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安寧市昆鋼第一中學 趙 磊
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是高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首先,高中地理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它不僅與自然環境有關系,還涉及人文環境的方方面面,因此學生需要運用綜合思維才能學好地理。其次,地理學科的學習不能脫離一個客觀存在——地理區域,只有在區域的背景下,教師才能引導學生根據區域實際情況運用綜合思維去認識或解決問題。再次,地理學科素養的核心是人地協調觀,學生通過學習要能夠對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有正確的認識,知道只有遵循地理環境客觀規律才能夠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也要能夠運用地理知識,要“知行合一”,因此還需要通過一定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才能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落到實處。可見,高中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相互聯系、彼此滲透、缺一不可,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的必要途徑。教師應當在教學中積極創設相關情境或是運用相關案例,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體育地理學是體育學和地理學兩大學科交叉、孕育形成的綜合型學科。體育的空間分布、體育產生與發展、體育旅游資源的產生和發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分布和形成等都與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此,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運用體育地理學的相關案例來組織教學,以期實現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區域認知要求學生能夠從區域的實際認識地理事象。體育與地理環境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地理環境創造了體育,制約著體育運動的表現形式,影響著體育運動的訓練和比賽效果。
教師可從體育運動的形式和內容與區域特征的關系來設計教學。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是不同的,形成的民族體育運動也是不同的。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讓學生從自然地理的角度思考我國北方和南方體育運動的不同,從而認識我國南北方的差異。我國北方的華北平原、內蒙古高原,地形平坦廣闊,地勢起伏和緩,并由于氣候偏干、降水較少、陽光充足,人們視野良好,因此很適合占地廣、人數多、距離長的體育運動,因此產生了蒙古族的賽馬、賽駱駝、騎射等體育運動。東北地區冬季寒冷漫長、積雪厚,因此集中了我國的冰雪運動基地。我國南方地區,由于山地多,地勢起伏大,因此很多民族體育運動通常都帶有爬山越野的影子,并且占地較小,比如,苗族的爬花桿。同時南方地區氣候濕熱,森林茂密、植被豐富,因此體育活動多就地取材,用木、竹等做輔助工具,如苗族的蘆笙舞、黎族的跳竹竿。南方降水充沛,河湖眾多,且緯度低,沿海地區水溫較高,因此集中了我國的水上運動基地。
教師也可從體育運動的訓練和比賽與區域特征的關系來進行教學。此類案例具有比較強的專業性,對學生來說較為冷僻,在課堂上運用可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借用此類案例來加深學生對區域特點的認識。例如,非洲東部兩大高原上的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誕生了不少擅長長跑的運動員,這是因為在高海拔、低氣壓環境下運動,會增強肺活量,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機能,從而有利于田徑項目比賽成績的提高,因此可以利用高原環境來強化運動員的訓練,提高訓練效果。我國在昆明建設的海埂體訓基地,就是利用了高原特點,是我國重要的高原體育訓練基地。
綜合思維要求學生能夠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能夠從區域綜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形成的影響,并能分析區域人地關系問題。體育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同時體育在現代科技、交通、通信的幫助下,不同區域的體育運動得到交流,也推動了地理環境的變化。
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體育地理學案例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從地理環境(自然、社會經濟、人文角度)影響體育活動和體育反作用于地理環境兩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特別是區域發展的教學,教師勢必要引導學生分析區域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師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將體育融入教學中,另辟蹊徑,嘗試使用新案例組織學生學習。這樣要求學生能夠結合給定的復雜的地理事象,綜合各要素,系統分析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進而對相關的地理事象給出合理的解釋和解決措施,從而有效發展學生自身的綜合思維。
例如,在“國家之間的合作發展——以‘一帶一路’為例”(魯教版2019)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體育文化、體育旅游、體育用品貿易、地方性體育賽事舉辦等不同角度來設計案例教學。如教師可以利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民族體育旅游發展的案例來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新課標和教材,結合相關學術論文組織一篇適于學生的文字素材,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式教學:首先可以分析區域地理環境對本地體育活動的影響(廣西民族體育旅游資源分析);其次根據區域地理環境特點、區域體育發展或對外交流中存在的問題(廣西民族體育旅游存在的問題),結合“一帶一路”的背景引導學生分析素材中提出的發展措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進而引出這些發展措施對當地的影響(廣西民族體育旅游發展與“一帶一路”融合后產生的影響);最后升華總結,得出進行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實現新課標的要求。
人地協調觀要求學生能認識到人類活動要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展開,能辨識人們生產活動和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之間的聯系,同時要能對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進行闡述,能夠辯證統一地評價和分析具體的人地關系實例。
體育地理學認為:環境創造了體育、促進了體育的發展,同時體育改造了環境。體育與地理環境有關系,而體育是一種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可以理解為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教師可從體育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出發,在課堂上運用相關體育案例進行教學。
例如,在可持續發展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有效運用相關體育與環境關系的案例來組織教學。如教師可以冬季奧運會的生態可持續發展及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啟示為案例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具體來說,教師可從如下案例出發組織教學:
在1988年加拿大卡爾加里冬奧會中,舉辦方首次運用了計算機控制的人工造雪機,高山滑雪比賽完全使用了人工造雪。人工造雪耗水量大,造雪后絕大多數水會因蒸發或下滲而流失,造成了大量水資源浪費,且高山滑雪場的造雪用水是就近抽取地下水,大量水被損耗,加重了山區春旱,同時人工造雪可能破壞植被和土壤,容易引發水土流失。從可持續復合系統的角度出發,這樣的行為雖然實現了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發展,促進了科技進步和后來冬奧會的發展,卻是以損害生態系統為代價的。生態系統作為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的基礎,其可持續發展沒有得到滿足,那么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當地舉辦的冬奧會可能是成功的,但是后續的生態問題會耗費更多的資金,也可能會產生更多的社會問題)。
2022年北京和張家口聯合舉辦冬奧會。北京科技力量強,但自然資源缺乏,張家口自然資源豐富、環境良好,但經濟、科技較為落后。借助冬奧會的契機,張家口大力引進北京的高科技企業,與北京林業大學等機構合作推動生態環境建設,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改善北京空氣質量,大力建設風能電場,同時居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環保意識都有了比較明顯的發展和進步。以上措施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和持續性原則,借助舉辦重大體育賽事的契機,促進了張家口生態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的發展,實現了張家口的歷史性發展。
以上兩個案例充分展現了體育對地理環境不利和有利的影響,但是消極或積極的影響都來自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核心——人的管理和調控。
同時,我們可以借助2022年北京和張家口聯合舉辦冬奧會來分析地理環境對體育的影響——為什么北京和張家口符合冬奧會的舉辦要求。該問題近年來多有高考模擬試題涉及,多從氣候、地形、社會經濟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此不再贅述。教師可以結合相關學術論文,將試題改編成圖文素材,在教學中加以運用。
地理實踐力要求學生能夠用相關方法收集和處理地理信息,能發現地理問題并能夠有理有據地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體育與地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在參與體育活動的同時勢必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其中一些影響是制約性的。這就需要人們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想辦法克服這些來自地理環境的制約性因素,而這就需要人們具備相應的地理實踐力。教師可從上述角度尋找相關案例,并將案例融入教學中,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例如,在地圖的教學中,教師在講授等高線和等高線地形圖的知識后,可為學生提供一幅等高線地形圖和相應的情境,讓學生找出最合適的登山路線、宿營地點等。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定向運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充分運用閱讀和使用地圖的技能,既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實現把地理知識應用到體育比賽中去。再例如,在旅游地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獨立分析評價某個地方開展體育旅游的條件、設計一條體育旅游線路、分析不同場景下體育旅游的注意事項和必備物品等。
本文就運用體育地理學知識落實地理核心素養進行了相關闡述,將四大核心素養分別進行分析和舉例說明。實際上,地理學科四大核心素養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是難以割裂開的:人地協調觀的實現離不開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的實現是相輔相成的,最后才能將形成的人地協調觀和獲得的知識、方法、技能運用到地理實踐中去。同時,體育地理學的知識和內容,不僅僅涉及區域地理環境的認知,在分析體育與地理環境關系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到綜合思維,在分析體育對地理環境關系時則又需要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在具體地理環境中進行體育活動又需要地理實踐力的參與。上文所舉的例子其實對此有所體現,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當通過一個案例來充分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近年來國家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五育并舉”理念已在高考當中有所體現,并且頻繁出現在各地的高考模擬試題和中考試題當中。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這些試題,查找有關的理論文獻,編制教學材料,方便在教學中使用。由于體育學科涉及大量心理學、生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地理教師應當廣泛涉獵,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選取材料,保證所編制的是科學的地理學科材料。另一方面,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體育和地理的關系,包括民族傳統體育與地理環境、運動會和體育場館的區位選擇與分布、體育景觀的形成與發展、體育文化的地域差異和擴散、體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以期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從而推動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