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雪媛 李海玲 李瑞霞
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白家莊小學始終堅持“尊重”的辦學理念,以培養“具有北京情、中國心的世界人”為育人目標,努力把學生培養成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在新時代“永遠跟黨走”的主題下,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落實教師的責任與使命,提升學生的實際獲得”,是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尤其是面臨教師專業素養不夠、文化底子薄、教學方式須改善等方面的問題和挑戰,就更需要我們立足育人目標和課程定位,進行不斷的嘗試、探索和實踐。
1.目標賦能,提高政治站位
我們通過深入學習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進一步認識到,不僅需要深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更需要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同時,也深刻認識到“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因此,小學階段的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具有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引導學生矢志不渝地聽黨話、跟黨走,立志做黨和國家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對標思考,明確課程定位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其中,《課標》對“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界定就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我們認為,“政治認同”實際上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它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包括本能上的認同、情感上的認同和理智上的認同。
作為基礎教育階段之一的小學,應重在對學生進行政治的“情感啟蒙”,通過基礎知識的入門學習,引導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產生。讓學生從基礎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德智體美勞都得到發展。踐行少先隊員的誓言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思政教師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種子一點一點地種下去。即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知道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解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各行各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與成就;由衷地敬仰、敬佩各個時代的英雄;由衷地熱愛中國共產黨。
3.頂層設計,建構“橫向連接、縱向貫通”學習模式
基于學校12年主題課程探究性學習的經驗積淀和特色優勢,我們建構了“橫向連接、縱向貫通”的思政課程體系,全方位、多層次示范引領并推進學校課程建設。在課程學習中,教師和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社會實踐,共同經歷“問題驅動—實踐探究—提升反思—總結創新”四個學習階段。這種基于問題的實踐學習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潛力和創造力,引導學生在“可見、可聽、可感”的事實中實現政治認同的情感啟蒙和情感升華。
其中,“橫向連接”學習模式是基于同一主題,在同一年級、同一單元開展跨學科、多元立體的實踐學習,持續不斷在計劃課時內進行整體推進。“縱向貫通”學習模式則是基于同一主題,在小學低、中、高不同學段,采用縱向貫通的方式,有梯度、有目標、有層次地開展實踐活動與學習,體現了“打通目標、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特點。通過系統推進,逐步加深學生的政治認知與政治啟蒙,不斷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增強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在實踐中進一步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和信念。
4.實踐研究,提升育人實效
在建構橫向連接與縱向貫通的學習模式中,教師主動研讀教材,積極尋找各個學科與主題相契合的因素和資源,讓各學科形成聯動,同時,強化實踐活動的系統設計和學習資源的開發利用,力求使學生的學習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止走向動態。
例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的橫向連接的學習模式中,我們以“中國有了共產黨”為主題,進行了單元式學習內容和跨學科學習資源的整合,精心設計了“開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做新時代好少年”等12個分主題內容,整合了語文學科的《十六年前的回憶》《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等13篇課文,研發出涵蓋不同問題和內容的學習單,提供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李大釗故居等26個相關的菜單式實踐場所,引領學生開展主題實踐學習,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豐富、立體和多元,讓學生的實際獲得更鮮活、更豐滿、更厚重。
又如,在低、中、高學段縱向貫通的學習模式中,我們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主題,分別確立了低年級“是什么污染了空氣”、中年級“綠色出行”、高年級“新能源 新發展”三個分主題內容,分別整合了語文和科學的《認識一袋空氣》《幼苗與陽光》《只有一個地球》等9篇學習內容,提供了北京自然博物館、朝陽區環保局、北京市規劃展覽館等8個菜單式實踐場所。通過分學段共同圍繞一個大主題學習,實現縱向的對接與貫通,讓學習更具層次性、有序性和深入性。
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通過實踐學習和課堂學習的雙重深化,學生不僅對黨的認識逐步加深,對黨的情感日益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不斷升華,道德情感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教師通過與學生一起學習的實踐體驗,既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教學路徑,也提升了自身的專業素養。同時,每一名思政課教師都更加堅定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和使命,都在努力地提升自己,和學生共成長。
欄目編輯 _ 王雪莉?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