闊悠遠,思念故鄉的情感就有多么強烈、哀切。作者周展先生望著香港的上空,心中愈發想念陜西的故土,因而寫下了這首樂曲。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對旋律發展的把握、強弱部分的處理、按弦作韻的力度等演奏細節,都需要體現出作者對故土的思念之情以及身處異地暫無法返鄉的哀傷悲苦之情。作者在編創時運用了很長一段的左手強勁刮奏,用來宣泄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對陜西故土熱切、深沉的思念之情。秦箏將世間冷暖寫入靈魂,借琴音向世人娓娓道來一段段故事。
4 箏曲《秦土情》對當代箏曲演奏及創作的啟示
箏曲《秦土情》是作者2008年在中國香港寫下的名曲。那一年的香港在中央政府的大力幫扶之下,平安順利地挺過了金融危機。周展先生由祖國的強盛想到了自己的故鄉熱土,想到了故鄉的親人和一草一木,因此寫下了這首箏曲慰藉自己的內心。曲目中的每一種演奏技巧都細致入微地體現了思鄉的情感,如同《西江夜行》中所表達的濃烈情感,天空愈發遼闊悠遠,思念家鄉的情感就愈發強烈。作者身處遠方但內心久久不能忘懷陜西這片故土,期盼早日歸鄉,期盼故土發展得越來越好。
考慮到作者的實際情感需求,在演奏箏曲《秦土情》的過程中,不光要保證琴弦的按壓彈奏標準規范,同時對演奏的表情及動作也有比較細致的要求。此曲的開頭需要體現磅礴濃烈的情感,因此在演奏動作上需要加大膀臂的幅度、加大指尖的力度,使彈出的音具有力量,收尾要求干凈利落。同時,在曲目的慢板抒情處則需要我們身體隨著右手搖指旋律的上下跑動而進行前后舒展的擺動,使肢體表達與旋律線條相契合,更加流動抒情。在彈奏快速指序部分時,則需要將肩膀放松舒展,以手臂帶動手腕再帶動指尖在琴弦上快速跑動。此曲表達的是作者對故土秦地的思念之情,運用具有陜西地方特色的音樂元素,在實際演奏中通過左手對琴弦的按壓捻揉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演奏時需要嚴格控制用以渲染氣氛的按弦力量與幅度。在感情方面,要從難過苦悶的思念之情到慢板抒情處的釋然豁達,最終到對情感的深化宣泄,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將自身融入其中,產生情緒共鳴。
箏曲《秦土情》情緒迂回跌宕、蕩氣回腸、細膩綿長。作者在保留傳統古箏形式的基礎上不斷發掘更具現代特色的曲目形式,使旋律更加豐富,演奏手法更加多樣巧妙。陜西秦箏在其發展道路上不停創新開拓,曲目的寫作和演奏都立足于陜西地區的傳統特色,并且在此基礎上不斷匯入更加新鮮的內容。在如今的社會中,萬事講究創新發展,世界文化的不斷融合使音樂元素更加多樣新穎。陜西箏樂因保留了其特殊的地域藝術形式如秦腔、碗碗腔等,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形式。它在歷史的積淀和傳承中不斷前進,音樂效果真實細致。因此,音樂只有立足于傳統文化不斷創新與發展,才可以在漫漫的時間長河里得以扎根存活,才能生機勃勃地成長壯大。
5 結語
《秦土情》這首箏曲充分體現了陜西秦箏的特色抒懷方式,曲目既體現了陜西豪邁的地域特色又飽含豐富細膩的情感。其將秦箏的魅力融入每一段旋律,撥動著人們的心弦,觸碰著人內心最深處的精神之境。《秦土情》可以算是陜西秦箏的代表作之一,它既保留了傳統特色又融入了現代元素,使秦箏不但沒有被歷史長河所湮沒反而變得更加有價值,散發著別樣的光彩。因此,需要秉持繼承傳統與時代創新相結合的理念,將中國傳統箏曲發揚光大,使其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舞臺。
參考文獻:
[1] 高婧媛.古箏曲《秦土情》演奏淺析[J].藝術科技,2014(6):218.
[2] 趙曼琴.古箏快速指序技法概論(上冊)[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22.
作者簡介:謝藝寧(1997—),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