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紅 田靜
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體驗,為其終身發展服務,這使得生涯教育的作用更加凸顯。多年來,學校在職業生涯教育路徑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嘗試。
1.開發課程,通過學科融合滲透
學校在健美操、啦啦操、籃球、環保時裝秀、英語課本劇等課程中滲透生涯教育,還結合北京市地方教材,形成了生涯教育校本課程。課程面向以七年級和八年級為主體的全體學生,內容包括適應輔導、認識自我、學會學習與生活、良好的社會適應、生涯探索五個單元,每個年級13個輔導主題。兩個年級的課程內容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
學校發揮學科教師的力量,將生涯規劃的理念、方法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一是各學科教師挖掘所教學科內容與生涯教育有關的結合點,如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涉及與法律相關的職業信息,歷史學科中涉及考古類、歷史類相關的職業信息等。二是根據學科特點,將生涯教育融合與滲透的重點進行分類,學科教師根據分類,制定本學科生涯教育的具體目標。
學校還將生涯教育與主題班會進行關聯。各年級利用主題班會開展生涯教育,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自我探索,從而明確發展目標,提高必要能力。
2.開展職業體驗,進行生涯教育實踐
為提升學生對職業的認識,了解社會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職業體驗是一種直接有效的方式。北京市農業職業學院、良鄉消防中隊等八家單位成為學校的校本課程基地。基地為學生提供職業體驗場所和平臺、職業人的專業指導和培訓,讓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職業初體驗。
例如,學校開展了“爭創全國文明城區、爭做優秀昊天學子”的“志愿者在行動”系列活動。活動設置了測量員、檢測員、安全衛生監督員等十余種志愿服務崗。學生在不同崗位中為他人服務,如禮儀志愿者進行頒獎禮儀服務,紀律檢查志愿者開展校園文明行為的監督和檢查等。學生通過校園志愿者服務,樹立為他人和社會作貢獻的價值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開發家長資源,讓學生感受不同職業
學校利用假期開展體驗家長職業項目,讓學生獲得最直接的生活體驗,在生活中感受不同的職業,提升交往能力,體會生活的辛苦、父母的不易,感受不同的人在不同崗位上的責任與擔當。學生利用節假日跟隨父母上班,觀察、記錄、體驗、感悟、交流。
學校還開展“家長進課堂講職業”活動,打造“家長課堂”,邀請家長講述自己的職業,引導學生了解職業世界,進行生涯教育啟蒙。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